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23767500000002

第2章 体育与健康概述(2)

社会性的环境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广义的社会性的环境因素包括心理状态、社会状态、文化状态、种族和职业环境等方面。过去几十年研究重点都集中在饮食、体育锻炼与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方面。但社会条件在人类健康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状况低下、缺乏社会支持会导致疾病已得到证实。营养不良、卫生条件较差、缺医少药也是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失业、工作压力也会对健康有害。尽管社会和经济因素本身并不能创造健康,但它们为身体更加健康创造了条件。

三、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是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了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运用卫生医疗手段想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过程。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因此,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利用对人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包括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很大,并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的原因。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习惯是致使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的危险因素。1992年WHO估计,从全球看,生活方式原因导致的疾病,发达国家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40%~50%。

第三节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的基本概念

“体育”是一专业术语,相对于人类体育实践活动来说,它的出现比较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当时就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出现,与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相关的教育过程。发展至今,体育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大,它的目的与含义都已经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当今世界上许多知名学者都试图在体育的“育人机制”上来探求其概念。美国的布切尔教授在1979年所著的《体育基本理论》中,认为“体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通过身体活动的方法努力达到提高人体技能目的的领域。”前苏联《体育百科全书》书中提到:“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身体能力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的重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的过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体育百科全书》一书称:“体育是教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务是通过运动和游戏激励人们去提高运动成绩和从事有意义的业余活动。”

体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体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或过程;其次,体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被称为身体活动或过程;最后,体育不仅是通过身体,而且还是针对身体所进行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会进一步深化,现代体育远不是原来的身体体育,而是包括竞技运动、健身锻炼等,简单解释就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者教育过程。从学校的教育来讲,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

二、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人生最宝贵的是健康。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然而健康的身体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体育运动和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正像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的:“生命在于运动。”我国也有句俗语:“健身之道,运动为妙。”可见体育运动是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在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体力劳动逐渐减少,脑力劳动越来越多,通过体育运动来增进身体健康更加不可忽视。

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是体育的本质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决定了体育有健康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余暇的时间慢慢增多,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繁忙的劳动之后获得积极性的休息,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养高尚的品格。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要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它是一种利用身体而又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健康快乐的一生,除求助于身体锻炼以外,还需要热心于身体活动的兴趣与情绪。适度的身体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从上可见,体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它着重于增强体质,建立健康的信心,并要求最终落实到建立健康行为上;而健康已经超越了“教育”的范围,不仅是对个体的要求,更强调全社会力量的参加,在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历程中,体育锻炼显然具有更积极,更广泛的意义。

第四节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基本的功能。良好的生长发育,正常的生理机能及将来承担社会一定工作后的适宜反应,是衡量健康层次标准之一。人的健康状况和未来的工作效率,不能单纯取决于整个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协调,而应取决于整个身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要获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应是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锻炼结果。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种族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是有差异的,除受制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经济因素外,在相当程度上与体育锻炼息息相关。科学证明,体育锻炼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校学生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如果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能起到积极的休息作用,而且还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众所周知,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具有记忆、理解、分析、综合等各种机能。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所以,在人体中大脑的物质代谢最为旺盛,如果持续用脑过久,人将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脑发昏,进而影响全身各机能器官系统,以至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参加一些体育锻炼,这样,就会使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得到加强,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进而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的方法应多种多样,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生命在于运动”就深刻寓意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应具备的理念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自身条件,也是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健康一直是人们最关心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素质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根本所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健康已经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指标相统一的现代观念呈现给人类。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学校体育应更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强调“体育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体育为健康”的意识,教学内容应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适合于群体锻炼的体育项目。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强调基础性和针对性。学生对体育学习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体会并掌握促进健康的基本规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二)与素质教育接轨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所谓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有三点基本含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三是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强调人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发挥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力量。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首要目标。体育方法和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应遵循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观念和方法,注意发挥体育对身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化作用,注重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强调体育作为手段对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生活劳动能力以及培养人竞争、友谊、合作、意志等方面的价值。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高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维体育观为目的。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为实现上述目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品质及勇敢、顽强、进取的精神,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攀高峰、勇于拼搏、勇于竞争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等团队精神。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形态、机能水平。

(3)通过体育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了解体育对增进健康水平的作用。树立对体育的需要感,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终身爱好。

(4)传授实效性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

(5)提高部分有专项特长的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要达到以上目标,大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达到以下要求:(一)掌握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体育对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原理指导自身的体育锻炼;要学会体育锻炼评价方法和身心健康的评价方法,把体育视为一种文化加以理解,培养自己的体育素养,注意提高自己的体育活动能力。体育活动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掌握体育和健康的知识,还要学习一定的运动技能。要从增强体质的角度去学习运动技术,把运动技术看成是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把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学习过程看成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

(二)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大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要培养自己的体育锻炼兴趣和意识,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大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注重利用体育的教育属性,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道德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的灵魂,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活动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都不能脱离或忽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突出合作精神培养,强调“学会关心”,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之后,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