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徐舜寿
23765100000063

第63章 关于提高外文资料利用率的几个问题(1)

徐舜寿

今年八月,所党委遵照院指示,决定常委委员各做一次调查研究工作,写出报告。我当时感到,我所技术资料情报工作中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料利用率低,和科研单位的情况不相适应。我所图书馆(包括资料室及情报科办公室)占一幢楼房,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书约18000册,特刊18000册,现刊杂志中文约120种,外文400种,每晚灯火通明,但读者平均不过十余人,许多杂志是全新的,上架一两个月也不像有人翻阅过。图书乱,卡片不全,杂志和文献的索引很少,科研工作者对这些方面是有意见的。情报科同志一方面感到日常工作多,人少,几个阅览室值班员都对付不过来,经常有几千册新书因无人抄卡片而上不了架,连“门市”也应付不了;另一方面,看到五院、科学院图书馆不但书多,管理很好,而且还搞了不少索引、文摘等基本建设工作,三机部的40研究所对情报综合报道也有成绩,我院也已提出情报提供与研究相结合的指示,因此迫切要求增添人员,组织情报网,编索引,出文摘,而当所里无人可补充时便感到领导不支持,等等。这些都是问题。为此,我从九月间开始陆续做了一些调查研究。

我调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图书资料的搜集和索引;2.情报报道和研究;3.科技人员外文水平。调查的对象共十人,研究室主任六人,技术尖子和骨干四人。此外,在索引、文摘工作方面,在十一月初参加航空技术委员会气动专业组会议时间,曾就四所征求各院校教授专家对自编航空文摘意见之便,了解到一些意见。另外,在外文方面,我还看了我所八位科技骨干的翻译文章,和他们谈了话。在进行调查时,均有情报资料冯家桢同志参加。调查研究意见也曾和黄总设计师、技术处副处长、情报资料科长、副科长等交换过意见。现将我看到的情况、听到的意见和我的一些想法向党委汇报如下:

一、关于图书资料和索引

几年来,由于图书资料工作者的努力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又由于我国对外国现期、过期科技杂志文献的影印工作做得相当好,因此我所图书资料藏量有了较快增长,可以大致满足一般科研工作需要。在调查中看到的问题有:

1. 技术上较有成就的同志如顾诵芬(七级工程师,1951年交通大学毕业,气动专业)、李克唐(八级工程师,1949年北洋工学院毕业,强度专业)认为“难得文献”太少,特别是美国航空及星际航行局(NASA,前NACA)的各种报告和国家出版局的“PB报告”。这些报告对目前我所开展工作相当有用,但全国一般只进口一两份,供给五院等单位。我们同志要求多借,多复制一些,并请院设法争取多进口一份。

2. 外国规范性文献太少,连民航机设计规范都基本上没有。

3. 过期杂志和文献缺得比较多,有待补充。

4. 图书编号、排架较乱,副本少,不少研究室希望能长期多借一些参考书到室公用。

5. 科研人员外文水平不够(特别是英文)是图书资料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调查对六位副主任大多没有每月去翻几次杂志的习惯,其中有四位很少去看外文杂志,有一位甚至于说:“知道你要来调查我们常看什么杂志以后,想了想,看得实在太少,都感到该做检讨!”

关于索引,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看杂志文献多的同志(主要是气动力、强度两个设计室的骨干,包括顾诵芬和李克唐),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外国已发表的目录、卡片、文献杂志。如美国I·A·A·(国际航空与星际航行文摘杂志),每月两期,一个月发表约1000篇文摘,很全面,实滞不过三两个月,这种杂志国内有影印本,目前还不必去搞,这一意见和各院校教授们的意见相符。另一种意见是外文水平较差的同志发表的,他们认为索引,但主要是专题索引。这尤其是因为,他们从事的研究题目较窄,如飞机液压系统中的脉冲应力问题,找参考文献的确不容易。在调查中发现,差不多各个系统设计室都在自发地搜集或编写一些专题索引。

二、关于情报报道和研究

对于综合性的报道,如“现代航空”上经常发表的动态性文章,比较普遍的反映是:“也看,有的也有用,但不多”,“近两年来看得不多”。有的同志(如顾诵芬)说:“外国杂志上都有”,有的同志如詹心田(16室副主任,1958年军工学院毕业,现专业搞试验)说:“关系不多,所以现在不看了”。苏联的“情报快报”,现在大家也不看了,有人过去自己订,现在也不订了,反映是:“太一般”,“太慢”。水平较高的同志,希望多看一些外国名教授和专家写的学科发展概况与评论,认为这方面的文章值得翻译,特别是日文、俄文的。有的同志如陈今(八室副主任,1955年南京航专毕业,操纵系统专业),主张多搞些翻译文章出版。陈嵩禄(十一室副主任,1965年南京航专毕业,动力装置安装设计专业)提出已有的译稿如何出版的问题。也是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乎每一个室都有一两人在自发地翻译外国文献,有的是为了室内交流,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外文水平。初步统计,这样的译稿(包括节译和摘要)在全所已有近百篇。

除综合性报道外,还要搞什么情报研究?大家出的点子不多,看来考虑的还很少。有的反映,如杜先宜(总体设计室副主任,1957年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主张搞机种档案,由设计室搞。肖声(九室副主任,1958年军工学院毕业,高空救生专业)和陈嵩禄认为发展趋势的研究还是可以搞,肖主张对某些专题的文献作报道,叙述一共有些什么文献,每篇中有何论点,几篇文章中有何不同见解等,类似人民日报第五版上有时登的国内学术动态介绍。这实际上是文摘的提炼。肖说,这要专业对口的情报人员,“一个专业组有一个人就行。”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

三、关于外文水平

我国航空方面外文资料的情况一直是:机种图纸和工艺资料100%是俄文的,研究报告和杂志90%以上是英文的。例如,全国只有几十号苏联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报告,又都是40年代的;而英美国家航空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则有几千上万号,其中还包括60年代的报告。我国航空科学技术人员中是学俄文的多,再加以俄文机种图纸大多都已译成中文,因此,目前俄文的问题不大,而突出的问题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