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23776100000020

第20章 关于战争的近因(3)

原本德国以为英国会保持中立立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显得非常震惊。德军已入驻比利时,几乎没办法撤回军队了。德国首相在得知此事之后的悲哀和尴尬在英国驻德大使的报告中可见一斑: “我观察到,首相显得非常激动,他立马发表自己的意见,讲了大概有20分钟。他说,英国政府的方案简直非常可怕——仅仅是为了‘中立’,这个词在真正打仗时根本毫无意义,仅仅为了这一纸契书,就对如此友好亲近的国家开战。因为这一行为,他对两国友好所做的一切苦心都白费了,他过去推行的一切政策都付诸东流了。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简直不可理喻,就像两个殊死搏斗的对手在战斗之时,在背后给了其中一个致命一击。他觉得,英国要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负有责任。

“我对此强烈反对,我说,既然德国首相本人如此希望我能明白,进攻比利时并破坏他们的中立立场对德国而言关系甚大,那么我也希望他们能明白,这个事情对英国名誉而言也是关系甚大的,如果比利时被入侵,英国就必须要郑重宣布,将尽自己一切力量扞卫比利时的中立立场。这一庄严承诺需要我们实行。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将来英国的诺言还有谁会相信……当我要离开会场时,德国首相又对我说,英国加入敌对阵营的行为严重打击了德国,因为德国政府一直在和英国合作俄、奥和平这一工作,直到最后一刻。我也和他们说,眼看英德两国空前的友好关系突然破裂,这对大家而言是个悲剧。”

德国和英国关系破裂的原因是两国面对是非对错的完全不同的认识,以上戏剧化的对话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而且我只选取了其中一小部分。以上两个人的谈话表明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彼此的话。因为中立国立场这一事件对其中一个有重大意义,对另一个却根本没有意义。

2.英国公共舆论看待战争的态度

从上文可以看出,英国外交大使主张的和平主义是怎么在短短几天内迅速转变的。不过,他们的新观点需要通过国王和议会,如果没有后二者的同意,英国是没有办法宣布参战的。

外交大臣转变想法的缘由是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过那些爱好和平又对外交政策不甚了解的普通平民是怎么接受的呢?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英国很多事情都取决于民意。所以,内阁大臣们开始了一连串的公开演讲以取得民众支持,同时,媒体也开始了大肆报道。

要说服全国百姓因为一个不甚了解的巴尔干小国——几乎没人听说过的国家而介入战争,并且没有任何说明,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想要成功完成这项任务,就要对英国民众心理了解颇深。英国政府最后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呢?他们并没有告诉他们的人民参与战争之后能获得多大的利益,只是提醒他们这关乎国家荣誉和尊严——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只有信守承诺,才能获得相应的尊敬。

14世纪以来,英国的政策将一直支持处于英伦三岛和中欧的国家。为了保证这项政策被实行,英国签订了条约以确保比利时中立立场。“如果我们允许比利时中立国地位被侵犯,我们将会世代蒙羞。”劳埃德·乔治(Lloyd George)如是说道。

对此,下面我将提供部分英国内阁成员在公开场合的演讲内容。

阿斯奎斯(Asquith)先生在1914年9月4日演说时说:

“你们说说,让这个世界说说:如果我们卑鄙无耻,我们去恐吓、去算计、去忽略荣誉和责任、去欺骗世界、去背叛朋友时,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尊严荣誉可言?

“当我们遭受承诺和伟大任务的挑战时,假如我们一味忍让而不尽力去加以阻止,假如我们的国家只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观,那么我们已然成为帮凶,我们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从历史上消失。”

1914年9月19日,劳埃德·乔治在演讲中这样说道:

“相信在这个大厅里,不会再有人比我更不情愿介入一场战争了,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始终贯彻了我的政治人生。在这个大厅之外,任何人都没有我那么确定,除非抛弃我国的荣耀和尊严,不然无法避免这场战争……

“国家荣耀与尊严是不可忽视的,任何没有了荣耀与尊严的国家都注定灭亡。我们有责任保卫孱弱的邻国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性的自由。”

然后,劳埃德·乔治表谈到普鲁士既已签署、后又出于一己私利撕毁条约的事,他表示,国家的性命正由对这“一纸条约”的尊重所决定。

“实际上,这张纸条是一种汇票,帮助国家这一载满珍贵货物的商船从一边驶向另一边。那么,推动商船前行的动力是什么?——商人的荣誉。因此,我们所说的条约,其实质是国际政治的通货。”

