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23776400000031

第31章 皇帝再次重用瓦伦斯泰(1)

接连的失利令瑞典国王信心尽失,这是他第一次吃败仗,两千余名士兵战死沙场。第二天,他就率领部队撤出了雷德尼茨河。

被罢黜的瓦伦斯泰雄风重振

奥地利需要任命一位合适的统帅,并组建一支自己的军队。罢免瓦伦斯泰后,皇帝主要依靠天主教同盟和巴伐利亚军队,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奥地利如果没有钱财,就招募不起一支部队,而且现在的部队像是由散兵组成的,无法和瑞典对抗。如果能有一人既有统帅才能,又有自己的部队,那这个人就只能是遭到罢黜的瓦伦斯泰了。

运气的天平终于向弗里德兰公爵倾斜了,到了该他一雪前耻的时候了。由于骁勇善战的瓦伦斯泰被罢免了,奥地利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皇帝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无所依凭,部队在战场上总是吃败仗。看到自己的阵地接连失去,皇帝十分烦闷,可又无能为力。更令他感到恐慌的是,自己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将领,而且同时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敌。

被罢权后,远离了战争舞台的瓦伦斯泰表面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佯装出一副悠闲的样子,终日无所事事,但在他的心里却刮起了一场复仇的风暴。看到昔日的敌人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大权旁落的他自然不甘心就这样离开权力的中心。他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在这一如往常的外表下,一点点积攒着爆发的力量,他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回想起以前,自己是多么的八面威风,也得到了皇帝连番的赏赐。可现在残留在他脑海中的,只剩下自己为皇帝所做的一切。现在皇帝竟然这样忘恩负义,怎能不激起他的报复之心?他正好可以打着复仇的旗号,掀起更大的政治风浪,从而满足自己不甘寂寞的权利之欲。他的认罪信被皇帝撕毁了,那他也就没有义务再保护皇帝了,他的权利范围越是被压缩,那么他反抗的空间就越大。复仇的心理已经吞噬了他的理智,他的想法可能因此而更加疯狂。

由于之前的功勋实在是无可比拟,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阻碍,无论是想要什么,都没有被拒绝过。这一切在他被罢黜的那一刻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累根斯堡帝国会议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也使他看到了本源的力量和委授的力量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同统治者之间的距离。在此之前,他一直醉心于为皇帝东征西战,并渴望从中得到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庞大的军队是他权利的载体,显赫的战功是他炫耀的资本。但就是这次会议,使他意识到即使自己再强大,也丝毫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终不过是统治者手中的一个工具罢了。只有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才能牢牢地将命运抓在自己的手上,才能获得最大的荣耀。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受以往经历的影响,他最想做的就是再次拿起武器,借此冲上权利之巅。实际上,要不是他之前受到侮辱,他的人生之路还会像以前一样,继续无怨无悔地为皇帝的统治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他也将满足于皇帝的赏赐和他人的奉承之中。不幸的是,人们将他从权力中心排挤出来,改变了他的认知和思想,也为自己埋下了苦果的种子。

如今瑞典人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德意志北部,一切都在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控制之中了。皇帝军队相继失去了莱比锡等一些地方。正隐居在布拉格的瓦伦斯泰远远地观望着这场战争,自然也听到了皇帝军队惨败的消息。对所有天主教徒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坏消息,但对瓦伦斯泰而言,这更像是一个好消息。古斯塔夫·阿道夫的进攻,为他的复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他积极主动地与古斯塔夫·阿道夫联系,希望能够和这位瑞典国王结下友谊,共同缔造一番伟大的事业。他委托早已效忠于瑞典国王的图尔恩伯爵做中间人,转达了他的意愿。瓦伦斯泰自己招募了一部分军队,还想让瑞典国王支援一万五千人。如果瑞典国王答应的话,他就可以带领这支军队去攻占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侵袭维也纳,他昔日的主子将被驱逐到意大利。尽管这样的计划听上去有点不切实际,更像是夸下的海口,但是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古斯塔夫·阿道夫没有直接拒绝这样一位重要的朋友。瓦伦斯泰在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又一次提出要求,希望可以得到明确的答复。瑞典君主显得十分谨慎,有些犹豫不决,他不确定这样一个冒险计划的可行性,也不确定这个有叛变历史的将领的忠诚度。由于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他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也不敢轻易将军队交予对方打理。他委婉地告诉瓦伦斯泰,自己的兵力由于进攻德意志有些分散,战线也拉得过长,所以很难抽出相当的兵力。他的婉拒显然伤害了瓦伦斯泰的自尊心,傲慢的瓦伦斯泰彻底打消了合作的念头。如果这两个强者能够合作起来,那么这场战争也许早早就会结束了。谨小慎微的瑞典国王就这样错失了机会,之后当他反悔时,已经晚了。

