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23776100000018

第18章 关于战争的近因(1)

因为一系列心理学错误,德国和奥地利阴差阳错地卷入了这场战争。一方面,德国原本以为法国、英国、俄国不会介入战争,但其判断失误。当俄国不在其威胁下停止脚步,反而开始动员战争,德国开始担心俄国会在战备上抢占先机。另一方面,在坚信英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德国应军方建议要求俄国解除战备状态。在俄国拒绝该要求后,德国不可避免地对俄国发起战争。

(第一章)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和外交谈判周

1.来自于外交文件的心理教训

目前唯一可供参考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只有各国大使向本国政府提交的报告书。它们分别叫作蓝皮书、黄皮书、白皮书等,已经被编成一系列出版物。

蓝皮书与英国有关,上面基本上都是英国驻外大使与其外交大臣的通信。该书首先由英国政府发行了英文版,后又发行法文版。接着又在巴黎出版了另一个版本的法文版,此版本仅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与前一版有所差异。

黄皮书则囊括了法国政府各方面的外交资料。此书发行了两个版本,一是法国国家印刷局发行的法文版,二是在《泰晤士报》上刊登的英文版,内容上做了一些增补。

另外,比利时发行的灰皮书和德国发行的白皮书并没提供多少资料,以及俄国的橙皮书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消息。所以,本书中引用的内容大部分来源于蓝皮书和黄皮书。这些资料不但说明了情感和神秘主义冲动完全凌驾于理性之上,而且展现出政府非常容易违背其初始意图决策,在研究心理学价值上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一系列心理学错误,德国和奥地利阴差阳错地卷入了这场战争。一方面,德国原本以为法国、英国、俄国不会介入战争,但其判断失误。当俄国不在其威胁下停止脚步,反而开始动员战争,德国开始担心俄国会在战备上抢占先机。另一方面,在坚信英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德国应军方建议要求俄国解除战备状态。在俄国拒绝该要求后,德国不可避免地对俄国发起战争。

虽然我仅用上述一小段话概括事态发展,但其情况却要复杂得多。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人不能在仅仅一天内下定决心或者形成固定的想法。读者们将在本章节和下一章节中看到,英国在下定决心介入战争之前是如何犹豫不决以及不知所措,即使它当初打定主意远离纠纷,而德国皇帝又是如何罔顾自身利益,一步步发动战争的。

我们需要花费一点点注意力在官方文件上读到这些内容。然而,官方文件的表述如此模糊,以至于经常隐藏主要观点于次要事件中。所以,我认为选取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片段是很有必要的。为了这一目的,我将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文件摘要的归类。比如英国的犹豫不决、奥地利的毫不退让、奥地利认为俄国将保持中立的错误观点等。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探讨过战争的远因,外交谈判周的文件资料并不包含这一点。所以,如果不看其他内容,只单看这一部分,也许会对战争的真实原因断章取义。这些资料仅仅显示了各国外交上的努力——若要防止水溢出,就要阻止水滴继续落入杯中。但这里重要的,不是谁往杯子里倒了最后一滴水,而是谁一直在慢慢地往杯子里倒水。

各国的外交工作时间不长,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是仅仅这一周,世界历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假如一名作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只有外交书信本身,而没有其他资料的话,也许会认为没有人想发动战争。实际上,的确没有人真心要发动战争,人人都害怕战争的爆发。虽然这样,战争还是爆发了,同时证明:在面对令公众狂热的棘手问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们同样是手足无措。签订了战争宣言的国家里,4个国家有3个君王是独裁主义者,主宰大陆与大海。不过,君主们的意志也由命运操纵着,不受他们自己控制,即使是他们拥有的****权力,也丝毫不起作用——命运这东西,被古人称作诸神与人类的共同主宰。

我先简单梳理下外交谈判周期间的一些事件,再来谈谈外交信件中收集到的信息。

2.外交谈判周

1914年7月23日至8月1日,即外交谈判周,其终结于一场必定能改变欧洲板块的战争。可以说,这一周在历史上也算极其富有戏剧性。

以下,是这一周中每天发生的事件的简要摘录:

7月23日,星期四。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各国均已得知。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督促塞尔维亚接受其派遣的联合代表团,进行“镇压可能破坏奥匈帝国领土完整性的后续活动”。

