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注目:一位文艺记者的职场遇见
23775700000020

第20章 注目(19)

黎紫书:我写过不同类型的小说,包括长篇、短篇乃至微型小说,这些不同类型的小说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美学观,比如长篇小说要求人物要饱满、故事要曲折精彩,但微型小说肯定不能用这一种方法。而短篇小说对我而言,一般是不注意讲故事的,它不可能像长篇那么精彩,人物也不可能像长篇那么多,所以,我基本上是用酝酿过的饱满的情绪以及对人物、思想剪辑的方法来完成小说性的,而故事性一般是比较弱的,往往是次要的。

6.“我是一个很孤僻的人,但我又有一种很奇怪的表演欲”

问:我们知道,黎紫书这个名字在整个华语文坛已经非常有影响力了,中国台湾作家骆以军说:“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而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的顶级的恐怖的对手。”我想问的是,你对名气这件事怎么看?

黎紫书:我从写作开始,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作家,比如在马来西亚,就没有专职作家这一说,我们不会认为写作是可以养活自己的,不少人都是业余作家,纯粹是文学爱好者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晚上回家才会写点什么。我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我之前一直都觉得写作就是坐在自己家里写东西。可是今天,我就要出来卖书,用我的作家身份面对读者,并跟读者交流说话,都让我很不适应,超出我对一个写作人的想象。甚至,我现在还得注意自己身为一个作家,应该注意一点形象,这是超出我自己的预计的。

在我看来,一个最理想的写作状态是应该躲起来的,我最喜欢那种躲起来安静写作。在马来西亚,我常常觉得时间分割得太零碎了,文坛有很多的活动,我多少有一些义务在里面,需要参与。所以,回到自己的国家,经常不能专心写作,等到真正要写作的时候,反而要逃到外面去。

问:你用了多长时间才适应成名这件事情?

黎紫书:我到现在都还没有适应,但我正努力扮演作家的这个角色,至少我这个角色对马华作家而言,还是有非常强大的鼓舞作用的。

问:但我发现你很能在大众面前讲话哦。

黎紫书:我是一个很孤僻的人,但我又有一种很奇怪的表演欲,只要让我上台,我那个表演欲自然就上来了。除非跟我一起讲的那个人,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前辈,我可能会紧张一些。

问:作家黎紫书和你本人林宝玲(原名)中间有多大的距离?

黎紫书:我把她们当两个人来看待的,对我来说,林宝玲就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自己,黎紫书只是我少年时期想发表文章而想出来的一个笔名。黎紫书的生命,是需要由林宝玲这样的人去供养的,她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必须相处在一起。到目前为止,她们还相处得挺好的。

问:你说到“供养”这个词挺有趣的,怎么“供养”的?

黎紫书:黎紫书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作家的身份,但她所有的营养,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于林宝玲,是需要林宝玲这个真实的人去耕耘的,只有林宝玲强大了,才能够提供给黎紫书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作者手记

她是一个与自己相处得很好的人

与黎紫书见面,是在暨南大学某宾馆里,她穿着红色斜肩颇具设计感的上衣,牛仔裤,长波浪卷发,淡妆,很随意的样子。聊天时,她索性将拖鞋丢掉,光脚盘腿坐在椅子上,以很放松的姿态,讲述。

我们聊写作,聊新书《野菩萨》里的故事,聊父亲,聊她的童年,还有她个性独具的生活方式。等等。她自然、坦率、真诚、不做作。她说辞职之前的记者工作,别人以为是前途无量的样子,但她厌倦了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而写作,却是能够与她终生相伴的职业。记者给了她观察生活的能力,写作让她把这些观察变成能够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文字,她珍爱这样的工作。

她说写作时会选择一个对着窗口的桌子,一杯咖啡,一曲音乐,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有感觉的时候会一气呵成,没感觉的时候,索性抬头看看外面的街景。她喜欢待在一个没有人知道自己、没有人觉得作家很了不起的地方,独自生活。“我是一个与自己相处得很好的人,闺蜜很少,女性闺蜜只有一个,但我经常是担任倾听的那个角色。”