这两个强者的性格或许不适合在一起,即便他们将来结为同盟,也不一定能够合作多久。因为在联合作战中一定需要某一方降低姿态做出牺牲,但这两位都是如此强势,谁也不可能先低头。瑞典国王的拒绝,只不过是提前了两人决裂的时间。瓦伦斯泰的独立性很强,他不想受到任何束缚,一定要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古斯塔夫·阿道夫同样具有这样的品格,一点也不愿意依赖别人。对于受到法国宫廷的约束,他现在还多少有些遗憾,很想摆脱这样的控制。如果在联合作战中受到瑞典国王的管制和命令,那么瓦伦斯泰一定会变得极不耐烦,之后怎样分享战利品一定会变得极为麻烦。瑞典国王虽然可以接受一名皇帝叛逆臣民的援助,但一定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可能毫无节制地迁就对方,更不可能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代价。如果将来瓦伦斯泰想夺取波希米亚的统治权,那么一定会遭到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强烈抗议。如果瓦伦斯泰帮助古斯塔夫·阿道夫取得了德意志兰的统治权,他也一定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一山难容二虎,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没有瓦伦斯泰的立足之地,反之也一样。当古斯塔夫·阿道夫去世后,瓦伦斯泰无意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他认为这位国王的去世对两个人而言都是好事,毕竟德意志不需要两个君主。

制订复仇计划

瓦伦斯泰第一次报复奥地利王室家族时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但这次失败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开始改变报复手段,尝试用其他办法达到目的。既然在瑞典国王那里吃了闭门羹,那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向萨克森选侯表达了合作的意愿,相信后者一定会听从他的意见,并且会听从他的驾驭。如果能够和萨克森选侯达成合作,那么他们的联合将会是继皇帝和瑞典国王之后的又一重要势力,足可以改变当前德意志的局势,削弱瑞典国王的影响力。萨克森选侯和瑞典国王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作为本土的重要势力,前者自然不希望后者的势力过于强大。由于瑞典国王的节节胜利,萨克森选侯对双方合作的兴趣渐渐冷却。瓦伦斯泰看准了这一点,知道只要成功地将萨克森和瑞典剥离,使其与自己合作,那么他就掌握了混乱的德意志战争的主动权,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对皇帝和瑞典国王形成双重打击,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他的丰功伟业,也从这时开始起步。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建立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是绝对的前提和基础,否则,所有的想法都只能是空谈。毕竟这是在皇帝的地盘上,他的队伍想要偷偷摸摸地建立起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得不到皇帝的认可,队伍还没等壮大就会被扼杀。因此,需要借助皇帝的旗号,并且让皇帝拥有这支部队,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展开行动。只是这样一来,皇帝自然不会让瓦伦斯泰指挥这支军队。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支部队听从自己的指挥呢?如果向皇帝表示臣服之意,并且一再请求的话,或许皇帝会交出指挥权。傲慢的瓦伦斯泰是绝不会这样低三下四的,而皇帝也不会大发慈悲将指挥权赐予瓦伦斯泰。好友阿恩海姆到底还是老谋深算,他告诫瓦伦斯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时机的到来。

如果皇帝面临的处境更加危险,那么就有可能不考虑那么多,也就有可能不顾巴伐利亚和西班牙的反对,从而让瓦伦斯泰执掌大权。因此,瓦伦斯泰相信只要自己想方设法帮助瑞典人取得新的胜利,那么属于他的时机就会随之而来。萨克森人本来是准备攻打劳西茨和西里西亚的,现在突然掉头攻打波西米亚,在这背后,极有可能是得到瓦伦斯泰的邀请和鼓动。瓦伦斯泰的本意也不想坚决抵抗,但为了不被别人抓住把柄,他也得做出抵抗的样子。很快,他就撤出了战线,将这座城市拱手让给了瑞典人。在这之前,瓦伦斯泰同萨克森的将军在考尼茨的密谋可能已经决定了现在的结局。为了早日使自己掌握大权,瓦伦斯泰不惜一再牺牲奥地利的利益,瑞典人也得以在莱茵河展开势如破竹的进攻。为了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他还指使追随者们放出口风,一再强调只有在瓦伦斯泰的率领下才能抵挡瑞典人的进攻,现在奥地利的下场就是剥夺瓦伦斯泰指挥权的严重后果。这样的声音,甚至在皇帝的枢密委员会中也能听到。

