书城传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23765100000054

第54章 科研设计思想(4)

我对于拣选新干部的技术标准主要是看数学力学的成绩。记得1956年刚组织设计室,曾派×××等同志去211厂和122厂从新到厂的中专学生中拣选一批给我们室,那时我就是这么交代的。对于新毕业大学生要举行入所考试,我也主张主要考基本概念。”

(《****残稿》检查提纲 第二稿)

三、培养人才的方法

徐舜寿在检查提纲中详尽地列举了自己对人才培养的方法:

1.学习培养内容

“学习培养内容,我是死抠基本功。首先,我认为设计所是一个工程单位,技术人员主要是向工程师而不是向科学家发展,因此要重视工程概念和基本功。例如,对于结构和系统设计员, (即我所谓‘画图的’,有时也说是‘坐大桌子’的,是‘搞常规的’),我就提出过基本功主要是:(一)结构原理与实例;(二)简单的强度计算;(三)工艺、材料和生产知识;(四)制图技术与标准,这么一个框框。我以为,搞设计制图和常规计算的同志,没有什么窍门,就是靠练,把这些基本功练久了,就熟能生巧,就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快手’。”

(《****残稿》检查提纲 第二稿)

他很清楚地提出,飞机设计机构培养的主要是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所以工程概念和动手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是在1956年成立飞机设计室时期就明确的。

“在设计室成立之初,我就片面地认为干部都是愿意做设计工作的,又经过审查,所以设计室当时‘主要矛盾是业务水平与工作需要之间的矛盾’看不到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是更为主要的。因此就单纯要求大家钻研技术,通过实际制图工作和学习、已有的各种飞机图纸来解决业务水平工作需要之间的矛盾。曾不止一次地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遍了所有图纸,体会设计意图,自然也就可以设计了。’”

(《整风检查提纲》1960年3月13日)

在这里,他又一次强调了“熟读唐诗三百首”的理念,对于一个飞机设计师,应该广泛深入地了解世界上先进的飞机设计范例,“看遍所有的图纸”,这个要求当然是很高的,但更高的要求是“体会设计意图”,也就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他要求,在一个设计机构中,仅有解决问题的“快手”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坐小桌子”的“专家”。这是他飞机设计人才结构思想的延伸。

“对于搞总体、气动、载荷、刚度等专业的同志(即我所谓不是坐画图桌,而是‘坐小桌子的’是当‘专家’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数学力学水平,多懂几门外文,鼓励他们要善于钻研,主要要靠自己多看文献,外国人搞过的方法都要摸一摸,但也要有工程观点,有自己的基本功。

对于搞专业有点成就,开始入了门的同志,我总鼓励他们翻译书,写文章,向《航空知识》、《国际航空》等投稿,如冯钟越、管德、陈一坚等在国防工业出版社有些译书的关系确是我介绍的。我曾说,过去我们译技术书是译少了,应该多译。还说译书也可以提高自己水平。”

(《****残稿》检查提纲 第二稿)

2.保证科研时间

徐舜寿很重视保证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工作和学习钻研技术的时间。他认为,培养技术人才,“首先是保证时间”,在“时间”两个字下面,加了重点号。

“培养方法,首先是保证时间。在这方面我是死抠‘六分之五’,曾经说过‘《十四条》是说要保证不得少于六分之五科研业务,所以应当争取多于六分之五。布置工作的会议应放在六分之一之内。’我几次说过‘我们和工厂的技术人员比,他们是六分之六搞技术工作,我们不但每周有六分之五工作,而且每年还有一个月休假,一个月劳动,又去掉一个六分之一,实际上我们是六分之四工作,我们工作三年,只相当于人家工作两年,这样我们的技术人员成长会慢得多。’我多次主张,为了确保六分之五的时间,指导员要保证室主任和尖子的,会客则室里要登记、要算账,坚持晚上的时间要由技术人员自己支配,让他们去钻研技术,这才能赶得上工厂的技术人员。我甚至于连宣传科在过年时让几位同志去帮助布置标语,因内有设计员,就要宣传科做计划,要几个工时才肯批,而且事后还派技术处的助理员去调查,看是不是超过了计划。”

