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3771200000091

第91章 优秀奖(7)

1981年, 部民品办公室想在陕西组织自行车生产, 给我们提供了几辆自行车样车, 其中有美国的“ROSE”名牌车。我们拿到样车后, 组织了一个小组进行调研。其结果很不理想, 大家不认同。因为这种车是美国人用来锻炼身体的山地车, 显得笨拙。当时人都想买上海的“凤凰”自行车, 既轻便又漂亮。以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经过两年的工作, 局领导认为要成立一个机构专门管这件事, 于是在这年的11月11日成立了民品办公室, 负责系统的民品发展的协调工作。1982 年, 航空工业部批准成立陕西航空工业日用机电产品联营公司。当时航空工业部要求陕西航空局组织、配套、协调铝合金自行车和洗衣机的合作生产工作, 其日常工作也在民品办公室内。笔者是当时办公室的负责人。

笔者认为, 31年来, 陕西航空工业的民品发展大体经历过3个阶段———军民结合方针贯彻执行的务虚阶段; 民品蓬勃发展阶段; 民品稳定发展阶段。

军民结合方针贯彻执行的务虚阶段

笔者将1979年小平同志提出军民结合方针之后到1985年8月之前的一段时间列为贯彻军民结合方针的务虚阶段。

军品任务骤降之后, 企业怎么生存? 当时领导和职工都很着急,“找米下锅”是一种必然, 锅、碗、刀、勺什么都干, 只要老百姓需要的、市场上买不到的, 都可以拿来生产。干着干着大家都在问, 这是长久之计, 还是临时措施? 国家搞的军民结合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的战略方针? 这样的议论和讨论也就成了必然。

局里组织过很多次的讨论会、研讨会, 召开过现场会, 组织过专题调研。但是始终没有答案。我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 姜燮生副部长在陕西调研时, 我们正在514厂召开民品发展研讨会。我们请姜副部长讲一讲, 姜副部长给大家做了深刻的动员, 要大家下决心干好民品, 并且说: 你们要把自己的钱投到民品上, 这是你们的饭碗, 不要投到军品上, 军品会由国家管。姜副部长的讲话对大家的影响比较大。

在这段时间里, 各个单位的动作大小不一, 做法也不一, 一些单位抓了重点产品的调研论证。例如,430厂为主研制的铝合金自行车; 345厂的“五叶”牌洗衣机; 113厂的气流纺纱机;汉中3137厂的大型复印机; 514厂的喷水织布机等产品都是自主研发或仿制国外的一些产品。部里组织的制冷设备 (空调器、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空调冰箱压缩机电机) 也分别开始在212厂、113厂、114厂、115厂布点, 引进了一些设备和生产线, 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局里在这个时期, 针对我们国家的纺织厂要进行设备更新, 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纺织机械设备, 但这些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就组织一些企事业单位调研论证开发新型纺织机械设备, 各个单位的积极性也比较高。莫文祥部长还和纺织部的吴文英部长签订了纺织机械合作研制的协议书, 这就大大促进了纺织机械研制的步伐。为了回答干纺织机械有没有利可图的问题, 笔者曾组织过6个企业的10位代表, 到上海、苏州、常州、无锡、镇江、南京6个城市十几家纺织机械厂做过调查, 倾听过纺织部一些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其结果是干纺织机械不仅有利可图, 而且利润率相当可观, 生产新型纺织机械会有广大的市场, 也会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虽然开发研制了一些产品, 但进展比较缓慢。国家没有明显的扶持政策, 所需的技术改造资金没有来源, 只能用军品生产的一些设备来加工, 也就是“混线生产”, 这也为军民品的生产和企业的管理带来一些困难。

企业的领导和职工的思想一直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有的等待观望, 有的边干边望。

总之, 思想问题没有解决, 其行动也无法跟上, 军民结合方针的贯彻也就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