对年龄这件事情,她从来没有介意过。“我知道大部分女性都会有年龄的困扰,所以我从很早就开始有抵抗的自觉,就是承认自己的年龄啊。”她自曝在马来西亚常常被一些年轻的作家取笑“老”,但她认为这是很傻的态度,“因为总有一天你也会老,而且在你像我这么老的时候,你会干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不知道。”

她说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对人性,对感情,对社会,基本上都是抱着一种悲观的想法。“可是,我又因为这种悲观产生另外一种乐观。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消失,什么东西都很难把握,那就在你拥有它最好的时间里,应该珍惜它。所以在拥有的时候,我是一个快乐的拥有者。在失去的时候,我就不会是最难过最悲痛的那个人……”

有意思的是,我们聊天的时候,因《遗弃》《出租车司机》等作品而在文坛名声大振的着名作家薛忆沩就坐在旁边,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静静聆听,一言不发,安心地陪伴。薛忆沩是黎紫书的好友,多谢他介绍我去采访黎紫书。

李欣频与她的人生五大关键词

她是中国台湾广告领域响当当的人物,她从18岁到38岁之间为中国台湾着名的诚品书店贡献了无数精彩创意,她是作家、北大创意导师、旅行家、华语世界文案天后,她的名字在大学生心目中带着闪亮的光环,她是李欣频。2013年,李欣频又写了两本新书,一本是从22年44国旅行中提炼出来的《旅行创意学》,另一本是《打造创意版自己:创意脑与创意人格培养手册》,这是改写自她的北大博士论文。这两本新作,与她出道22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其他6本创意书(2013增修版)合集在一起,形成她的“创意天龙八部——”,该套书近期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形成一股强劲李欣频旋风,全面袭来。因为这来势凶猛的“创意天龙八部”,我采访了李欣频,听她分享自己40岁出头的生活、旅行与职场经历,总结出了有关她的人生五大关键词。

1.“创意天龙八部”它可能使你的生活起死回生

李欣频在2013年最大的动作,便是集中打包推出了自己出道22年来最值得与读者分享的重要作品,这便是她称之为“创意天龙八部”的系列套书,该书包括《人生创意课》《创意云世纪》《创意问答录》《创意能源库》《旅行创意学》《量子创意课》《变局创意学》《打造创意版自己》8本书。

李欣频在该系列书的总序言中这样写道:“我多么希望在当年18岁时能看到自己写的这套书,这样,我就可以省去很多无助的彷徨与辛苦的奋斗。现在把这盏灯传下去,希望可以继续照亮还在寻找自己生命道路的每一个人。”在接受我访问时,李欣频强调,这句话,正是这套近70万字的创意百科全书的最大意义。“可以说,这是最完整的创意系列大总结,没有一本遗漏在外面,这8本书是我自己培训自己的过程,书里有所有我能想到、并运用成功的创意方法学、书单、看过的电影、旅行的经验、创意汇总,等等。”李欣频坦言,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兼顾自己兴趣与谋生工作,进而拓展自己的个人产业,这本书就是把她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读者。她笑言,父母完全可以把买IPAD的钱省下来买这套书给即将入学或是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因为IPAD半年之后就不流行了,但这套书绝对够孩子们用上10年,因为过去有很多读者,因为书中的一句话就有了勇气去创业、去旅行,活得比以往更为精彩,让自己起死回生。”

2.“职场规划”——创造出与世界和平相处的谋生方法

李欣频的妈妈是一位老师,她爸爸是企业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女儿在职业上都会有小小的期许,母亲希望她毕业后念到博士然后做大学老师,父亲希望她去做广告(因为爸爸是企业创办人),但李欣频自己呢,喜欢的事情是旅游和写作。“照理说,这是三条不一样的路,一个从商,一个从事教育,一个是文艺创作,可是,我把这三条路叠加融合在一起了——我在念硕士时的时候同时在做广告,我在读北大博士的时候,同时也在教北大学生,在念硕士与博士期间我依然在全世界各地旅行、采访成专栏、合集成书。也可以说,在这些年里,我丝毫没有牺牲我的兴趣与生活方式,反而创造出一种融合完美的新的生命状态,一种跟世界相处或者可以说是愉快谋生的方式。”

