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时代,有一位技艺超群的雕刻师,名字叫做比马龙(Pygmalion)。他用一支洁白如玉的象牙,雕刻出一位美如天仙的少女——葛拉蒂雅(Galatea)。比马龙深深地爱上了她,日夜祈求神将雕像变成真正的少女,和他成为终身的伴侣。最后精诚所致,神被比马龙的痴情所感动,于是将雕像变成了少女,比马龙和葛拉蒂雅终成眷属,永浴爱河。比马龙与葛拉蒂雅的故事,当然只是一则神话,可是后来却成为心理学上广被研究与讨论的主题: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所谓比马龙效应,就是期望的应验。当我们对自己有所期望时,这个期望总有一天会实现,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当老师对学生有所期望时,这个期望总有一天也会实现,这就是所谓的“教师期望(Teacher Expectations)”;担任管理者的主管,对下属当然也应该有他们“主管期望(Superior Expectations)”,这便是职场中的“比马龙效应”。Pygmalion在英汉字典中还有译为“比哥梅利恩”或“皮格马利翁”,只是音译不同,所指都是一样的。有人认为“比马龙”这个中文译名翻译得很好。诚然,如果我们将自己比作“马”,可能自己就像一匹马;如果我们将自己比作“龙”,可能自己就像一条龙。这种说法也许可以让“比马龙效应”变得好记一点,但重点是,它在管理上该如何运用或能有何启发呢?
日前我有一位在大学任教的友人,告诉我一段几个月前在他们学校开学时,校长在一个座谈会上跟授课老师分享的心得——“正面能量的影响力”。这位校长在座谈会一开始还没说话之前,先拿出两个看似一模一样,都装满着煮熟米饭的碗,要全体的老师先传阅一下,然后问道:“各位老师看出来这两碗饭有何差别吗?”大家都发现这两碗饭仔细看来,其中一碗饭中间有一些微微发黑,而另外一碗则看来一切正常。校长接着说:“这两碗饭是完全一样,同时煮好装好的,但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它们作了一个实验,我对其中一碗每天不停地赞赏与鼓励,但对另一碗则是不断地责骂与否定。结果一个星期下来,那一碗每天不断遭我斥责的米饭,它已经从碗中心开始发霉,也就是各位看到微微发黑的景象;而那一碗不断接受正面能量的米饭,除了略显得干燥外,一切完好如初。”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实验条件有无差误,但这位校长以这个简单的实验告诉他的老师,对学生发挥正面能量的影响力,是多么不容小觑。而平日担任管理工作的经理人,又是如何面对他的下属的呢?
一个成功的经理人,必须认识到以下四个事实:
(1)事实一:管理是通过他人之力,将你所指定事情完成的一套互动过程;
(2)事实二:你对你的员工的需要,远大于他们对你的需要;
(3)事实三:你的价值是来自于你的员工做了些什么,或是他们为你做了些什么,而不是你做了些什么;
(4)事实四:一个主管的管理能力,是看当他不在时,他员工的表现,而不是当主管在的时候员工的表现。
如果我们认清了这些事实,再想到比马龙效应与这两碗米饭的故事,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是不是变得清楚而明确了呢?让我们拿正面能量来期许自己及你的员工作为开始吧!期望的力量确实会把人们推向期望的目标!也许有人会怀疑,真的会产生比马龙效应吗?经验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或理想,但是,绝大部分的梦想或理想都不可能实现!是的,因为我们忽略了“筑梦踏实”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在管理上的意义便是“充分的准备”,包括制订周密的计划、找出利害关系人与沟通计划、发掘执行障碍与排除的方法、寻求管理资源(包括预算、人力、机器设备、原材料与时间)、必要的培训与历练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当主管为下属订下期望、工作目标或要求工作成果的时候,这些“充分的准备”都是必须一并拿出来谈的。主管不是光给期望、光丢工作目标就放任下属自生自灭,然后一旦失败再来卸责式地训斥下属的。也许有主管认为下属本就应该自己解决问题,那么试问,如果下属都已经或应该已经拥有这些自立自强的能力的话,那他们又何需你这个主管的管理与监督呢?管理者存在的价值不正好是在这里吗?
许多人害怕对自己或对下属的期望或目标订得太高,变得“好高骛远”,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好高骛远”?依据台湾《国语日报辞典》的解释:“说话做事只求高远而不切实际是好高骛远。”所以说期望或目标订得太高,变得“好高骛远”的问题是出在“不切实际”,而绝对不是在“求高远”!不切实际就是前面所说的不“筑梦踏实”与欠缺充分的准备。教育学家与管理实务界都曾作过一个研究,在期初要求学生或员工,自行预测他们到期末的考试成绩或考绩等级。结果发现在期初自我期望愈高的学生或员工,他们到期末的实际成绩或考绩表现也愈高;而期望愈低者,他们实际成绩或考绩也愈低。那么既然这件事这么容易事先掌握预测,担任管理者的我们,难道不能有一些事前的作为吗?
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深受他人对我们期望的影响。别人对我们正面的期望,如一句鼓励的话,常常是我们迈向成功之路的推动力。主管期望员工表现正面,员工就会往正面的方向走,投入的“筑梦踏实”与“充分准备”越多,效果就越明显、时间就越快。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或经理人,我们无须花时间研究“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也不须要坚持“人性管理”或“狼性管理”,因为它们都有它们的功能与影响力,但不讳言,它们也都各有死角与运用限制。在治标而要求快速看到成效的时候,两者或许各有千秋;但讲到治本的根本基础建立时,则正面能量的影响力与比马龙效应,才是王道!在我咨询的无数客户中,许多公司的制度设计与纪律规章 规定得如同防贼一样,结果我从没有看到他们公司的失窃或舞弊有过减少,反倒是处处防贼就到处是贼。我看到许多公司负责管理监督或审计稽核的主管,天天费心思考的,都是如何纠出错误或抓到弊端,却没有去用心思考如何使人不再犯错,这是工作的盲点,治标而不治本!毕竟组织真正需要的是一直“兴利”,而不只是天天“除弊”!人生在世真正需要的是正面能量与激励,而不是一堆永无止境的负面情绪与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