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注目:一位文艺记者的职场遇见
23775700000021

第21章 注目(20)

在22年的时间里,李欣频环游了44个国家,基本上她会提前一年将下一年的旅行计划列举出来,比如2013年,3月去印尼巴厘岛,7月去香港书展,然后转去美国雪士达山,8月带团去迪拜阿布达比创意之旅,9月去看威尼斯双年展与奥地利的数字艺术展,11月去南美的秘鲁、墨西哥、玻利维亚,接着再去南极,加起来今年去了10个国家和地区。“因为旅行,我少了愤世嫉俗与对人生的困惑,多了感激和更强的行动力,心灵也从‘四十不惑’提前进到‘五十知天命’的安定状态。”

李欣频说:“对我而言,旅行就是后天混血的过程,每一次旅行就混一次异国的血。我虽然不能改变先天的血统,但借着旅行所产生如此大量而快速的感官交换,我犹如经历异国自体混血,让我的灵魂产生各式各样的质变——我可以自由换算币值,瞬间调好时差,马上适应当地天气与饮食,还可以瞬间学会杀价的技巧,变成了以后会常回去看海的希腊人后裔、20/365天的西班牙建筑系学生、半个月的印度修行者、10天的马厘岛灵性作家……旅行越多次,别人就越看不出来我是哪里人,看不出我的年龄、星座、血型、身份、职业、个性……唯有后天混血,才能保留最好的基因优势,在高速汰换信心的人生起伏中,热血不退,乐观不败——只要你愿意放掉旧的自己,让自己与当地的人事物融化成新的自己,你就能拥有世界版图级的创意灵魂!”对于那些经常因为“没钱、工作压力大、没时间旅行”的人,对此,李欣频说:“如果你真想做一件事情,就会有一百万种方法,如果你不是那么想做这件事,就会有一百万种借口,没钱没时间绝对不是借口,很多人利用才华交换或者出公差的机会去旅行,我经常以自己的例子建议学生:可以想办法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到最亮,亮到很多船(资源)都愿意往你这个灯塔靠近,于是,你就可以用你的专长交换许多免费旅行的机会。”

5.“深爱自己”——目前是最理想的人生状态

李欣频的生活规律到让人惊叹,她每天基本上9点前就入睡了,早上6点起来,然后会练1个小时的太极拳。“我有时候7点就睡觉了,可以连续睡12个小时,不会熬夜,熬夜对大脑不好。”在饮食上,她不吃辣,拒绝油腻,李欣频自言要对自己身体健康好一点,生活的状态和生命的质量才会保证。

她写的书包括旅行类、创意类、广告类、爱情类以及地球与心灵类,产量惊人,但李欣频坦言自己在写作上对自己并不苛刻,有感觉就写,没感觉就完全放空,到处吃饭、看电影、逛博物馆,等等。“想写的时候,一天可以写一万字,不想写的时候,一天内一个字都可以不写”。

谈到阅读口味,李欣频透露自己从来不会强迫自己去看什么书,感兴趣的都可以拿来一读,最高纪录一天可以看5本书。她说:“通常来说,读第一本书和第100本书,速度一定会不一样,看书不是为了累积知识,而是为了我们的视野与观点更开阔,当你看书看到一定的量的时候,你大概就会很快地从这本书里找到你要的不一样的观点。”

6、快问快答——

问:你18岁到38岁有20年的时间与诚品书店合作,你对它有怎样的情怀?

李欣频:我见证了它从一个小书店到今日的规模,它是我合作最长的客户,这是对我影响很深的一段时间。我以前会绞尽脑汁想各种点子,但后期会觉得只要你掌握了创意的核心原则,你就会无招胜有招。

问:你对那些创意新人有哪些好建议?

李欣频:赶快把自己的人生蓝图画出来,立起自己的生命火炉,建立自己的人生关键词,这样你才能有根基地发展。

问:你有心情低落和焦虑时吗?

李欣频:我的办法通常是睡一觉就好了。

问:40岁与30岁的你有什么不同?