无须多言,皇帝也知道现在离不开瓦伦斯泰了。回想起瓦伦斯泰曾经的丰功伟绩和自己的失误鲁莽,他也后悔不已。以前由于他对巴伐利亚和天主教同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想要召回瓦伦斯泰一定会招致巴伐利亚的强烈反对。但是现在的局势有了很大的变化,巴伐利亚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皇帝自然无须有太多的顾虑。不少人提议召回这位曾经的伟大统帅,皇帝也动了心,开始认真地筹划这件事情。他想起在以前,瓦伦斯泰是怎么样的战无不胜,尽管他的军队实力强大,但根本不需要皇帝花太多的钱来维持。有这样的统帅和军队,皇帝的宝座也稳固了许多。更为重要的是,瓦伦斯泰忠心耿耿,这也是他最为看重的宝贵品质。如果现在让瓦伦斯泰东山再起,那么就可以使作战双方达成势均力敌,这对拯救奥地利和维持天主教而言是最好不过的办法。当然,作为一名皇帝,直截了当地承认自己以前的失误是挺没面子的一件事,而放低姿态向一个臣子躬身道歉更是有失身份。但是形势所迫,皇帝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他将此事委托给瓦伦斯泰的朋友,由他们负责在中间传话以及评估和解的可能性。

对于在皇帝内阁中达成的以上意见和措施,瓦伦斯泰并不是毫不知情,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他早已知晓。尽管内心十分高兴,但他还是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而且是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首先拒绝了皇帝的邀请。他说自己习惯了远离政治的生活,如今自己的内心十分安宁,很享受现在幸福宁静的隐居生活,那些繁华和权力早就不再是自己的追求,他宁愿永远像现在一样,无拘无束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悠闲自得地品尝生活的滋味。他一再矜持,并没有表现出内心的急不可待,甚至还移居到摩拉维亚的茨纳伊姆。其实这一切不过是他欲擒故纵的策略而已,只是为了能够在与宫廷的谈判中获取更大的筹码。

报复皇帝的时机终于成熟了,瓦伦斯泰暗暗高兴。为了限制他在军队中的权力,同时也平息巴伐利亚的抗议,皇帝打算再派一名监督人过来,便让奎斯滕贝格和韦尔登贝格作为代表前去转达这层意思。这两位代表也是瓦伦斯泰的好友,但瓦伦斯泰丝毫不买账,他表示无论这个派来的人是谁,哪怕就是上帝,他也决不容忍这样的行为。有求于人的皇帝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了他。为了平息他的怒火,皇帝又派出宠臣埃根贝格侯爵前去劝说。看到自己的挚友和拥护者,瓦伦斯泰仍然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埃根贝格侯爵表示,皇帝是十分信任和尊重瓦伦斯泰的,当年的行为也是迫不得已,如今皇帝找到了改正的机会,对他更是寄予厚望,希望瓦伦斯泰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更大的辉煌,皇帝一定会论功行赏,决不能亏待了他。出于大局考虑,为了这个国家的利益,瓦伦斯泰应该终止自己的不满情绪,尽管这种不满是人之常情。如果瓦伦斯泰能够克服这一点,用加倍的干劲来驳斥对手的流言,那么一定能够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

皇帝已经如此低三下四,瓦伦斯泰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对于皇帝提出的条件,一些无关紧要的他同意了,而那些更为关键的部分他则提出了更高的价码。他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装备齐全一支部队。瓦伦斯泰希望让皇帝明白,他的才能是无可替代的,皇帝是离不开他的。他更加相信,如果没有自己的指挥,那么这支军队也不会有任何建树。斐迪南二世很高兴瓦伦斯泰能够担当重任,却不知道对方只是为了向他索取更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