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23776400000042

第42章 祈求和平的呼声(1)

除了守住了波美拉尼亚地区的主要地盘,瑞典人在德意志内部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基本失去。在莱茵河畔,皇帝军队遭到了所向披靡的贝恩哈德发起的强有力佯攻,借此机会,瑞典人才从低谷中走了出来,战争的转机迅速出现了。

诺尔德林根之战

瓦伦斯泰死后,急需一名元帅统领军队,皇帝最终听从西班牙人的建议,将大权交给了他的儿子斐迪南亲王——匈牙利国王。其实,斐迪南亲王只是徒有元帅之名,他手下的加拉斯伯爵才是真正掌握着军队实权的人。没有多长时间,斐迪南亲王的军队便实力大增,洛林公爵亲自带兵增援,王子还为他从意大利带来一万人马。斐迪南亲王为把敌人逐出多瑙河,命令士兵围攻累根斯堡城。为了分散皇帝的兵力,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率兵攻打巴伐利亚腹地,但是斐迪南亲王并没有上当,而是竭尽全力坚持围攻累根斯堡,最终打开了帝国城市的大门。不久,多瑙沃尔特也被攻陷了,士瓦本的诺尔德林根也处在危险之中。如果丢失这么多帝国城市,瑞典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为这些城市都是瑞典军队行军打仗的重要保障,无论如何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落入敌人之手。为了荣誉,瑞典不能置盟友的生死于不顾,听凭仇敌进行肆意的报复。于是,霍恩和魏玛的贝恩哈德率领瑞典军队向诺尔德林根进军,准备不惜一切代价解救这些城市。

这个作战计划不太明智,因为敌人拥有比瑞典多很多的军事力量。在这种情形下,轻举妄动显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现在有一个战机,那就是意大利部队将开赴尼德兰,敌方兵力暂时必须分开。如果瑞典趁机选择一个既能掩护诺尔德林根,又能夺取敌方物资供应的阵地,那么他们的胜算就会大一点。在会议上,古斯塔夫·霍恩为大家分析了这种情况。狂妄自大的人们没有同意霍恩的意见,反而讥讽他毫无胆识。尽管觉得贸然战斗胜算不大,可是顾及贝恩哈德公爵的地位和威望,古斯塔夫·霍恩只好同意发动进攻。

这场战役能否取胜关键在于能否占领制高点。瑞典悄悄地在夜间行动,试图登上这个制高点,可是因为很难把火炮运过峡谷和丛林,他们耽误了行军速度。敌军抢先一步登上了制高点,还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一支瑞典部队的指挥官命令在天亮前攻下制高点,他们凭借这种勇气竟冲破一切障碍,登上了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双方在狭小的防御工事里战成一团,更不幸的是火药桶在这时爆炸,造成瑞典军队大乱。皇帝的骑兵趁混乱的时候进攻瑞典军队。瑞典人仓皇而逃,无论将军怎么劝说,也不肯返回去重新进攻。

霍恩命令所有兵力一同发起进攻,一定要夺取制高点。可西班牙部队也很英勇,瑞典人发动了七次进攻,每次都被打了回来。瑞典人已经筋疲力尽,处于战争的下风。敌方占居高位,猛烈发动进攻,向瑞典人开炮,古斯塔夫·霍恩被迫撤退。贝恩哈德公爵不但没能帮助霍恩狙击追踪的敌人,反而被敌人赶到平原上,他的骑兵在逃跑中引起了极大混乱,整个步兵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敌人打死了一万两千多名瑞典士兵,缴获了八十门大炮、四千辆马车和三百面旗帜,还俘虏了古斯塔夫·霍恩本人和其他三员大将。贝恩哈德公爵好不容易才率领一支残兵败将冲出重围,逃到法兰克福。

瑞典首相看到部队在诺尔德林根打了败仗,又一次失眠了。这次失败的后果十分严重,战争的优势一下子转向敌方,所有同盟者现在也开始怀疑瑞典。在此之前,瑞典一直是靠同盟者的支持才一步步取胜的。现在整个新教联盟成天担惊受怕,似乎要分裂了,而天主教派却因这次胜利重新振作起来。士瓦本和附近专区最先受到诺尔德林根失败带来的影响,符腾姆贝格沦陷了,海尔布琅联盟时刻担心皇帝会报复,这些城市中的新教居民能逃的都逃到斯特拉斯堡去了,而另一些无依无靠的城市只好听天由命。如果皇帝能对占领地区法外开恩,软弱的他们肯定立即归顺的。可是皇帝对这些墙头草的态度很强硬,这让他们陷入了绝望之中,从而不得不鼓起勇气积极抵抗,以此来求得一线希望。

