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23776100000023

第23章 关于战争的近因(6)

奥方的快速动员,引起了俄国对此的匆匆回应,也由此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外交文件中也体现了沙皇政府匆忙行动的原因:

7月29日,英国驻俄大使这样写道:“如果不是俄国认真备战的态度,也许奥地利真的会认为俄国渴望和平而相信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7月29日,法国驻俄大使这样写道:“经俄军总参谋长证实,奥方正在就加利西亚前线事态进行加速战备和国内动员。今晚,俄方将下达对奥开展的13个军团的动员命令。”

除了因为对奥方的不信任而发起动员外,俄国没有表现出一点斗争的态度。俄国为了维护和平,其在最后一刻宣布,俄方会就奥方对塞尔维亚独立的尊重而选择停手,如果奥方能做得到的话。8月1日,英国驻维也纳大使在报告中这样写道:

“德国大使表示,俄国会在奥地利保证尊重塞尔维亚的领土完整与独立性之后停手。他还说,对于奥地利,德国无意进攻。他会在今天再次向奥外交大臣提出,假如奥方对于这点拒绝做出让步的话,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这次,俄国将会誓死抗争。”

3.德皇的意志和主导德皇意志的因素

人们一直试图刻画德皇的心理。而现在,我只是探讨那些可能在最后一刻导致其宣战的因素。

德皇无疑是个爱好和平的人,除却其为了避免来自任何国家的攻击而加强军事准备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25年统治的事实中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解决了可能将本国卷入战争的复杂问题。对此,法国驻德大使没有任何异议,甚至还在一份报告中表示:

“‘我们必须保持火药干燥’,这句话概括了德皇正在努力熟悉和接受的一种他先前排斥的思想,他常常说这句话。”

威廉二世是极其冲动、自私、虔诚的,常常认为是上帝选派自己为代表的,也常常做这样的主张。他曾在宣战时向士兵们做了以下演讲:

“请你们记住,是上帝选择了德国人民。我——你们的皇帝身上已经接收到了来自上帝的精神。他的武器、他的宝剑、他的副手就是我。不服从我的人,让他们都去受苦受难吧!让懦弱者和怀疑者们都去死吧!”

对于以上演讲,劳埃德·乔治如此评论:

“这种事从没在穆罕默德时代以后发生过。或许,疯狂向来很恼人,时而也会变得异常危险。当一国元首身上显现这一特质,同时变成一国之政策时,必须将其完全铲除。”

或许,这还不算太疯狂,但的确是神秘主义精神的发作。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德皇非常热爱和平,暗示总是采用威胁手段解决问题,也许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战争思想是如何在德皇脑海中产生的。他常说,要保持宝剑锋利、火药干燥,他前往摩洛哥、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等地宣扬,要依照个人承诺,履行保护职责,并常常发表威胁性演说。他认为德国的强大军队是他最强大有力的后盾,他希望感到畏惧,他在欧洲舞台上的领袖地位不用征战即可确保。

在多年的统治中,他获得了想要的一切,所以可以说这制度还不算太差。在摩洛哥时,他击败了法国。在奥地利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时,他迫使俄国保持沉默而无所作为。

他的威胁在迄今为止的事件中一直都很成功,所以当这在塞尔维亚事件中不曾奏效时,他几乎不敢相信。我曾摘录的那些德国外交报告,让这位皇帝觉得:英国国内还处在爱尔兰威胁中,其战备状况也完全不如德国,而法国和英国是绝对不会参战的。基于这些原因,德皇是绝对不会同意召开各国会议的。因为一旦召开,这次会议必然会像以往一样,没有办法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来阻止奥地利因斐迪南大公的遇刺而向塞尔维亚复仇。

如果德皇热爱和平并且对参战并无任何兴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最终决定宣战?