7月24日,星期五。俄国要求,奥地利需在最后通牒中延长对塞尔维亚的时间限制。德国驻法大使宣布,希望塞尔维亚将冲突限制在本国境内。

7月25日,星期六。奥地利拒绝了俄国对塞尔维亚时间限制延长的要求。英国提议,要与德国和意大利一起在奥地利和俄国间调解。英国声明会站在中立立场,德国以此为信。

7月26日,星期日。俄国为支持塞尔维亚,并同时要求德国配合其对奥地利采取干涉政策。奥地利国内下令进行局部活动。

7月27日,星期一。按蓝皮书所述,德国基本同意四国在奥地利和俄国间进行调节。但据橙皮书所述,德国驻法大使“坚持主张排除一切调停或协商的可能性”。

7月28日,星期二。奥地利对塞尔维亚进行全面宣战。德国对其表示支持。俄国要求英国作为中间人进行调解。

7月29日,星期三。德国建议俄、奥重新开启对话,疑似偏向于和平的解决方案。由于奥方无视外交协商努力而发动国内动员,俄方也下令在奥地利边境发起局部动员。德国警告称,若俄方不停止战争准备,德方也将发起战备动员。俄方称其尚不明确奥地利的态度,因此不能同意德方要求。

7月30日,星期四。俄国发出声明,要是奥地利能证明自己对塞尔维亚发出战争是为了欧洲利益,俄国可以停止战争准备。

德国驻俄大使眼见战争不可避免,恳请俄国提供任何一份可供参考的提案,由驻俄使馆发电报给德国。

7月31日,星期五。俄、奥重新开启对话,奥地利接受了英国的基本调停方案。同时,德国发出声明,俄国的战争准备使德国不得不采取相同方法。

8月1日,星期六。德国对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12小时内放弃战争准备。奥地利宣布,同意接受欧洲对奥塞冲突调节。

俄国试图避免战争开始,发出声明称若能确保塞尔维亚独立性与领土完整性,就罢休。

然而为时已晚,当日下午七点,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星期一。德国对法宣战。

下面,我将对以上事件进行研究,特别是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心理学原因。

3.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怨恨和开战决心及谈判期的强硬态度

奥匈帝国是采用双君主立宪制的,遇刺的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是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人。奥地利将斐迪南遇刺事件归咎于塞尔维亚的阴谋,对其长期怀有怨恨情绪,后来,以明显无法接受的措辞发了一份最后通牒给塞尔维亚。其中一条重要要求称:塞尔维亚必须“接受奥匈政府派遣的联合代表团,以在该国镇压针对奥匈帝国领土完整性的破坏活动”。

各国在得知这是最后通牒时便知这只是奥地利入侵塞尔维亚的借口罢了。

1914年7月23日,法国外交大臣得知:

“根据法国驻维也纳大使所收集的情报,奥匈帝国的首要意图是向塞尔维亚进一步施压,同时八个军团保持随时待命。”

7月24日,法国驻俄大使提醒国内注意以下事实:

“最后通牒中给出的期限非常短,如若协约国想对奥地利进行约束,会使这一举动变得极其困难。”

不管怎样,外交家们没有对奥地利抱任何幻想。7月24日,英国驻奥大使写道:

“今天上午,俄国临时代办会见奥外交大臣,同时表示,按照其个人观点,不但难以接受奥方最后通牒的起草形式,而且其异于寻常的措辞专横得令人反感。奥外交大臣则回应道,已接受上级命令,如果塞尔维亚在明天下午四点之前不能完全接受奥方主张,奥军将不会撤出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政府惊恐万状,于是称将答应奥地利一切要求。然而奥地利并不为所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参见英国驻德使馆临时代办7月25日提交给国内政府的报告,里面涉及其与德国国务卿的会晤结果:

“国务卿表示不清楚奥匈帝国因何事蓄势待发。不过他承认奥匈帝国希望通过采取军事行动给塞尔维亚一点教训。”

法国驻维也纳大使在7月25日报告本国政府;

“……奥地利政府已下定决心对塞尔维亚大辱特辱,所以,它不会接受任何国家的干预,直到保证行动确实执行并让塞尔维亚受到教训为止。”

对于奥方的态度和意图,全部的驻奥大使都保有相同观点。7月27日,英国驻奥大使写道:

“我和其他国家的驻奥大使进行交谈,我们都意识到相同的一点——奥方已经起草的这份声明,显然不可避免地将发动战争。”

奥方为了给自己强硬决不让步的举措挂名,其发布了一下声明:

