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3766900000038

第38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7)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难点在于敢于正视和回答现实问题。甚至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面对惨淡的现实。“基础”课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当然更不应回避社会现实。对此,课程围绕主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统一。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以及回答学生社会现实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如在讲述社会公德的现象时,不仅仅是简单列举各种不文明现象,更要解释国人不讲公德的原因。其实,历史上的一些思想家早就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1902年梁启超在《论公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问题:“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16]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般景象?我们不得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反思。经过分析,我们得知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注重的是私德,或者说私德发达,当然这是基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一旦进入陌生人社会,私德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就显露出来了。所以,回顾历史是为了正视现在。解决社会公德问题,首先要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重视法律和契约精神,明确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可以说,当前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现状,简单地靠讲传统美德是不够的,道德修养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靠法律的约束和制度的保障,在这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3.“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教学方法的应用

提起“基础”课,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思想品德教育或道德教育,没有多少理论含量。特别是联系到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传统的教育方法显得力不从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变这一尴尬情形,不妨尝试把道德教育背后隐含的理论问题讲清楚、讲透。要知道,真正的理论必须彻底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7]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进行道德建设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道德建设需要道德理论的支撑,建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理应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方面缺乏充分的研究,仔细考察一番思想史和实践的发展不难找出个中缘由。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来看,主要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道德的态度经常是批判性的,没有建立起一套关于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论体系。这跟当时马克思恩格斯面临的实际革命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要实现共产主义不是靠道德说教就能完成而必须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引发社会危机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于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维度就突显出来了,到了第二国际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甚至变成了简单的经济决定论,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完全依附于经济基础。由此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维度的反弹,伦理学的马克思主义一时间流行开来。从我国过去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公民意识比较薄弱,与此相关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意识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道德教育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宣传共产主义道德、批判甚至拒斥资本主义道德,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和长远来看不免显得空泛和乏力。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规范失去效力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并未完全建立,于是乎现阶段社会道德状况出现的一些失范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基于理论和实践的两方面经验,在发掘和研究马克思的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重视从市民社会之政治解放到人类社会之人类解放的过渡问题,重点培育市民社会的公共精神和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按照这种思路来发展作为规范性理论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以丰富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有助于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强有力的理论回答。

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有理论讲解是不够的。为了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让大家领会“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高尚情操”的教学理念,笔者在讲授“理想信念”这一部分时强调: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学生,更要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在这里,联系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国民表率和社会栋梁”就有说服力)。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还要维护现代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在讲到此处的时候,批判了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卖假证的社会丑恶现象,号召同学们坚决抵制这种不良行为)。作为未来“国民表率和社会栋梁”的有用人才,大学生一方面要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另一方面还要率先垂范来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除了专注于专业学习以外还必须深切地关切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而且这种关切必须是超越个人及所属的小团体之私利的。当然,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担负着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更应该秉承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并恪尽职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维护社会公德;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能听得进批评和改正错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弘扬民主法治精神。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民表率和社会栋梁”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

“国民表率和社会栋梁”还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爱国首先从爱校做起,爱校最好的方法不过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为此,笔者时常研读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身上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在讲“追求高尚情操”时,着重讲述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长吴玉章先生的故事,并引用******主席在《吴玉章寿辰祝词》一文中那段家喻户晓的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18]始终如一,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谈到信仰,这是一个并不轻松但很重要的话题,当今很多社会问题频发的主观原因是人们信仰的缺失。信仰关涉到人之安身立命,是人生在世的精神家园。为了更好地讲清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观看《信仰———我们的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泪到动情之处,更是要理性思考:在今天信仰马克思主义意味着什么?笔者尝试着提出信仰的三种划分方法: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生活信仰。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做出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严格来讲,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要想让更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需要从革命的话语转化为社会(生活)的话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研究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将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异化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最大正义;研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为典型形态的社会一般发展规律,体现了追求真理的勇气。如果将之翻译成社会(生活)语言,那就是追求真理和崇尚正义,这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我们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在于领会其精神实质,大学生不可能去通读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著,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抓住精髓,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性和崇尚正义的价值性的统一,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灵魂。做一个高尚的人很难,但是只要有这种追求意识,人就不会庸俗和堕落。追求真善美和自由,不正是人类的美好夙愿,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4.“基础”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2005”新方案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对应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同时,这四门课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着重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精神关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当代中国实际运用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目标就是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因此,要讲好“基础”课,应该有较强的学科自觉意识。特别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一方面要以学科引领课程建设,即教师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才能讲好“基础”课;另一方面要以课程促进学科建设,即教师在讲授“基础”课的过程中将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提升到学科和理论的高度以完善学科的理论建设。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主要是努力处理好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关系。在讲授本科生的“基础”课时,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侧重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不能靠简单的理论讲授和抽象说明,最好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体验感受,否则会使我们的教育陷入空洞和乏味。而对研究生的专业来讲,要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辅之以形象思维。因为研究生还要写硕士论文,要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讲授研究生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具体说来,就是从基本概念入手,如在教授价值教育一章时,要厘清价值和价值观等概念。只有概念清楚了,逻辑理顺了,理论才有说服力。这也是一种学术的训练。在学术界、理论界,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什么学术含量,对这一学科嗤之以鼻。要想纠正这一偏见,本专业研究人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入手,解决好理论根基问题。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其理论基础应该是价值论或价值哲学。当然,不能把它变成哲学思辨,最好要汲取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声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些综合型人才和跨学科人才,任重而道远。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本科生公共课和研究生专业课讲授侧重点的不同。不过,无论是本科生的课还是研究生的课,有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我是经常使用的。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使用,尽量活泼生动,要有抑扬顿挫感,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争取一气呵成。我把驾驭课堂的能力看作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标准。如果教师讲课自说自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知道,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像演员那样背台词,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他所讲的每一句话不是事前设计好的,有时会根据学生的现场互动随时调动自己的相关理论和背景知识以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当然了,这是很高的教学艺术境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