民品蓬勃发展阶段

1985年8月, 莫部长召开全系统领导干部会议, 进行了全行业发展民品的总动员。我们听到的传达是: 各单位不能再等待了, 对民品的生产要大转快转全面转。这次会议的精神使各个单位领导都吃了定心丸, 下决心上民品了。

与此同时, 国家经委也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 从第六个5年计划 ( 1986~1990年) 的1986年开始给军工企业的民品项目增加“技术改造”贷款指标。陕西省政府也表示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军工企业的民品生产: 省经委从地方的技术改造贷款指标中列一些军工企业的民品项目, 银行按省经委的项目批准文件给予贷款; 省科委对军工企业的一些好的民品研制项目给予资金拨款支持。那些年, 陕西航空局每年拿到的科技拨款和地方政府的其他厅局差不多。根据当时的财政政策, 地方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航空工业的优势民品给地方培养税源, 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

民品的发展有了几方面的资金支持, 陕西航空企业的民品像雨后春笋一样, 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部规划布点的制冷设备生产线在拿到国家的技术改造贷款后都先后投产。在那个产品短缺的年代, 我们的窗式空调器、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以及为之配套的电机都成了热销产品。

纺织机械中, 国家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 如气流纺纱机、喷水织布机、喷气织布机、剑杆织布机、精密络筒机、自动络筒机、并条机等整机产品和一大批为各种纺织机械配套的零部件产品都相继进入测绘仿制和研发阶段。

182厂的微型汽车是1985年决定上马的, 陕西省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省经委在给国防工业的5000万元技改资金指标中拿出2000万元给予了182厂, 使其生产线很快就建起来了, 以后又给了该厂2000万元的技改资金支持, 使182厂在运8飞机产量很少的年代度过了经济困难的时段。

汉中航空企业中有7户在建设时期是在农业银行开户的, 一直延续了下来。国家经委批复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指标是在工商银行执行的, 这些企业是无法拿到的。根据这些情况, 陕西省经委和农业银行给予了很大支持, 帮助这些企业解决了一些民品项目的贷款, 使这些企业的民品有了较大的发展。

我们拿到了300多万美元陕西省建设银行向我们推荐的世界银行政府贷款项目, 扶植了几个厂的产品技术改造。这正如张彦仲副总经理听了我们的汇报后说的: 现在用1美元的国外政府贷款, 30年后在还款时这1美元就变成了5美分了。

还有一些大的产品的发展是企业用自己筹措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的。172厂的沃尔沃豪华大轿车、铝合金型材项目, 430厂的铝合金型材项目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声誉、份额和影响。

在民品发展的过程中, 崔光炜副部长、张洪飚副总经理曾多次到陕西来, 协调地方政府和部 (含总公司) 的关系, 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182厂的汽车项目, 部 (含总公司) 省级的领导联合办公会开了6次, 省政府也发过6次会议纪要。地方政府为支持航空工业的民品发展, 省级领导曾慎达、刘春茂副省长也多次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情况, 帮企业解决应急问题。曾省长为支持212厂能够上汽车空调项目, 在中汽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到212厂之前, 专程赶到212厂, 会见并请这位副总经理给予支持。

陕西航空工业的民品占总产值的比重一度曾达到80%, 其民品的发展在陕西省始终排在其他国防工业部门的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 陕西航空工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中省批复的技术改造项目、科技开发项目的资金总额约4亿多元, 其中贷款 (含各部门给予的拨款) 金额约1. 6亿元 (有的项目省批复后因故没有执行, 如212厂的汽车空调器项目)。

从1984年到1985年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之前, 在陕西的航空企业除了国家和部支持的项目以外, 地方政府又多了一块支持, 这是陕西航空企业民品发展的黄金时段。

