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心芯相印
23766700000013

第13章 上学校,刻苦攻读(7)

那时候班上还有四五位拿着国家工资的调干生。调干生是建国初期,由于急需各行业人才,便从机关、工厂中抽调优秀好学的人到速成中学学习,通过专门的考试,进入大学深造。他们年龄通常都比较大,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虽然学习成绩赶不上像我们一样正常进校的同学,但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更加珍惜、更加刻苦努力,这是最让我佩服的地方。那时我总是把他们当成哥哥姐姐一样,有什么生活、学习上的烦恼都乐于向他们倾诉。他们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历,给我提供可靠的意见,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以说是终生受益的。有时,他们还请同学们一起看看电影。我第一次到五道口电影院看的《刘三姐》就是他们请的呢。

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我中途只回过两次家。并非不想回家,一个人身处遥远的北方,怎会不想家,我的心里时刻挂念着母亲和外婆,思念着故乡的那片土地,那两条小河,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经常令我在孤独的时候感到无比温暖。只是家里的条件又怎能允许我每年都回去探亲呢?每年春节,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踏上回家的旅途,我只能用学习麻醉自己的思乡之苦,书本成为了我逢年过节的最好伙伴,有了书,我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渐渐地也不再有任何遗憾。到了1961年的暑假,由于王泽玉的资助我才终于等到了可以回家的日子,此时的我离别家乡已有三年之久。回到家中,与母亲外婆相见自然欢喜。一家人坐下来聊聊家常,母亲、外婆关心的是我在北京过得怎么样,冬天会不会很冷,吃得习不习惯,学习如何。我一一地给她们讲述,也不时问问这几年家里的情况,外婆和母亲的身体可好,家里收入如何,家乡有些什么大事发生。我们三个人坐在一起摆龙门阵,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这个小家顿时因为我的回来增添了许多生气。

那时,国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我国华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灾,自此天灾不断,严重的旱灾、虫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接踵而至,造成我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农村非正常死亡的人口大大增加。

我在大学里没有切身感受到当时农村的悲惨景象,可是回到家乡时,眼前的一切让我触目惊心。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比前几年有所改善,反而更加艰辛,普遍存在的困难就是天天都在和饥饿作斗争。每天每个人就是从公社食堂领回几个红薯,没有自留地,更不能养牲畜,家里也不能开伙做饭,这样一来哪里谈得上吃一顿饱饭。一次,我去看望二伯娘,招待我的午餐,就是观音土加些高粱面做的粑粑,二伯娘说这是菩萨赐给老百姓的粮食。这泥巴吃下去似乎能够充饥,但是会引起腹胀很难排泄出来,因此伯娘家也不敢多吃,只是饿得难受时用它来缓解一下。这虽还不到饮鸩止渴的程度,但亲眼目睹了这种状况的我心中很不是滋味。

回到家里的我依然不曾闲着,仍然帮着家里干农活挣工分,还坚持挑粪浇庄稼和上公粮。我还常和大队支部的范海清书记一起聊天,主要就是农村、农民、农业这几个方面的形势。其实我们也都明白,不要人民公社,不吃大锅饭,把土地还给农民,回到互助组,农民的日子就必然会好起来。可是这些只能私下闲聊,之后我回到学校稍稍提及此事,便受到了党支部的批评。

五年的学习即将结束,最后是毕业设计,题目是王玉麟导师要我做当时主要作战机种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分析计算,相当于反设计这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

还是在大四的时候,我去听了学校教授液压元件的老师讲的某型发动机控制系统分析的专题报告。听了报告之后,我反复思索,总感觉结论与客观实际不符,结论正好反了,此事总挂在我心中。恰巧王老师就把这个课题交给了我,让我来完成。因为对别的同学的毕业论文只需用3阶微分方程式即可,而我则必须用4阶以上进行,并正式下达了论文课题。可是4阶与3阶的工作量有天壤之别。不光工作量大,而且影响的参数太多,分析和解题难度大大增加。往届同学也从未尝试过。我觉得这是导师对自己的器重,还可能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安排吧。我认为这是应用和检验自己五年学习成果的好机会。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也要做出一个令老师也令自己满意的成果来。

对于机械控制系统,首先要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即建立控制系统的方程式和被控制对象(发动机)的方程式,然后再建立整个大系统的方程式。这个系统的方程式为4阶偏微分方程式,最后是要解出这个方程式。其结果要能够满足整个系统的基本要求。那就是不管有什么样的给定值或外界干扰,经过本控制系统的调节,其结果必须稳定在给定值上,且过渡过程要短、超调量不能大等,都有明确指标。

具体来说就是计算正在服役的某型机种的发动机控制系统。当飞行员把操纵杆推到某个状态,发动机的转速、推力、温度等参数很快就要达到该状态以满足飞机的要求,这是通过一套燃油控制系统来完成的。这一系统是感受转速并调节转速的闭路控制系统,其中有套分油阀门组件,有阀门与衬套,阀门上有几个台阶,衬套有几个窗口,当飞行员推上或拉下操纵杆时,阀门与衬套相对位置改变,窗口面积大小随之改变。通过油泵斜盘的角度改变供油率,从而提供给发动机需要的油量。

方程的各个系数就是分油阀门及衬套有关的结构尺寸,解方程就是要确定这些系数即几何尺寸。4阶方程式有4个系数1个常数要定,每个系数都决定着系统的计算结果和系统的品质。当时解这种高阶微分方程式没有什么固定程序或方法,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那就是逐点逼近法。虽然也可用黄金分割法,先给出1~2个系数值,来解一次方程式,不行再来,这个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当时没有计算机,唯一可用的计算工具就是清华出的计算尺。但这种尺误差大,计算不准确,必然影响设计进度和质量。

奋战四个月,总算解了出来,结论是正确的,不足之处是调节过程中超调量较大。这可能是计算尺的计算误差所致,但无法论证。虽然未完全达到课题指标的要求,但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已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做到的最理想的结果了。然后用了一个月时间画控制系统总图、零部件图和部件剖面图,最后便是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与其他同学有些不同,教研室的全体老师、相关学科的指导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在场。学校对我的答辩如此重视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设计有它的特殊意义,在于通过建立一整套数学模型把控制系统的品质揭示得淋漓尽致。

答辩开始,我先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写作过程、计算过程、基本结论和不足,发表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学校、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关怀,以及同学们的帮助,使自己的五年大学生活过得非常有意义。接着我一一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回答老师与同学们都是满意的。答辩结束时,肖宏迅同学激动地对我说:“你的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真为我们班争了光。”论文的成绩出来了,结果还不错,最后得了全班第二名,我对此还是觉得满意,没有让这几个月的辛苦白费。

不久,我接到李培滋老师的一封信,说毕业论文中最精华部分,也就是理论计算章节一字不改地被老师连同我的名字发表在了《北京航空学院科研参考资料》期刊上。后来才知道,这是北航学生毕业论文从未有过的。

就这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的所有考试成绩一直保持优良。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和母亲的关爱,也为母亲争了气,争了光。

毕业了,我要对这所学习生活了五年之久的学校说再见了。深表感恩之心的我将过去的往事一幕幕地在脑海里翻阅着,我在北航五年学到的知识实在太多太多了。五年的寒窗苦,让我学到了搞工科的人应具备的数理化及各类力学、制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学到了发动机及自动控制方面的专业本领,同时立下了航空报国的决心。这对即将进入航空战线的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要感谢学校的培育,感谢老师们的教导,以及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戴。未来的道路将通往何方呢?我即将翻开自己人生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