(《****残稿》检查提纲 第二稿)

他强调,要给这些培养对象“多做具体工作”的机会。

“在培养方法上,主要是要给他们多做具体工作,如设计、试验、下厂,给予锻炼机会,多看文献,多外出参观、参加学术会议、和教授们往来。”

(《****残稿》检查提纲 第二稿)

在飞机设计室时期,一位来自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的专家——克拉西沃夫对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师们讲过一个“小狗学游泳”的故事。他想要告诉年轻的设计师们的是,要勇敢地到实践中去锻炼,要在实践中成长。

徐舜寿喜欢用生动的语言说明深奥的道理。他觉得克拉西沃夫的故事寓意很好,对于承受着学习和工作双重压力的技术人员应该有所启迪。于是,他记住了这个故事,“而且广为传播”。

“小狗学游泳”的思路是在实践中学习,不依赖别人把着手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徐舜寿把这一点引入培养人才的思想和方法中。

3.给予条件

在当时突出政治的大环境下,他不怕犯忌讳,为技术尖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声疾呼。

“给予条件:对于尖子和已经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技术人员,可以住小宿舍,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帮厨,可以少参加农业劳动等等一套,我当时是都主张这么做的。我还规定过,技术处情报科的工作应以室主任和技术尖子为主要服务对象,尖子可以进书库,连借书证上都刻上个‘优’字,可以多借书,可以久借书。对于设计室上午不接电话,可以不接待外来协作人员等等规定。对于室内各专业组,我认为这不是一级行政机构,所以组长只管技术指导,不要管计划、行政工作,更不要加重组长做政治思想工作的责任。

对于技术上的尖子,我主张不要他们去做过多的党务工作,而是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他们去专。记得我确实是多次说过:‘我们的专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要多培养些专的人。’”

(《****残稿》检查提纲 第二稿)

4.树立样板

徐舜寿深知技术人才的珍贵,他希望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

“最后,树立样板,提倡专家权威。在一所,是顾诵芬同志和李文龙同志。确实,对于顾诵芬同志,我是长期地、一贯地在较广的范围内宣传他用功、能看书、会查文献、有分析能力、能解决问题等等。对于他的晋级、评衔等,我历来是主张往高里定,破格提为副总设计师,以及一参军就授少校军衔,认为不这样不足以鼓励钻研业务。对于李文龙同志,我认为他虽然是高中毕业,但自修完了夜大学,在设计科几个组都工作过,基本功过硬,连字都写得比别人好。我完全同意苏联专家对他的评语:‘不是随时可以找到的干部’,认为他是中专毕业生的榜样,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过他的技术,并拿他和斯米尔诺夫比。”

(《****残稿》检查提纲 第二稿)

在他自己身处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仍然呵护着年轻的技术尖子和专家。

“最近在整理检查材料,澄清了一些事,看来不比四清时的问题多。有些问题,如‘顾诵芬道路问题’,现在看来我是错在提拔快了一点,宣扬他技术好,能钻研时没有同时指明他政治上开展不够,对他本人帮助不够。而由于事实上是等于在全所全院内把他立成了样板。作为副总,顾是够的,(我把一、十两个所的总师、副总师一共八个人,一个个(徐、黄、叶、沈、蒋、王、郑和顾,除蒋你不认识外,其余都知道吧)比过,技术上,他是头一、二名的,政治上,也不是最后几名,是中间的,甚至是中间偏上的。但作为样板,则是不够的(样板的要求特别是在红方面是很高的)。错立成样板,这是我闯的祸,影响面又很大,应当检讨,今后切实改正。但不能因而把他也说成了‘白专’,甚至是‘学阀’了。也不能说成是我‘招降纳叛’了(当时7月间可真是有这种说法呢!)。

(《家信》1966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