局党组对民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始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当时确定民品工作是局里的中心工作, 认为在这方面, 陕西航空局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能为企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为了配合做好民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 局里积极参与产品调研、信息收集、渠道疏通、各方面协调的工作。局里还建立了“技术改造项目库”, 在协调疏通有关的渠道后, 立即报出项目, 赢得一些时间。特别是到了每年的12 月20 ~25 日, 这是银行的年度结算时间, 这段时间银行的改造资金指标如果没有用完, 又不愿意转到下一年, 他们就会告知我们, 我们就会拿出项目库的项目在征得所在企业的同意, 并报省经委批复后, 银行会在25日前发放贷款。当然, 这个时间办的项目都是一些小项目。

民品稳定发展阶段

经过4个5年计划之后, 陕西航空系统的民品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也为企业带来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到了我们的企业不再享受国家的特殊政策, 进入国民企业的待遇之后,情况也就发生了变化。

1994年国家财政体制改革: 国有银行实行垂直领导; 税收实行“中央税”和“地方税”分开。航空企业自然是实行中央税, 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没有以前那么紧密了。这一些变化使我们的中央企业得到地方的实际支持大大缩小。当然道义上的支持还会是一如既往的。

国家的经济管理部门逐步实行的减少审批制度, 使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由政府审批的减少了, 改由企业直接找银行协调解决。

企业的民品虽然经过了十几年发展, 但企业也还没有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再加上一些企业的一些民品经营效果不好, 出现亏损或停产, 退出市场, 就使一些企业走到了困难的境地。

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一些企业的一些产品经过市场的考验后, 也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例如, 沃尔沃大轿车、空调压缩机、并条机、剑杆织机、微车配件、铝合金型材、纺织机配件等产品。但总的形势是下滑的。

到了1997年, 航空产品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航空产品的蓬勃发展自然是我们梦寐以求的, 这是我们的主业。但是这个形势的出现, 自然又引起新的争论。军品任务这么重, 民品还干不干? 民品要不要再发展? 从上到下恐怕都有这样的议论和争论, 也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中航总改为两个集团公司之后, 航空产品的发展和成果是非常注目的。但民品的发展,笔者认为是处在形势变更后的波动状态。

这里边恐怕有这么一些原因: 军品生产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是国家行为, 是计划经济的模式, 研发、改造都是国家拨款, 产品按计划生产, 交给固定用户, 没有经济风险。这条路我们走了几十年, 非常熟悉, 也走习惯了。企业只有完成任务和产品性能、质量的压力, 没有太多的经济压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短缺经济的改观, 过剩经济已经抬头, 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 我们能找到适合我们企业发展的民品已不容易了。我们现在是退出市场容易,进入市场难, 进入高技术领域, 找到可以发展的产品会更难。

军民结合方针贯彻执行了31年, 我们有成功的喜悦, 也有酸甜苦辣的回忆, 但是我们还是成功了, 我们是胜利者。

笔者认为, 航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民结合方针贯彻执行的31年,证明了航空工业企业不仅能搞好我们的本业, 为国家安全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 也能利用航空产业的高技术优势,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产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民品。当前, 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进入研发和生产阶段, 这是国家对航空工业政策上的重大调整, 是对航空工业发展民品的重大举措; 这是我们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航空工业发展民用产品最能发挥优势的领域。航空产品和民用产品同时协调发展, 在历史的场合里互相补充, 恐怕是我们在第二个回合为之奋斗的结果。我们从军转向民,“大转快转全面转”, 经过了近20年的时间。在第一个回合里我们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民再转向军, 不用费力地就转过来了。但要深入贯彻“军民结合”方针, 使军民两个领域能同时发展、稳定发展,恐怕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 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特别是思想上的努力, 以及国家和集团公司政策导向的努力。

小忆这段历史, 心情非常愉快, 因为我们经历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的一段美好时光———军民结合方针贯彻实践过程的时光。两者很好结合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 军民结合方针是正确的, 军民结合方针是我们航空工业永久的方针,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它必然会给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抗美援朝、中航工业和我

刘少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