李欣频:30岁时觉得人生很漫长,活得很没有重点,现在刚好相反,不太会在乎别人的意见与期许,知道自己活的重点了。

问:创意大师、作家、旅行家、老师,哪个是你的最爱?

李欣频:每个都是我的一部分,就像花蕊周围的各方花瓣,如果不喜欢我就不会放在我的生命里面了。

问:你曾经说过做创意你是博士生,但谈恋爱你只是幼稚园层级,现在你对这个说法有新的感悟吗?

李欣频:自从写出了《爱情觉醒地图》后,现在已经算是幼稚园毕业啦,这是用不同的眼光(创意)看待爱情的方法,我就可以创造出自己满意的状态。

问:哪些作家对你影响很大?

李欣频:木心,我喜欢他的诗。另外,我会看新生代诗人的诗集。

问:你的金钱观是什么?

李欣频:在《秘密副作用》里我提到:钱对我来说是流动的而不是一个囤积的概念,它是用来发挥其价值的,就像很多人买了名车怕撞伤而将车放在车库里,其实失去的是自由探险的权利,还不如一个破破旧旧的车但能够到处走比较有意义。

问:未来还有哪些计划还没有实施?

李欣频:我每年至少3/4或者4/5的时间都在旅行,今年就是把心里想去的旅行完成,不会拖到明年。

【作者简介】

李欣频,1970年8月生于中国台湾,着名广告人,女作家,毕业于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系,广告研究所硕士,现在北京大学广告学系攻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师。曾任中国台湾诚品书店御用文案、宏碁数字艺术中心特约文案创意。

她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19岁即成为台湾地区文化地标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出版了台湾地区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广告作品集,一本书疯狂再版35次;她是腾讯微博粉丝达439万的两岸超人气创意作家,至今已出版28本畅销书,她写作的心灵励志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两岸疯狂热印50次;她是北大创意课的老师,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至今;她是创意生活家、旅行家,22年44国的旅行经验,带给了她更深的创意体悟……她形容自己是个:作家诗人的孤僻性格+灵修者洞察深处的眼睛+旅行者停不下来的身体+广告人的纤细敏感与美学癖+知识布道家想要世界更好的狂热+教育者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这就是李欣频!

(凤凰联动供图)

梁晓声:这个世界会变好,肯定会的!

对“平民作家”梁晓声的访问,是在2013年的广州,彼时,他携力作《郁闷的中国人》在广州购书中心进行签售,并与现场读者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在《郁闷的中国人》中,梁晓声用坦率、睿智的语言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以及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阶层分析,从根本上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将此归结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缘由。梁晓声坦言,《郁闷的中国人》立足阐释当下中国人最鲜活的体验,该书的病相命题不是为了牢骚而写,而是希望各阶层均努力,找到“中国突围”之路。在签售活动结束之后,我与梁晓声先生面对面交流近一个小时,对时下最热的各种话题,自称65岁的他依然保持热血状态,一一坦诚作答。

1.中国人的郁闷,正是来源于不公平对待

问:你在书里写道:中国人的郁闷由来已久,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黄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你认为,中国人为什么会这么“郁闷”?这种“郁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梁晓声:在“郁闷”和“愤怒”之间有一个词叫“郁愤”,就是说闷在心里的一种情绪,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和出口来进行宣泄。中国这个国家太特别了,从宋代开始,中国就不断受到外敌的侵略,在此之后,我们600多年汉民族的历史,其中就有300多年的时间,是在外族的入侵或者统治中度过的,这在我们民族的心性上都会留下痕迹。这姑且不说,此后的民国时期,我们有8年抗战,之后还有3年内战,这些都会在我们民族的记忆当中留下这样那样的基因。最主要的是,1949年之后,我们所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当时几乎完全照搬苏联,在分配上,都是统一分配,人和人的差别比较小。我们从这个时期走过来,然后一下子市场化,这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相当大的考验。举个例子,动物园的管理员如果对猴子所吃的桃子进行同等数量的分配,比如每次给5个,长时间下来,连猴子都对这种分配方式完全认同。但是,当这种游戏规则一旦被打破,部分猴子不仅得到了5个桃子,还得到了3个香蕉,甚至还吃到在本地区难以见到的水果,比如说热带水果、进口水果,并且还拥有了像孩子们玩的玩具,同时,管理员对它们还非常好,呵护有加,它们过着像富家孩子一样的生活……这时候,之前心态非常平和的那些猴子都会愤怒。它的愤怒不是由于饥饿,不是由于没有桃子,它的愤怒,是来自于这种不平等。在丛林法则中,这种不平等造成的愤怒是有限度的,因为丛林法则看的是你的天赋,比如你身体强壮能力超群,你得到的猎物会非常多。但是现在,比拼的不是天赋,这是管理员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当下中国人的郁闷,正是来源于此,来源于这种不公平对待。