“塞尔维亚长时间对奥匈帝国心怀叵测,妄想分裂南斯拉夫,以期联合组成斯尔维亚大国。塞尔维亚国内,全部的宣传媒介一直在各种不一样的场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以此目标吹嘘。当这一问题严重至此,不得不爆发了此次危机。”

面对奥地利如此强硬的态度,塞尔维亚也日渐不安,在最后表示同意奥地利提出的所有条件。在7月28日给本国的电报中,英国驻意大利大使这样写道:

“今天上午,我与塞尔维亚驻意大利办事处进行了一场长时间的谈话,塞方表示,如果奥方能对照会内容中的第五、第六条有关干预形式进行解释说明的话,塞方也许能接受整个照会。”

不过,奥方政府依旧持强硬态度。7月28日,英国驻奥大使电话报告英国政府:

“从俄国大使处获悉,俄国对奥方政府的提议——俄国外交部长和奥地利驻俄大使商讨可以解决奥、塞问题的方案,但这一提案被奥方一口回绝。”

因为奥地利决不妥协的态度,英国外交使臣在7月29日的照会中做了以下说明:

“根据来自维也纳和柏林的消息,我方相信奥地利不会接受无论何种形式的调停。”

7月29日,奥地利在已向外界昭告行动方案之后,并无耐心等待任何外交谈判,决定对塞宣战。7月29日英国驻君士坦丁堡临时代办的急件中反映了奥地利在这一过程中抱有的急切开战的心情。

急件中写道:

“我以为,奥地利的开展计划绝不仅仅是对塞尔维亚进行占领性惩罚。奥地利大使曾经对我表示,希腊管制下的萨洛尼卡经济状况很糟糕。他也提到过希望对塞尔维亚辖制不甚满意的******人能对奥军提供帮助。”

如果和塞尔维亚这样的小国家相比,奥地利的兵力已经足矣,几乎可以判断奥军能完胜塞尔维亚。然而奥军似乎还不甚满意,不顾一切地发起了全国总动员——法国驻奥大使在7月31日的信件中如是写道:

“今天早上,奥地利政府向全国发出指令,所有19岁至24岁的男性都将进入军事动员状态。”

4.德奥对俄军的看法

在盟友国德国的支持下,为什么奥地利要采取这样强硬甚至不近人情的态度?为什么参战目的看起来如此不可理解,奥地利还要参加这样关乎存亡的战争?

其实影响奥地利判断的是一个很简单的心理因素。奥方和德方相信这一点,与此利益息息相关的俄国不会出面干预。因为在数年前奥地利占领波斯尼亚的时候,俄国仅采取了抗议的方式,并未进行任何举动。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年的波斯尼亚远远重要于今天的塞尔维亚,因此,俄国肯定不会有所举动。

以上观点即引发战争的重要近因之一,如果奥地利能预见到会有国家对塞尔维亚提供军事帮助,那么它的态度可能会缓和很多。

读者可以从以下的官方文件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各国对不同国家保有中立地位的看法:

“1914年7月15日,法国驻奥大使写道:“维也纳部分报纸认为,在欧洲的各项事务中,法、俄两国没有根本的发言权,因此也不会进行军事干预。正因如此,还有德国对奥方的支持,奥地利政府就自以为能随意入侵塞尔维亚了。”

法国驻德大使也在7月25日时提出了相似的看法:“比利时的外交部长对于奥、塞的战事问题很是关切。他觉得,现在各个国家都为自己内部问题焦头烂额——俄国和英国自己国内问题严重,法国国内也因军事制度烦不胜烦。因此,奥地利和德国要好好把握此次机会。”

7月26日,英国驻奥大使在向国内报告的文件中提到:“我和德国大使交谈,关于俄方是否会出于公众舆论的压迫,或是对民族利益的关心而干涉奥、塞问题。德方表示,俄方外交大使个人性格可能会成为其决定的因素——他觉得,俄方外交大使不会草率决定,原因是他的决定会成为影响与俄国利益相关的更多边境问题的因素。俄国和瑞典、波兰、罗马尼亚、波斯等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另外,他表示,法国因自己国内问题尚未解决应该不会参与此次战争。”

英国外交大臣也提到了一样的内容,7月27日,英国外交大臣在给英国驻俄大使的电报显示:“有消息称,德国和奥地利认为,如果奥地利答应保持塞尔维亚领土完整性,俄国就会袖手旁观而无所作为。”

7月28日,英国驻德大使的报告中表示:“今天,奥地利大使表示,几乎不可能爆发大的战争,原因是俄国没有立场也没有任何实力应战。我认为还有很多人持有相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