德国和英国缘何会产生分歧?正因为双方对国家荣誉理解不同。就像劳埃德乔治说的:

“德国人能理解很多开战的缘由,不管是复仇、征服,还是掠夺领土,但是却不能理解我们开战的理由,一个国家愿意赌上资源、势力、儿童的生命和其国家存亡来保护一个需要它防卫的小国。”

3.比利时受到的侵略与破坏影响了英国民意和志愿军招募

群体很少受到理性论证的控制,却常常受到情感或者神秘主义的影响。英国民众绝对赞成参战,这不但因为比利时受到入侵,而且比利时的城市受到野蛮损毁、古迹被焚烧、人民被屠杀,还因为德国入侵比利时这样不信守承诺的行为强烈地刺激了英国民众的情感。

就算在德国打算抛弃承诺的那天早上,德国驻比利时大使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尊重比利时的中立立场。比利时外交大臣于8月2日会见德国驻比公使的记录如下:

“直到现在,德国驻比大使还未收到与我们进行任何官方沟通的命令,不过单从他个人态度而说,我们相信德国还有相当的理由让我们保持信任。

“我同他说,由于此前的种种谈话,我们对德国足够多的了解还是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其对比利时的态度。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需要补充一句,我们要对发表正式声明加大重视力度,假如德国可以对支持比利时的中立立场发出声明,比利时会对此表示很高兴并且非常感激。”

但是,就在同一天,晚上七点,正是这位德国大使递交了一份终极通牒,要比利时同意德国军队在其领土上自由通行。

在看到这种严重的抛弃自我承诺的行为后,就可以理解外交家们之间为什么要带着对彼此最大的怀疑来检验相互间的言论,也应该对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比国家之间更加可靠而感到庆幸。下面我们还会看到,引发战争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政府之间的相互不信任。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是怎样残暴地入侵比利时并残忍地杀害其普通百姓的。这些遭到摧残的黎民百姓纷纷逃往国外,这让所有的中立国——就连起初站在德国立场的瑞士——都开始反对德国。各国都抱着对其巨大的同情心接受了这些难民。《日内瓦日报》报道称:

“日内瓦人民在看到德国对比利时犯下的难以接受的暴行后,纷纷对难民给予帮助,这是值得我们赞赏、感动的精神。在上个星期里,每天都有可怜的佛兰芒人和瓦隆人来到日内瓦,德国人焚毁、洗劫、掠夺了他们的家园。所有人都在为他们提供住所和收留老幼妇孺而努力,他们被迫离开家园,有的在逃难过程中失去亲人。他们正在经受可怕的不幸,难言的苦痛。”

德国的目的是按照原定计划,恐吓别国民众并对其抵抗进行抵御。然而,德国又犯了一个心理学上的错误。因为没有镇压住抵御行动,结果激起了英国政府以及其民众的激愤,同时引发500万普通英国民众主动加入军队的行动。

回想德国首相在侵犯比利时发表的声明,就有一条德国历史学家普遍主张的原则——“需求面前无法律。”

(第四章)外交谈判中,德、奥、俄、法各自发挥的作用

1.为避免战争,俄国和法国所做的努力

俄国同法国一样,也没有准备好人和战备措施。当时,俄国正在修建铁路系统,但是没有任何实际成果获得。所以,战争并不是任何一国期许的。我再次重申,正是奥地利坚信没有国家会介入冲突,以至于采取了这样强硬的态度。

从一开始,奥地利毫不妥协的态度就已经将将俄国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俄国数年前为了避免战争,从而允许波斯尼亚被奥地利占领。现在,如果再一次面对奥地利入侵塞尔维亚而坐视不理,在巴尔干地区,俄国必将再无威望。但是,俄国依旧再三妥协,直到俄国再也无法忍受德国最终的行为。

开始外交谈判之后,对于调停的态度,俄国尤为积极。7月25日,英国驻俄大使的文件中表示:

“俄国认为塞尔维亚可能会提议由各国仲裁此问题。假如塞尔维亚确实提请各国介入,俄国会把问题留给英、法、德、意而迅速回避。”

对于这一问题,这位大使似乎理解得非常清晰、甚至近乎于先知。因为他还提到:

“实际上,奥地利的行为是针对俄国的,其目的是将巴尔干地区的现状颠覆,同时实现在该地区的自身霸权主义。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M.Sazonoff)认为,德国并不是真正想要发动战争。然而,其实是英国决定了德国的态度。假如我们能坚定地站在法国同俄国的那条战线上,就不会爆发战争;假如我们现在不联合法、俄,最终,我们必定会陷入战争,届时给予我们血流成河的欧洲。”

