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23776400000032

第32章 皇帝再次重用瓦伦斯泰(2)

瓦伦斯泰招兵买马

没过多久,瓦伦斯泰便开始着手组建军队,他的大胆承诺遭到了整个德意志兰的质疑,就连敌人古斯塔夫·阿道夫也觉得不太可能。瓦伦斯泰早已成竹在胸,在此之前他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不过是进入实施阶段而已。他是一名极富作战经验的指挥官,人们听到他要招兵买马,自然是纷至沓来,大家都希望能在他的手下碰碰运气,他的许多旧部也从四面八方赶来。由于他向士兵们承诺了高额的军饷,在吸引人参军的同时,也给后勤给养带来不小的压力。奥地利要求各省必须分摊一部分费用,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匈牙利国王、西班牙宫廷也勉强同意出资支持,大臣们也馈赠了一笔巨款。

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瓦伦斯泰自己带头掏腰包拿出二十万塔勒。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些富翁也投入到出资招募军队的行列中。只要出钱组建军团,就可以拥有这个军团的指挥权,这种指挥权不受宗教、信仰等限制,只和财富挂钩。这就吸引了许多新教臣民,他们也参与进来。与此同时,瓦伦斯泰还就兵力和金钱问题与外国展开谈判。洛林公爵、波兰、意大利都表态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出兵的,也有提供后勤物资的。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在摩拉维亚组建起一支四万余人的队伍。整个欧洲对此都非常震惊,谁也没有想到瓦伦斯泰竟然拥有这么强大的号召力,完成了这件不能完成的事情。一般人想招几百人都十分困难,可在瓦伦斯泰面前即使是招几万人也像是小事一桩。这支军队已经装备完毕,正等待他们的指挥官一声令下,立刻展现他们的勇敢行动。

瓦伦斯泰说到做到,在军队装备完毕后主动要求皇帝挑选一位将领负责指挥。皇帝对这支军队抱有极大的希望,而瓦伦斯泰就是这支军队的灵魂。如果灵魂消失了,那么这支军队也终将化作一盘散沙。这些将士们与瓦伦斯泰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不是瓦伦斯泰的债权人,就是他的信徒。瓦伦斯泰向大家许下美好的未来,这种许诺就像是一种纽带,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一旦许诺的人退居幕后,那么大家的利益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实际上,瓦伦斯泰公爵做出引退的姿态,只是为了要挟皇帝,而不是真的有这种想法。瑞典人的大军压境使皇帝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得选择由瓦伦斯泰担任指挥,以便缓解日趋严峻的局势。皇帝再次命令埃根贝格侯爵,要求他劝服他的朋友担任军队的指挥。

瓦伦斯泰还是一如既往的装腔作势,虽然内心十分渴望得到指挥权,但在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拒绝的姿态,好像根本不在乎一样。他告诉这位特使,之所以能够组建起这支军队,和皇帝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皇帝已经四面楚歌了,只有他的军队能够力挽狂澜。只不过他担心皇帝一旦得救,又会像以前一样故伎重施,冷落了曾经的功臣。因此,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不是指挥这支军队,而是能够离开这里,在私人宫殿悠闲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现在仅仅和皇帝联系就已经破坏了他的心情,早就有些不耐烦了。

埃根贝格侯爵很是看不惯这个朋友的心机和手腕,他警告瓦伦斯泰,如果还冥顽不灵的话,皇帝绝对会严肃处理。对于他的得寸进尺,皇帝陛下本着宽容友善的态度一再忍耐,处处迁就,但也绝对不是没有底线的。他应该理解和尊重皇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傲慢和固执。一旦皇帝发怒,后果将十分严重。虽然以前皇帝也犯过错误,对他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是现在还来得及弥补。如果他还抓住这一点不放,那么他和皇帝之间将不可能和解。只有他答应皇帝的命令,接管了这支军队,那么他提出的合理要求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否则,他将遭到皇帝的严厉惩罚。

瓦伦斯泰也很清楚,他的领地四周都是奥地利君主国,如果皇帝想要处罚他,迎接他的一定会是灭顶之灾。但是他最终之所以答应皇帝的要求,是因为从埃根贝格侯爵的口中听到了皇帝将满足自己任何要求的承诺,这正是他孜孜追求的。达到了目的之后,他就听从了埃根贝格的劝告,起身起草一份他的要求。

被要挟的皇帝

埃根贝格侯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瓦伦斯泰竟然如此胆大妄为,他的要求中竟然给这位最高傲的君侯约法。尽管早就知道瓦伦斯泰不具备谦虚的品质,他还是没想到会有如此放肆的要求:皇帝不得指挥军队,也不具有军队的奖惩和人事任免权,不能分配战争中获得的领地和战利品。所有的这些权力都由瓦伦斯泰独享。皇帝必须对瓦伦斯泰奖赏一个世袭邦国和其他一个作为附加酬谢的被占领的帝国邦。瓦伦斯泰还应享有在每一个奥地利省份避难的权利,以及占有梅克伦堡公爵领地的权利。在免除他的统帅权之前,应提早正式书面通知。