窘迫之中,大家都寄希望于奥克森斯梯尔纳,可奥克森斯梯尔纳却去恳求德意志等级会议。他们没有军事力量,缺乏资金新建军队,更无法支付旧军队的军饷。奥克森斯梯尔纳恳求萨克森选侯出手相助,但选侯早已和皇帝结成了同盟。他恳求下萨克森等级会议资助,但下萨克森等级会议早就厌烦了瑞典,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吕纳堡的格奥尔格公爵更是欺人太甚,反而出兵明登占有该地。瑞典首相被所有的同盟遗弃了,他极力寻找外援,甚至去英国、荷兰、威尼斯搬救兵。为了摆脱困境,避免瑞典被瓜分,他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投靠法国。

黎塞留终于盼到了机会,法国即将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德意志新教各等级现在处于危机之中,需要法国出手相救,如果这个时候法国积极地参与德意志战争,德意志和瑞典都得付出昂贵的代价。奥克森斯梯尔纳借机把统治德意志的权力和地产送给法国,还把要求的其他地盘,包括帝国要塞和腓力斯堡都送给黎塞留。上德意志的新教徒也派代表跟黎塞留谈判,向法国开放阿尔萨斯、布赖萨赫要塞以及通向德意志国门之路的所有地方。法国可以派兵保护这些城市。在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主教区,人们可以看到法国士兵。法国在特里尔地区驻扎了军队,在洛林也派了兵,他们已经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抵制法国。现在是法国把阿尔萨斯纳入势力范围的最佳时刻,法国即将和荷兰瓜分西属尼德兰,莱茵河可以当作防范德意志的自然界线。法国举着高尚团结的旗帜,骗取德意志各等级的信任,霸占德意志的权利,打着保护德意志利益的幌子,盘算着如果扩张自身的势力。

得到这么多赠予,法国自告奋勇,要对敌人发动一场侧面突击,把瑞典部队从西班牙部队的手中解救出来。如果这样做一定会惹恼皇帝,导致关系破裂。法国自愿组织一支一万两千人的军队,联合瑞典和德意志共同对付奥地利。法国愿意攻打西班牙,因为之前西班牙曾经攻击特里尔的法国驻军,还绑架法国保护的选侯,并把他送到佛兰德尔。当时,法国国王强烈要求王子释放选侯并赔礼道歉,可担任西属尼德兰总督的王子根本不买账。于是,黎塞留根据惯例发起宣战,在米兰、费尔特林和佛兰德尔这三个地区分别打响战争。黎塞留很清楚,他与皇帝为敌,困难很大,取胜很难,实际上他并不愿意和皇帝打仗。尽管这样,他还是下命令让主教拉瓦莱特率领第四军向德意志进军,等到与贝恩哈德公爵会师后,就对皇帝发动战争。

《布拉格和约》

萨克森选侯与皇帝达成和解,这对瑞典人而言,是一次更加沉重的打击,它比在诺尔德林根战败更为惨重。虽然瑞典使用各种办法阻挠,但萨克森与皇帝还是达成了最终的和解协议。1634年在皮尔纳双方约定,于第二年5月在布拉格正式签订和约。萨克森选侯一直不满瑞典人在德意志的领地上骄蛮专横,当奥克森斯梯尔纳对德意志提出越来越多的过分要求时,他对瑞典就越来越厌恶,这种情绪促使萨克森人和皇帝进行和解。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萨克森邦国是最受蹂躏的战场,不管是它的朋友还是敌人,都残忍地对待这里的臣民。萨克森选侯本人也被战争折腾得筋疲力尽,当奥地利王室提出诱人的条件招降时,他最终没能坚持立场,背弃了他的同盟。与其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德意志着想,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己,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毫不客气地牺牲德意志。

德意志陷入绝境,所有的臣民都在呼唤和平。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只要能换取和平,也会被人们当作是上天的恩赐。昔日人们欢声笑语辛勤劳作的地方,现在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丰收在望的田野,只要有军队经过,一年的收成便化为乌有,人民丧失了继续生存的最后希望,宫殿被毁、土地荒芜、村庄被烧为灰烬,到处都是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一贫如洗的居民还得被迫入伍,补充军队人数,去对另一方烧杀抢掠,把自己遭受的苦难加在他人身上。许多城市的居民在军队的胡作非为下痛苦呻吟。这些战争的胜利者无所顾忌地抢夺市民的财富,利用胜利者的姿态对占领区享有最高的自由权、特许权和优先权。

一支短途行军就会破坏整个地带,冬季休整的部队会把周边地区洗劫一空。如果百姓临近地区驻有部队,那么他们就无法享有安宁的日子,不管这支部队是敌是友,他们对百姓表现出来的是同一种态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虽然田野荒了无法播种,可邦国里的军队人数却在激增,物价暴涨,饥饿困扰着他们。前几年粮食歉收,人们更加贫困。鼠疫等各种瘟疫开始流行,它比战争更加残酷。许多邦国荒芜不堪,国家的所有正常秩序都被打乱了。人们不再尊重人权、不再敬畏法律,纯朴的风俗荡然无存,没有了忠诚和信仰,剩下的只有铁一般的强权。在没有政府和惩罚的统治下,人们变得狂野起来,恶习滋生。