首先,我要解释的是,看起来像是最终导致做出决策的军事原因。为了了解到这类原因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证明,对于德皇与俄皇而言,军事动员日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战争最后开始的根本因素和决定性因素正源于此。根据法国大使和英国大使的函件,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各国对彼此间都缺乏信任,担忧对方的战争动员,担忧对方占得先机。最终不惜发起一场真正的战争,只是为了消除这些担忧。

奥地利开始后,俄国立即开始效仿其军事动员。7月31日,法国驻俄大使在报告中写道:

“奥地利已经在过去的6天里,发动了全国动员。德国,也已经开始了秘密而持续的军事动员。所以,为了不冒险让奥地利占得任何先机,俄国也已经开始了军事动员。”

在与德国首相会谈之后,7月31日,英国驻德大使在报告中写道:

“德国首相说,因为俄国对奥地利备战的开始,他的工作——为维也纳和平与缓和局势的努力——受到了严重损害……然而,他不能在其他国家都加速做预防准备的时候对本国不加准备。一旦俄国现在针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他也不会无动于衷。他想让我知道,德国政府极有可能在最近——或许就是今天——做出很大的动作,实际上,他正打算向德皇做出请示。

“首相还提到,当他获悉,俄国正在俄德边境加强战备,沙皇还以老朋友的名义给德皇写信,请求其加强在维也纳的调停工作,同时,德国同意了这一请求。”

关于自身加速军事动员,俄国也提供了充分的理由。8月1日,英国驻法大使写道:

“根据可靠消息称,是因为奥地利下了全面总动员的命令,俄国才开始总动员。假如所有国家都愿意解除动员,那么,俄国政府也会同意这么做。”

因为对俄国动员的极度害怕,导致德国在7月31日发出了对俄国的最后通牒。很显然,俄国无法接受其在最后通牒中的内容,其中对俄国提出了要求其在12小时内解除动员。直至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德皇曾在发展到这一步事态之前,其个人急切呼吁沙皇停止动员。这表现了他维护和平的真诚愿望,也证明了他恐惧俄国的军事动员。在下文中,我将节选一些文件片段摘录。首先,7月28日,来自德皇给俄皇的信函,其中最重要的段落引用如下:

“我已经获悉,奥地利进军塞尔维亚在贵国所引起的反应了。就如同斐迪南的遇刺事件,正是塞尔维亚多年肆无忌惮的煽动导致了悲剧。我并不讳言,抵抗公共舆论的压力对您和您的政府而言是很困难的。我一直谨记,这么多年我们之间真诚的友谊。我正在为了说服奥匈帝国与俄国达成谅解而竭尽全力。我需要您的协助来移除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在回信中,俄国沙皇对德皇的调停工作表示了感谢。7月29日,俄国沙皇又一次发出电报表示:

“俄国做出的任何军事行动,只要被奥地利视作威胁,都会引发你我正力图避免的灾难。这样,我们的调停工作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德皇于7月30日凌晨一点再次发出电报:

“我国大使已受命提请贵国政府注意,我也在上份电报中告知过您,贵国的军事动员可能会造成巨大危险和严重后果。奥匈军队的动员仅限于局部,仅仅是针对塞尔维亚的。假如按您的电报以及贵国文件所说,俄国发起的动员是针对奥匈帝国的,那么,将会损害您的授权与请求之下进行的、我的调停工作,这必然走向失败。现在,由您决定是战还是和。”

7月30日,沙皇于下午1:20回电:

“我方已于5天前决定了目前的军事措施,这个预防手段是针对奥地利的军事战备。我真切地希望,您的调停工作不会因为这些措施而受到阻隔,我对您的工作是非常珍惜的。”

德皇在7月31日下午做了最后的努力:

“原先,是我承担了贵国政府和奥匈政府的调停工作。然而,谈判还在进行之时,您的军队却已开始针对我国盟——奥匈军队进行武装动员。正因如此,就像前面我提醒过的,我几乎难以进行我的调停工作。即使这样,我还在坚持努力。

“刚才,可靠消息来报,我国东部边境已经布满了贵国军队的部署。我国不得不采取类似防御手段来对安全负责。

“我已经竭尽全力维护和平,我也没有任何责任,需要承担目前这场在威胁整个文明世界的灾难。

“就算是此时此刻,您手中仍然把握着决定权。俄国的荣誉和权威从来不曾受到威胁。最好的方法是,俄国耐心等待我的调停结果。”

沙皇并没有答复这封电报。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发出的12小时内解除动员的正式通牒意味着正式宣战。

宣战之后,从德皇对待法国大使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其不同寻常的粗鲁与暴躁表现了他不是一个因奸计得逞而扬扬得意的人。确实,德皇并不希望看到爆发战争。我已经提到过,在回国途中,法国外交官们遭受了粗暴的待遇——他们不得不待在紧闭的火车车厢中26小时不吃不喝,并且被迫支付了5000金法郎(最终收款人因为羞愧而将钱返还回来)。

一心维护和平的德国皇帝此刻异常生气,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阻止战争了。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系列非常友好的通信后,德国会向俄国发出一份措辞强硬的最后通牒。那么,这位君主如此急躁的动机,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他在最后一刻失去耐心,最终决定宣战?