问:那这种郁闷的情绪,会不会是自己的感受出了问题呢?

梁晓声:一定不是自己的感受出了问题,而的确是分配错了。比如,动物园的管理员,他为什么要把部分猴子分配出来,为什么要对这些猴子特殊对待,为什么特殊对待的时候,还要让另外那些此前一起生活的猴子看到?是因为它是病猴吗?它是弱猴吗?如果是病猴弱猴,其他的猴子一定会接受,因为这是公平的。公平是什么呢?公平是化学反应,像爱情一样的化学反应,是我们脑区的某些化学基因,这些基因让我们对不公平的事情,想不愤怒都不行,想不郁闷,都是不可能的。如果要做到不愤怒,除非要服用特别针对脑区这一部分的药品。而这个世界,没有生产出这样的药品,那么只能来调节我们的分配。而如果分配不公,就会造成郁闷。如果你说给这些人做思想工作行吗?绝对不行,必须改变分配不公这个问题,否则它一定刺激某些人的脑区,这个脑区的化学反应,是人凭借自己的意志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的国家,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

问:所以,这就是你写这本书的原因?

梁晓声:当下的中国人在最近20年来有被异化的现象,这也相当程度地体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身上,从前的中国人懦弱如散沙,但是不痞不嘻哈,所以碰到一个学生在宣传抗日的时候,那种民族大义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但当下,凡中国,谁们还不是看客?鲁迅在《药》里描述的看客,是“夜晚,杀头了吗?”是无声的,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嘈杂,听到的是跳呀,杀呀,上呀,非常像阿Q被杀头的时候,有人说“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后喊“好啊!”的人,而且多极了,而且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所以,我现在很多时候都不说话了,我把要说的话,写在书里。

我通过书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中国人的各种郁闷写下来,告诉大家这些郁闷的原因。但是,我同时也强调,归根结底,要解决这些问题,是要把国家治理好。正如我们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共筑“中国梦”,“中国梦”说句实在话,就是与现在相比,我们更中意的一个国家。鲁迅那个时代看不到这种希望,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如果在分配上做不好的话,这个梦,只能是梦。

2.网络:我提醒大家,不要成为八卦看客

问:我们从网络、电视等不同的媒体可以看到各种愤怒的事情,而微博上这种事情会更多,但公众貌似仅仅停留在发泄阶段,停留在愤怒本身,而对事情的进一步推动和解决,跟进的人却不多。你自己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待的?

梁晓声:我本人不是那种,只要摆平书桌,没有噪音,就可以进行虚构创作的人。电视里就容易出现让我愤怒的事情,比如食品安全问题,黑矿问题,贪污腐败的现象,豆腐渣工程,每天想不知道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你知道了居然不生气,你这人肯定是有病的。我生气的时候,可能比老百姓还要多。我写《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时提过,首钢的一个高官贪污了100万,当时我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在屋子里转来转去非常生气。那么现在呢,贪污的数字,动不动就是数以亿计,而老百姓对这些数字,貌似已经不那么震动了,不那么震撼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对这些数字没有反应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贪污就不可救治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件让人愤怒的事情跟你自己无关的话,你还会愤怒吗?现在微博上,涌现了许多对重大事件的调侃与嬉戏的话语,并一点一点转为嘻哈。当你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变为嘻哈的时候,这种声音的力量已经消减和解构了,别人也就不把这种力量当成不应小觑的力量,这是我在《郁闷的中国人》里特别谈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