这些要求把皇帝排除在军队之外,将最高统治权转移给一个军队的指挥官,皇帝的地位一落千丈。因此,埃根贝格侯爵极力劝说瓦伦斯泰降低要求,可就在刚才,他还一再强调瓦伦斯泰担任指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瓦伦斯泰这么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已经打算在不远的将来发动一场政变,剥夺皇帝的权力,将德意志的统治权拿在自己的手上。由于现在还没有到揭竿而起的地步,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试探皇帝的反应。一旦这个文件得到了斐迪南二世的认可,那么他就和平地达到了目的。

经过深谋远虑,瓦伦斯泰好不容易才建成这支军队,他根本不可能允许别人拥有比他更高的权力。他不仅仅要享有最高的权威,还需要让这支部队完完全全归属于他,他必须是这支军队意志的唯一主宰。以前他也享有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但那种权力只是皇帝赐予他的,随时都可能被收回。现在他要不依赖任何人,自己创造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他需要特别谨慎地将军队和皇帝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这样他的指挥权才能稳固。享有分配战利品的权力后,他就具有了经济上的独立权,不用再依赖皇帝。享有避难权后,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再担心皇帝的迫害,必要时还可以让他们自相残杀,自己坐收渔利。因此,这个文件中提出的要求,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保障他的各种利益不受侵害。他的计划是完美的,但是斐迪南也不是省油的灯。要想凭借这一纸合约限制皇帝的各种权力,显然是有些异想天开。皇帝是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只不过出于现在帝国的需要,瓦伦斯泰的重要性令皇帝只得暂时同意,以便稳定局势。

就这样,瓦伦斯泰终于成了这支皇帝军队的最高首领,除了他以外,任何人下达的命令都是无效的,就连皇帝的命令也是一样。这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于天主教徒而言,可能会将他们从目前颓废的局势中挽救出来;对于新教徒而言,他们则需要密切关注。战争将被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皇帝方面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才和瓦伦斯泰达成一致,自然对他抱有相当大的期待。按说他应该率领着一支庞大的兵力,重新攻占势力式微的萨克森,然后一步步帮皇帝收复失地。但是瓦伦斯泰并没有按照皇室的意愿去行动,他有自己的计划。对于敌人在波希米亚王国的行动,他并没有加以阻止。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与萨克森人联合。萨克森人已经和瑞典结盟,他们并不愿意这么快地背信弃义,因此要想说服他们与自己合作,现在必须按兵不动。对于这一点,皇帝也表示支持。可是,萨克森人对皇帝和瓦伦斯泰并不信任,对他们的动机和诚意是持怀疑态度的。谁都知道瓦伦斯泰是一个不诚实的政治家,即便他在讲真话,能够相信的人也没有几个。事态已经不允许瓦伦斯泰继续沉默下去,他决定诉诸武力,求得联合,他迅速集结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了萨克森人占领的布拉格。城中的萨克森人在进行了短暂的自卫后不得不缴械投降。瓦伦斯泰希望以占领的布拉格为资本,与萨克森宫廷展开谈判。为使形势有利于自己,在与阿恩海姆将军重开谈判之际,他决定再给对方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派兵迅速占领了奥斯席和皮尔纳之间的狭窄通路,希望截断萨克森军队返回其邦国的退路。阿恩海姆加快了行军步伐,躲过了一劫,但由于他的撤退,失去了埃格尔和莱特梅里茨这两个萨克森人最后的避难所,于是,波希米亚王国再次沦陷。

反攻瑞典行动

为了胁迫萨克森选侯同意与自己和解,瓦伦斯泰准备在萨克森发动战争,表面上他是要维护皇帝的利益,实际上完完全全是在实施自己的计划。当萨克森人被瓦伦斯泰赶出波希米亚时,法兰克尼亚和士瓦本已经落入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手中,瑞典人的战火已经烧至巴伐利亚边境。在最好的帮手悌利伯爵死后,马克西米利安独力难支,在莱希河畔吃了败仗,紧急向皇帝和瓦伦斯泰求援,希望能够得到瓦伦斯泰的帮助。如果为了保卫巴伐利亚,那么瓦伦斯泰必须离开波希米亚。对于这个请求,斐迪南是十分赞成的,只是他没有军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派出特使,轮番劝说瓦伦斯泰向多瑙河进军。

对于皇帝的命令和马克西米利安的请求,瓦伦斯泰一概置之不理,他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显然是要任由马克西米利安自生自灭。以前在累根斯堡帝国会议上,他曾遭到马克西米利安的诬陷,后来皇帝准备重新起用他时,马克西米利安又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马克西米利安选侯强烈地感受到瓦伦斯泰之所以按兵不动,是对自己的报复,希望借助瑞典人之手除掉自己。瑞典人逐渐蚕食巴伐利亚的地盘,在累根斯堡望眼欲穿的马克西米利安始终没有等到瓦伦斯泰的到来。瓦伦斯泰正忙于占领整个波希米亚,他推说这是对奥地利最好的保护。直到完全占领了这里,在马克西米利安选侯和皇帝的一再请求下,瓦伦斯泰才决定和马克西米利安联合起来。这给了天主教徒很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