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23776100000035

第35章 德国在作战时用到的心理战术(4)

(第三章)中立国家对于德国战争手段的看法

1.德国的战争手段对中立国家的心理影响

对于德国热衷于屠杀和摧毁的战争手段,全球人民都予以反抗,这是因为这并不代表他们自己的意愿,仅仅是按规矩办事,因此,这种做法为中立国家带去了不小的问题,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当外界的抗议声越来越大时,以至于到了不能不理的事态时,德国政府才开始理会,但是德国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树立了太多实力强大的敌人。

英国对于德国入侵比利时这个中立国颇为不满,因此,德国一直在犹豫是否还要继续侵略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一定要残忍地对待战败国家的人民,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恐惧,从而,让他们归顺德国,接受德国的文化与统治。

当德国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晚了。世界各国对德国的不满积怨已久,无论他们如何百般解释,罪恶的行为都不会被掩盖,尽管德国刊登文章、讲座和分发官方的宣传手册,想要扭转他国对其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科伦日报》的一篇文章便知:

“我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已大白于天下了,世界人民并没有站到我们德国人这一边来。我想说的是,德国人并不擅长心理战术。德国人想要借此让中立国理解他的处境,但这种做法实在是拙劣,而且他们不会这样想。”

我将于下一章简述德国遭到了世界各国的控诉。并警示一下他国,一旦他们也有相似的想法时,就会得到像德国得到的待遇,世界各国会纷纷向其进行严厉的讨伐。

我们大概已经度过了高喊骑士精神的时期了,但一旦我们违背某些律条,最黑暗的时期就会降临,我们会亲身经历人类在没有理性的兽性时期,也许,在那时,能够救我们脱离的就只有公众的舆论了。

2.美国人对此的答复

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领导人之一,在1914年11月8日刊登的《纽约时报》上说道:“比利时的人民没有错,但却遭到了德国人的野蛮侵略,比利时的民众再也没有自由了。

“在知道海牙公约里明令禁止的行为之后,德国人还毅然决然地对比利时没有防御的城市进行轰炸。

“在《海牙国际公约》中的第43条和第50条明确地写着:不许进行民众的集体处罚。但是,德国人对此视而不见,在他们看来,这些条款是不对的,没必要这样规定,要不然,维斯、鲁汶、亚斯科特和迪南就会依然存在。德国人之所以对比利时人那么残暴,就是为了在比利时人心里制造恐怖,让他们害怕、求饶,而不是需要补偿。但这行为正是《海牙国际公约》所不允许的。”

艾略特教授在1914年10月20日刊登的《纽约时报》上说:

“德国的作战手段对民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美国人对于德国人的种种行为很是反对,他们认为,德国人所犯下的罪行不足以被原谅——竟然会对一个毫无防御的城市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还对珍贵的纪念碑和艺术珍品造成了破坏,而且,他们在北海埋水雷,借要杀死所有人来索要金钱,还抓了无辜的平民作为人质,用他们作为和平的交换,并在人们想要四下逃跑时杀掉他们。”

着名的卡内基研究所的校长丘奇先生曾收到过一封信,是一个叫作沙佩尔博士的柏林人写给他的声明,而丘奇先生在给他的答复信中写道:

“对于德国人一直希望与美国友好相处这件事,我对此感到悲哀。

“沙佩尔博士,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这种事发生在德国,别国的士兵趾高气扬地走在柏林大街上,柏林的人民亲眼目睹大家的房屋被烧毁,国人被杀死,面对这种情景,难道您和您的92位同事还会安之若泰吗?

“……就算在未来1000年,你们对法国和比利时就像朋友一样,就算在这1000年里的每一分钟里,你们都在忏悔,都弥补不了德国在两个国家所犯下的鲜血淋淋的罪行,也无法承受得起两国人民流下的眼泪。

“……即使你们军用配备完善、国防实力强,但是天外有天,总有你们无法战胜的对手。你们做出了多少丧尽人性的事,尽管你们曾是一个有人性的国家,但是这已不复存在了,你们曾经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荣誉都已荡然无存了。”

德维尔先生——一位亲眼见到比利时遭到灾难的美国人,他凭借自己对此的回忆写了一本书,以下是节选的一小节:

“相比我曾经看见的可怕事实,我认为,在亚斯科特发生的事是我见过的最可怕、最恶心的。我实事求是地说,在亚斯科特,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房屋勉强存留,但是,被无礼的德军掠夺过的痕迹还依稀存在着。证据到处都是……”

