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3766900000049

第49章 以“时事”为切入点的实践教学在“概论”课中的应用(2)

除时事播报点评以外,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与教材相关内容为主题进行课堂展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特别强调最好是从之前进行的时事播报中选取相关的案例和素材展开研究,结合当时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教材学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自己的一些结论。经过集中的课堂展示发现,在原先时事播报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案例和内容,进一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理论分析的小组展示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未这样做的小组。比如,在时事播报中,很多同学谈到了北京的雾霾天气。当时,学生主要是通过查看新闻和自己的切身感受粗浅地谈论了一些想法。经过之前材料的积累,加上通过课堂相关章节内容的学习,许多小组以生态环境为主题,进行了课堂展示。在展示中,原先时事播放中的事件成为主题展示中鲜活的素材,更加可喜的是,学生对这些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讲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学生们在时事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危害,又进而将视野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有的小组还联系到黄浦江死猪事件、工业西迁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隐患进行分析,并从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管理与完善法律、环境管理机构、环境技术政策等不同角度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此外,还有小组结合国外环境治理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如对澳大利亚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在政府主导、依法治理、综合协调、全面参与等方面为我国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还有小组在时事播报中讲到了铁道部改革的事情,到课堂主题展示环节,该小组作了题为“政治体制改革之大部委改革”的展示。在展示中,该小组成员对大部委改革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从为什么要改、怎么改、改革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结合最近改革中被裁撤的部委细节以及其中人物的命运,来剖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像这种以最近发生的时事为切入点,进而拓宽视角和深度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的展示还有很多,在此不再逐一列举。通过上升为专门主题的课堂展示,学生将以前提出的问题结合所学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认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而且对教材中所讲述的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在课堂主题展示的环节中,为了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更多地参与讨论,笔者专门设立评委会,对课堂展示的小组给予打分和点评。评委会成员由除展示小组以外的其他小组随机抽选出一名同学组成。每位评委同学须按照评分标准,分别从选题是否有意义、材料是否翔实、理论分析是否深入、结论是否明确、形式是否多样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除完成打分任务外,评委会同学及其他同学还要对展示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由展示小组进行答辩。答辩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列为评分的重要一项。在答辩过程中,同学们思想相互碰撞,唇枪舌剑,互相辩论的热烈场面时有发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三)躬身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学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如果说经过第一个环节的时事播报、第二环节的以时事为基础的主题课堂展示,以及课堂老师的讲授这几个环节之后,学生们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那么,运用这些所学的理论知识,亲身进行社会实践,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设置为学生必修课的目的所在。

每年暑期集中进行的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好机会。从最后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来看,非常多的选题来源于“概论”课所涉及的内容。其中不少质量高的报告,是经过如上所述的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又切身进行实地调研后而撰写出来的。通过亲身实践调研,同学们不但获得了更多感性认识的材料,而且运用所学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去分析调查实践中的问题,思考更为深入。比如,有小组就生态环境建设这个主题展开了实践调研。在前面部分,笔者谈到学生就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已经获得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层面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有小组同学回到所在家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展开调研。例如有小组就提交了“以冬虫夏草为例,探究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该实践小组成员来到其中一位同学的家乡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并与当地的冬虫夏草协会会长、工作人员以及农牧民进行了交流和访谈,同时发放调查问卷,以此对冬虫夏草生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展开调研。通过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材料,加上课堂上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小组成员在如何正确采挖使用冬虫夏草、如何改善牧区的生态环境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经过调查研究后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小组就人口问题进行了调研,这也是他们从时事播报开始就一直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一段时期,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新闻常见于媒体和报端,也是与每个家庭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小组的同学在时事报告的时候就关注到了这一问题,接着在后面的课堂展示中,有两个小组分别作了“民生———计划生育”和人口老龄化的课堂主题展示。在课堂上,同学们就我国的生育政策该做怎样的调整、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且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想法。如果说这个阶段同学们的分析可能更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那么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通过切身走入社会、走进家庭,也使得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小组专门就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同学们利用先期从网络、新闻、书籍中搜集的资料,在对我国空巢老人和家庭的现状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利用假期的机会,走访了六个省市区,发放问卷,收集收据。同时结合访谈的形式,咨询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其子女的生活情况。通过得到的数据,更为清晰地分析了形成空巢家庭的原因,同时结合访谈内容,对老龄化以及空巢化的趋势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最初简单、零散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到最终利用这些理性认识,自觉地应用于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真正将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和素养,实现了知行的统一。

三、以时事为切入点实践教学的成效及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时事播报点评———以时事为基础的主题课堂展示———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在“概论”课中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时由于这些实践教学的环节还处在探索阶段,难免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实践中不断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以时事为切入点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1.培养起学生自觉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一代的大学生自主意识显著增强,个性突出。他们在认知上更偏重于感性认识,注重从切身的感受和经验中接受某种理论和观点。但是,往往学生所关注的更多是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至于国家、社会,甚至周围身边的事情,虽然也会有所了解,不过这种主动自觉的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更多时候,学生所关注的是那些能吸引人眼球的或者十分重大的事件,但是也仅仅限于在网络上浏览一下而已,真正能透过这些事件去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背后隐藏的问题,可以说,鲜有同学能有这种意识。通过让学生们关注时事,分析点评时事,一方面切合了当今大学生的认识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举措,使学生们对我国的国情、社会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带着思考后的问题,学生们对生硬、枯燥的理论也不像以往那样冷淡和排斥,而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希望从理论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2.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加之认识中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很多时候对于网络或者从其他渠道获取的新闻,不能合理地加以辨别和区分,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理论产生逆反心理,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存在片面理解,甚至存有不满情绪。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没有了解学生感受的情况下,一味进行理论的灌输,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反感和抵触。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尤其是通过理论的学习真正解决了自己思考中的困惑和难题的时候,学生对理论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在课堂主题展示环节,学生把之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加以研究,得出结论,切实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说,这一阶段学生更多是从间接经验出发,去学习理论、应用理论,那么在课外的社会实践中,学生们真正带着问题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亲身参与社会调查,亲身体会和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并能够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切身感受,学生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也有了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地位得以凸显。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学生再不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作为受教育者被动地存在,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切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时事播报点评、主题课堂展示、课外社会实践,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高度地参与,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思考及时、充分地反映出来,教师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调整讲授方式和内容。同时,不但学生个体的独立意识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也得到充分加强。无论是时事播报点评还是主题课堂展示以至课外社会实践,每个环节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的,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在时事播报点评环节,播报小组成员分工搜集时事材料,点评小组提出问题,双方唇枪舌剑,思想交锋;主题展示环节,大家一起思考、讨论,尤其是不同专业同学之间思想相互碰撞,头脑风暴;社会实践环节,实践小组更是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实践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通过合作完成,不但发挥了每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也自然而然地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认识也较个人更加深入。

(二)以时事为切入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参与程度不一

由于实施实践教学的这几个环节都是以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些同学没有积极有效参与,很多时候依赖于组长,常常在活动中敷衍了事。笔者调研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常常是几个关系较好、比较熟悉的同学组成小组,甚至组长为了讲所谓的义气,自己大包大揽,以此赢得其他组员的支持。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发挥每一个组员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成果作为整个组的实践成果,这种浑水摸鱼的现象严重背离了以人人参与为宗旨的实践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今后在分配小组时,尤其是在不同专业同学组成的大班教学中,可以适当打乱专业,由教师进行分组。这样做,不但让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结识新的同学,而且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碰撞思想,思考的角度和视野也会更加开阔。之前的实践证明,有些小组是由不同专业组成的,其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