可以明确的是,德皇害怕留下太多的准备时间给未来对手。在理解迅速动员对德国的意义之后,我们就能理解这种说法了。按照德军总参谋部掌握的情况,法军的动员时间是20天,俄军则需要近两个月。如果按照德军正常的动员速度,便能够首先摧毁法军,然后再撤回来进攻俄国。然而,这一方案会因为俄国利用外交谈判尽力拖延时间加强动员而彻底失败。届时,德国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敌人,而是两个。德皇发出最后通牒的原因,也正来源于此。

4.各种影响德皇不自觉意志的因素

德皇的不自觉意志受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理性动机。同时,德皇也因此做出了自觉的决定。必须要考虑的事实是:渐渐地,这位热爱和平的皇帝在军方变得不受待见,而同时,他好战的儿子,正在军中日益提升其威望。曾经有三四次,德国军方一度想要开战,特别在爆发摩洛哥事件之时,然而都未成功。德国统治世界的愿望,在反德主义者们的不断煽动下似乎也变得容易实现了。然而,过了几年之后,是否会变得更苦难也未知可否——俄国在那时应该已经把落后的铁路系统修建完善。综合这几样因素,德皇的最终决策终于呈现。

鉴于总结本章节,我需要又一次提出,不管是德国对奥地利的鼓励,还是奥地利毫不妥协的态度,主要都因为奥方以下这一错误认识——俄国、法国、英国都不会参战。这一错误认识在那关键一周内一直围绕在所有的外交谈判中。因为这些缺乏远见的领袖们,其所做的错误判断导致数百万人牺牲,摧毁了多座繁华城市,呈现欧洲大陆上一片焦土。

(第七章)结论:到底是谁想要发动战争?

1.总结一系列导致战争的事件缘由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战争开始之前的事情已经陈述得很明白了,可以不用特地再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了。虽然这样,但是我还想对此做个小小的总结,用来概括理清一些事实,因为单从官方资料中研究事实实在是枯燥乏味。

除却导致开战的众多远因,单从奥地利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开始说起——塞尔维亚煽动引发的事件。

奥地利在其****遇刺身亡后,下定决心报仇,又想在巴尔干提升威望。因为奥地利在巴尔干战争时期遭遇了一系列反抗与忤逆事件。所以,奥地利向塞方发出了一份难以接受的最后通牒,一旦遭到塞方拒绝,奥地利就可以趁机对塞开战。同时,因德国承诺对奥给予支持帮助,且根据外交报告分析,俄国和法国因自身疲软以及内部纠纷只能保持中立立场,因此奥地利在这件事情上看不到任何风险。俄国曾经在波斯尼亚事件上给予让步,这次也不例外。英国内部正在遭受爱尔兰威胁,同样不会愿意介入一个与其利益不相关的事情里。

奥地利无比希望能吞灭塞尔维亚,假若这个计划能顺利实施,奥地利不仅能增加其领土,还能在斯拉夫人面前树立威望。至于德国,虽然没有获得实际利益,但却同样可以获得重要的道德威望。德国又一次将自身意志强加于欧洲诸国之上,同时利用自身壮大的力量给世界留下霸权印象。当然,最重要的是,德国不需任何付出,只要坚持阻挠其他各国介入奥、塞冲突即可。

实际上,这就是德、奥的企图心理。然而在这些精心策划实施过程中,两国外交家们却忽略了某些因素,有关情感的、神秘主义的、集体的,所有历史事件都无法逃避的这些因素,这些因素也完全脱离理性的逻辑顺序。在它们面前,也许预测和结论都严丝密合,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举个例子,俄国这次碰到的情况与上次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因为俄国顾及颜面,既然已经遭受过一次彻底的侮辱了,那么这次就不会再轻易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