3.瑞士以及其他中立国家是怎样看待的

瑞士毗邻德国,所以,从战争的初期开始,瑞士就始终支持德国,但是,当德国在比利时做出烧杀抢掠的事之后,它就立即转变了立场。

瑞士的一位联邦法官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是其中的节选:在1867年,即使德国郑重地说不会对卢森堡发动进攻,在这之前的1831年,德国也说不会入侵比利时,但是,它还是做了,即便是没有理由的。

即使大海也无法洗刷他们的罪行。

如果一个国家对国家之前契约毫不在意,那么,人们将无安全可言,那在国与国的交涉时,还有谁可信呢?如果人们都漠视法律,谁实力强谁就有主导权,那条约不就形同虚设了?难道罪行就可以将胜利掩盖吗?尽管德国人现在披着胜利的外套,一旦他们觉醒过来,回忆起让他们骄傲的德国式忠诚,他们必定会觉得羞愧难当。

在以前的章节中我曾经提到过,在这个时代,德国人想要对他们的整个民族进行洗脑,让人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以下是在1914年11月6日的《日内瓦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写道:一旦一个人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完全正确,而不去反思时,那他就是顽固不化了,在他那里任何办法都不起作用。现在,德国给自己的思想构筑了一个完全密封的保护套,再强大的意念也穿透不了。德国的传教士之所以赞美和信仰上帝,全是因为德国是上帝的宠儿,德国的皇帝、大臣、军队和整个日耳曼种族变得不受污染、富有正义和心地善良都是上帝赐予的,所以,德国人充满了可怕的自信和虚伪的满足感。这样,德国人想全部摧毁与他们思想不同的人,而且还感觉自我良好。

……而且,换一个角度看,在德国,所谓的最清醒头脑的历史学家和学者只是对探究德国内部的书籍很熟练,对他们认为的事实丝毫没有怀疑。不仅是这样,当他们对德皇和大臣“赞美”时,竟然还把我们作为他的证据。他们与一群努力学习的小学生没有区别,并且对自己老师的话唯命是从,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下,我们该怎样向他们讲述事情的真相呢?

德国式的精神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精神相比,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就不需要与德国进行交好。

时间是治疗德国全民族疯癫病的最有效的良药。依据经验,这种病发作非常快,接下来就会转为极端的压抑。

瑞士人曾经写过许多的文章,在这其中,在1915年4月15日,亨利·波吉博士在《两个世界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此刻,我借用这篇文章上的一些言论,他写到瑞士人在战争的开始与德国人有着同样的心理感受,在得知德国人在比利时的所作所为时,瑞士人转变了对德的看法。如果在战争之前,假如德国人读心理学进行了学习,那他们也许就会那么做,这种行为只会人精神上带给暂时的快感而已,在这之后,他们的快感就会消失,继而,痛苦会环绕在他们周围很久:在战争刚开始时,就算在德国国民议会上,德国总理进行了一场义愤填膺的演讲,就算比利时在被德国入侵时,在瑞士,有的人依然会持反对票。因为在那个时期,只有小部分瑞士人是反对德国的,就连瑞士当地的报纸都拥护着德国,原因是,他们的血统有亲缘关系,而且还是近亲,他们在经济上的合作也比较密切,双方世代交好,以上都是瑞士支持德国的原因。

……但是,当德国在比利时和法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之后,德国占领并且摧毁了梅赫伦、卢万及兰斯大教堂,之后不久,德语瑞士地区的公共舆论和媒体在对德国的态度上就发生了转变,瑞士还举行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反抗行为。在那时,维特教授是最着名的泛德主义者了,他都写信指责德国犯下的罪行。

在西班牙,对德国的态度不一。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西班牙天主教派声明:他们绝对支持德国的做法,关于这些,我之前都曾经说过。然而,西班牙的着名学者卡哈尔却不这样认为,他对德国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以下是他文章的节选: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们的先民如此肆无忌惮地烧杀掠夺,他们在对无辜平民实施暴行时,就没有考虑到人性的问题吗?更可笑的是,当今的入侵者还试图抵赖他们的罪行,替自己脱罪,不断地卖弄着他们的文学,竟然还宣告世界他们的种族是最高尚的,不容蔑视,所以,他们肆意妄为。”

在这位作者看来,崇尚战争的民族会一直存在,不会消失:“被战胜国家的人会永远记住入侵他们国家的人,而且还会照搬侵略者用过的手段,并且,会寻找机会以牙还牙。这些孤儿在长大后,又会发生屠城那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