李欣频告诉我,希望透过自己一路走来的职业与生命规划,可以给现在的大学生一些启示。“现在的学生听到的都是单一的答案,比如你要去高考呀,要去考研呀,要去工作呀,等等,他们比较少听到综合的答案。实际上,这些事情绝对是可以同时在一起的。我一直不鼓励大学生脱离社会,我认为应该是边念书边工作边与社会接轨。很多人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去考研究生,然后研究生毕业之后又找不到工作继续读博,许多人都在浪费18岁到28岁这段人生最精华的时间,因为这十年是很重要的与社会接轨的黄金十年。”李欣频说,现在很多人在削足适履,牺牲自己去努力配合大家眼中的标准,结果脚少了几块肉也无法好好走出自己的路,而且越走越痛苦,一直到走不下去为止。“所以说,自己应当知道自己的脚形,然后自己给自己设计鞋子,这样的话,以自己合脚的鞋走路就可以走得很快乐、很带劲,走哪条都好。如果你在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到了退休时间都还舍不得退休呢,如果你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话,你特别想退休,可是没热忱的你挣不够退休金就很难退休,越生活越痛苦。所以说,只有建立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才可以让你的谋生做得好,你必须有乐此不疲的生命活力,让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有无比强大的意志力、自我改造的能力、自我求进步与自我要求的能力,这些会让你永远不败、很难被取代。”在李欣频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选择哪一个职业丝毫没有关系,“面包师未必比医生差,口碑好的面包店可以开店到全世界,一个苦闷的医生反而充满各种抱怨,陷入低谷低潮。当你知道自己的梦想,并懂得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的时候,你就可以同时开展出3到8个不同的身份,当某一个产业转型或是削弱的时候,你不至于没有路。”

对于在职场上工作多年而产生强烈审美疲劳的人,李欣频的建议是:“先想想人生如果只剩最后一年,你有哪件事没有做会有遗憾,那就先把这件事拿出来先做。他可以不用辞职,但可以在周末做这件事情,来培养自己的第二专长。当第二专长做得很好的话,有时候是可以代替第一专长的。”

3.“灵感的火花”——大量阅读与写作+频繁旅行与看电影

李欣频坦言,写书的灵感无法预想,几乎是无处不在。她透露,在18岁到28岁期间建立了“大量阅读与写作+频繁旅行与看电影”的好习惯,这为她日后的人生开掘了“永不枯竭”的创意与灵感源泉。

“比如《创意云世纪》这本书,是我在迪拜旅行以及看了某几部电影之后灵感顿发的结果。”

李欣频告诉记者,第一本书《人生创意课》源于2001年在纽约的一次旅行,这是她第一次在世贸双子星顶楼俯瞰整个曼哈顿城,本来打算9月12日再回中国台湾,但因为同伴有事必须9月10日回台,所以让她平安躲过“9.11事件”当天混乱的纽约城。当她回到中国台湾打开电视,看到双子星大楼被飞机撞毁,所有她曾在里面的美好记忆全变成梦魇。另外,那段时间,对李欣频人生影响最大的老师过世。“这两件事情让我觉得要抓住当下,不应该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才想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本书是我教给大家自己培训自己的方式,要通过旅行、看电影、观察等方法训练自己,这是我卖得最好的一本书,在两岸重印超过50次”。

4.“旅行的意义”——旅行是后天混血的过程

李欣频的新书《旅行创意学》在她看来,不是惯常的旅行指南,“而是教大家在旅行之前要准备好什么,要去掉别人的评价与自己的成见,因为很多人抱着去吃喝玩乐加SHOPPING的心态,这样,他就算去过100个国家,也没有任何差别。我会觉得你要让自己的任何一次旅行都要将自己变得不一样,比如从印度归来,你要变成印度版的自己,从希腊归来要变成希腊版的自己,这样你才能换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固有的东西”。在这本书中,李欣频将旅行与勇气、效率、应变、养分、混血、身份、造梦、丰盛等词画等号,她不介绍景点,不给你攻略,但告诉你的是旅行的方法论。“电影是静态的旅行,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神游四方;旅行则是动态的电影,不停地移动身体、连续捕捉画面与剧情。我经常因为一部片子的风景或者剧情,激发我排除万难地前去旅行,去亲身感受电影中的异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