以上这段话,其预测是极其准确的。英国对法、俄没有做出明确的承诺,让德国相信英国将保持中立立场。另有一段文字在同上一封文件里,清楚地解释了俄国的意愿与动机:

“俄国外交大臣向我表示,奥地利入侵塞尔维亚并在巴尔干占据主导地位是不可能会被俄国允许的。假如,因为有法国的支持俄国会感到放心一点,继而积极投入战争之中。他又一次向我保证,他希望冲突不要继续升级了。然而,除非德国能够制约奥地利,不然形势会变得很不乐观。”

然而,如此积极的表态俄国未能继续保持。很快,俄国重归最讨好妥协的路线。法国驻俄大使在7月25日发回的电报称:

“俄皇将在明天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萨佐诺夫已经表现出了最大克制的努力。他同我说:‘任何可能导致冲突升级的事情,我们和英国尽力避免一切。我认为,就算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我们也应该继续谈判。”

这种让步态度,7月26日,法国驻意大利大使的函件中也有所提及:

“昨天,萨佐诺夫告诉意大利驻俄大使,俄国正在动用所有外交手段,希望能阻止冲突爆发。俄国仍然希望,奥地利可以听从各国调解来采取较为和缓的态度。就算这样,俄国绝不可能对塞尔维亚被摧毁而坐视不理。”

7月26日,法国驻俄大使在函件中再次描述了俄国的缓和态度:

“为获得最终的和平解决方案,俄国外交大臣还在不懈地努力争取着。他同我说:‘我随时准备前往谈判直到最后一刻。’”

俄国政府也一样,急切地想要阻止战争,甚至表示出愿意考虑做出任何妥协的态度。7月27日,俄国外交大臣写道:

“假如没有办法和奥地利政府直接交换意见,我愿意接受英国的提议,或是任何有助于解决冲突的此类方案。”

然而,非常不幸,因为俄国的这些退让行为导致奥地利坚信俄国将保持中立,同时也根据这些行为相信对塞尔维亚宣战没有任何风险。俄国对于奥地利的这一决策,开始下令进行局部动员。7月28日,俄国向本国驻德大使发出指示:

“由于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宣战,本政府将于明天(29日)宣布在敖德萨、基辅、莫斯科、喀山的军事区发起军事动员。请明确告知德国政府,俄国对德国绝无半点战争意图。”

虽然到了那样的地步,俄国还是没有对维持和平的希望有所放弃。俄外交大臣在当日发出了以下电报:

“奥地利的宣战将俄、奥直接进行沟通的可能性完全排除。目前,英国急需采取行动着手开始调停,以期来中止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除非暂停军事行动,不然只能一路拖延事态发展,留下充分时间给奥地利来摧毁塞尔维亚。”

经上级指令,俄国驻奥大使再次提出对奥交涉。但是也失败了,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他7月28日的函件中看出:

“奥地利刚才表示,虽然与原来意愿背道而驰,但是他们也只能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他们不会参与任何有关照会措辞的谈判,也不愿退出。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Count Berchtold)说,公众因为冲突的加剧而变得如此激动,因此就算现在政府想采取其他解决方案,也没有办法进行。另外,因为塞尔维亚本身没有足够真诚的态度表现出来,就更别提了。”

就算是这样,俄国政府还是没有放弃,29日,法国驻俄大使发回国内的电报称:

“可以确定的是,为了维护和平,俄国政府必将会同意法国与英国的任何提议。实际上,我相信,英国大使也正在向国内汇报相同推断。”

然而,不幸的是,奥地利政府的态度却是越来越强硬。眼见形势逐日恶化,俄国外交大使将希望寄托于英国的干预。他在7月29日向俄国驻英大使发去电报:“从现在开始,我们能做的只有依靠英国政府,任其采取任何其认为可行的行动。”

起初,德国似乎犹豫不决,考虑再三,此刻,似乎也决定参战。法国驻俄大使在7月30日报告回国的电报中写道:“今天下午,萨佐诺夫表示,他相信德国不会明确向奥地利表示要求和平立场。尼古拉斯二世(俄国沙皇)也有相同的观点,因为他私下和德皇威廉二世通过一些书信。另外,俄国总参谋部和海军部都获悉——德国陆军与海军正在进行作战准备,这让我们都非常不安。

“萨佐诺夫还说,虽然这样,但是俄国不会停止调停。他同我说:‘我会争取谈判至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