没有人会尊重任何一个贵族等级,那些为非作歹的士兵都跑去掠夺财富。在军队中,拥有最高权力的是统帅,他是暴君的代表,几乎是邦国里最重要的人物,比国王或者皇帝的权力都大,通常都是优先享受好处。这些所谓的暴君统帅遍布整个德意志。一些邦国不仅担心外敌骚扰,还担心受自己保护者的迫害。只要人们想到外邦侵吞德意志,为此还要延长战争的时日,就痛苦万分。如果瑞典继续留在德意志获取利益,德意志就必须作战,如果黎塞留继续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德意志帝国就得分裂。

但继续战争并不是完全的自私自利,瑞典、德意志帝国各怀鬼胎反对和平,从政治因素来看也需要继续发动战争。自从诺尔德林根战败以后,人们不奢望皇帝会对他们开恩,人们饱受了十七年的战争之苦,耗尽精力,自己的权利与要求得不到一点改善,流的血就白白浪费了。此刻向皇帝投降,签订合约并交出所有的权利,到头来就会一无所获,如果再忍受两到三年的战争之苦,瑞典人和德意志新教徒在战场上相互团结,同心协力争取共同的利益,最终能补偿二十年的苦难,那战争就值得去打。事实上,就是因为他们不团结,让一个普遍能受到恩惠的机会丧失掉了,萨克森选侯跟奥地利单独和解,就是对新教事业最大的打击。

在诺尔德林根战役打响前,萨克森选侯和皇帝已经悄悄地谈判,只是战争的败局加快了他们缔结和约的速度。萨克森看到瑞典将领之间意见不一、军队不服从管理、瑞典因国王战死而迅速败落,失去了对瑞典的希望,他觉得瑞典经此一战会一蹶不振。因此,趁皇帝还对他们宽宏大量,给他们提供优厚条件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顺从了皇帝。

萨克森选侯为了掩人耳目,防止人们骂他自私自利不顾共同事业,就邀请了所有德意志帝国等级还有瑞典人一起签订和解和约。实际上,萨克森选侯和皇帝在这个条约中处于支配地位,他们擅自以德意志的立法者自居,备受压迫的新教各等级成了和谈的话题,由这个法庭决定他们的地位和权利、宗教的命运及其他相关事情。该和约成为帝国法,具有普遍的效力,并且由帝国军队强制执行,若有人反对,就是与帝国为敌。人们不得不违背各等级的权利,承认他人制定的法律。所以,《布拉格和约》就是一个强权专横的作品。

萨克森选侯同皇帝间曾经因为补偿敕令而决裂,因此在签署布拉格和约时,他们特别注意这点内容,可皇帝并没有表示要取消这一敕令。《布拉格和约》规定,所有跟教会有关的产业,包括签订《帕骚条约》之后,被新教徒没收或占有的教产,新教徒可以继续享有四十年的使用权,这一点并未经德意志表决同意。在四十年期限到来前,两个教派派出了相同人数组成委员会,共同解决财产问题。假如不能达成一致,就收回各方在补偿敕令执行前的所有权利。这种条令只是延缓了矛盾,并没有将其彻底解决。因此,这个和约潜伏着危险,不定何时便会一触即发。

《布拉格和约》还规定,萨克森奥古斯特亲王拥有马格德堡主教教产的所有权;莱奥波德·威廉大公拥有哈尔伯斯塔特的所有权;把属于马格德堡地区的四个行政区划分出来,送给萨克森选侯;执掌马格德堡的行政长官——勃兰登堡的威廉·克里斯蒂安另作补偿。如果梅克伦堡的公爵们同意该和约,他就应退还以前侵占的领地。对信奉新教的人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能否拥有选侯席位,合约中却一点都没提到普法尔茨继承权的问题,因为两个不同的宗教派别相互倾轧,一方是不会公平地对待另一方的。新教派、天主教派,皇帝全部退还从战争中掠夺的东西,大家应团结一致夺回被瑞典和法国强占的东西,所有缔结合约的邦国应服从唯一的帝国统治,他们由帝国供养并给付酬劳,还应用武力维护和约。

《布拉格和约》是帝国总法律,它没有规定方方面面,而是把一些与帝国不相干的内容归到一份附属条约中。比如,附属条约中有一条规定,萨克森选侯拥有对波希米亚的采邑劳西茨的占有权,并特别规定了该邦和西里西亚的宗教自由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