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23776400000043

第43章 祈求和平的呼声(2)

皇帝给出了大赦的条件,邀请所有福音新教臣民参加《布拉格和约》,只把投降的符腾姆贝格和巴登的诸侯们、武装反对奥地利的臣民以及奥克森斯梯尔纳领导下的上德意志参议会排除在外。皇帝这样做不是跟他们形成对立,而是以更高的条件跟他们交换。他们必须用整个邦国作为抵押,把一切恢复到先前的状态,并交出所有一切完全接受和约。这条约假如能够公平对待大家,或许会出现首领和官兵们、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间、宗教改革派和路德派间和平共处、相互信任的局面,瑞典的所有盟友都会站到皇帝这边。但此时,皇帝在合约上表现出对他们极大的歧视和不尊重,这让他们非常恼火,开始向瑞典靠近,并在德意志保存党羽。

不出所料,德意志对《布拉格和约》极为不满。和约希望能促成两派和解,可规定的内容让新教徒觉得他们受到种种限制,天主教徒也认为,把他们的教产让给福音新教徒免费使用四十年是用教会的利益来宽待新教徒。而新教徒觉得签订和约的代表背叛了新教,因为他们没有让其他邦国的新教兄弟们获得宗教自由权。萨克森选侯受到人们更加严厉的斥责,新教徒们发表文章,把他骂成是叛徒、背信弃义的小人和皇帝阴谋的策划者。

大部分福音新教等级已经接受了和约,萨克森选侯心里多少得到些安慰。众多帝国城市和他们的领导者都赞同这个和约,只有黑森的威廉邦伯还拿不定主意,或者他只是在拖延时间、等待时机。他曾发动战争侵占了威斯特伐伦的一些美丽邦土,并获得了最好的军事力量。如果他接受和约,他必须把占领的地方全部归还。魏玛的贝恩哈德大公还没有实质上的邦国,他更多的身份是发动战争的将领,鉴于这两点,他讨厌《布拉格和约》。他所有的财富就是自身的勇敢,他的所有邦土还藏在他未出鞘的剑中,他还未赢得半分土地,不愿意和解,只有打仗他才可以出人头地,只有打仗才能实现他野心勃勃的计划。

瑞典人反对《布拉格和约》的声音最响亮、言辞最激烈,其他人的反应则没有那么强烈。德意志自己请来瑞典军队让他们拯救新教教会和各等级,解放宗教自由。为此瑞典人流了大量鲜血,并搭上了国王的尊贵生命,而现在,德意志可耻地遗弃了他们,计划泡汤了,不但没有得到一分报酬,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听到,现在他们要被逐出德意志,还被曾经仰仗他们的诸侯耻笑,为这个国家白白流了血、做了牺牲。《布拉格和约》从头到尾都没提过赔偿,也没有提到如何交换他们应当归还的占领地,此刻他们要被赶走了,而且要空着手离开。如果不愿意,请他们来的人会用武力再赶他们走。萨克森选侯仅仅支付给瑞典人二百五十万古尔登的补偿,实际上,瑞典人付出的远远超过这个数。这对自私的瑞典人来说,就是一种侮辱,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奥克森斯梯尔纳非常愤怒,他吼道:“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选侯向皇帝屈膝跪拜就获得一些重要省份,我们为此捐躯的瑞典人,还有我们战死的国王仅仅就值二百五十万古尔登?”由于波美拉尼亚公爵已经年老,而且没有子嗣,瑞典希望得到他的领地作为补偿。可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布拉格和约》中规定这个领地由勃兰登堡选侯继承,而且其他邦国都极其排斥瑞典人落户在德意志的边境。

法国势力的介入

在整个欧洲战争时期,1635年是瑞典人最困难的一年。许多曾经和瑞典是同盟关系的帝国城市,现在都背叛了它,心安理得地享受和约带来的好处。还有一些瑞典的同盟者被皇帝武力征服,被迫接受和约。奥格斯堡难以忍受饥饿,不得不接受皇帝苛刻的条件,奥地利占领武尔茨堡和科堡,海尔布琅同盟分崩离析。瑞典在整个上德意志的枢纽中心几乎都向皇帝臣服了。依仗着布拉格和约,萨克森让瑞典人立即从图林根、哈尔伯斯塔特和马格德堡撤出。奥地利人对腓力斯堡进行了一次突袭,这是法国的武器储藏地,他们从这里拿走了所有的武器,给法国带来严重的损失。在这个节骨眼上,与波兰签订的停战协议书的期限刚好到了,瑞典目前的国力不能同时对付波兰和德意志,他得考虑先攻打哪个。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需要挽回面子,瑞典决定先发动与德意志的战争,但为了让波兰人尊重自己,并在停战或和谈中取得自由权,他们有必要拥有一支军队。

所有不幸同时降临到瑞典人头上,奥克森斯梯尔纳顽强地极力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应对这些事。他用敏锐的眼光看待正处于劣势的瑞典,他觉得现在发生这么多事或许并不是坏事。这么多的德意志帝国等级背叛了自己,也就用不着再对这些邦国履行保护义务。背叛他的邦国越多,可供选择攻打的邦国也就越多,这样可以从这些邦国掠夺的财富就越多。众同盟不管不顾地背弃瑞典,皇帝对奥克森斯梯尔纳视而不见,不跟他商谈和解的事情,这让他很绝望,他打算孤注一掷,继续作战,或许结果会比现在要好。瑞典人要让世人知道,他们如果离开,也要光荣地拿起手中的剑,不是因为害怕皇帝才退出德意志帝国。

遭到同盟者背离的瑞典人陷入窘迫之境,他们第一时间想到法国。如果瑞典丧失在德意志的势力,对法国自身而言也会反受其害,于是,法国便向瑞典提出建议,至此,两个王国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同盟。瑞典人充分利用与法国的关系,更积极地投入到德意志的战争中去。1631年,法国同瑞典在贝尔瓦尔德签订结盟条约,自此以后,法国在背地里背叛了奥地利,借古斯塔夫·阿道夫之手反对皇帝。他给瑞典提供军饷,给皇帝树立越来越多的对手。法国突然担心起瑞典军队来,因为没想到瑞典竟然这么快就取得了胜利。瑞典的优势破坏了法国希望欧洲势均力敌的局面,于是法国反过来支持信奉天主教的诸侯一起反对瑞典。这一计划失败后,法国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反对瑞典。直到古斯塔夫·阿道夫战死在沙场,瑞典人被所有同盟者抛弃了,法国害怕瑞典称霸欧洲的心这才放了下来,它就又重新拾起第一方案,借支持瑞典来反对奥地利。

当初,古斯塔夫·阿道夫野心勃勃,他也觉察到法国的用心,就坚决不同意法国的扩张方案,现在,法国抓住瑞典在诺尔德林根战败后群龙无首的契机,想方设法操纵即将发生的战争,并借机向被征服者立下规矩。以前法国只是空有想法,并无实际行动,此时,他可以追逐这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带着这个计划,法国开始一心关注德意志战争。与此同时,还和德意志人签订了条约,之后,法国便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当众多列强在混战中耗尽力量时,它却用十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仅仅在战争中投入金钱。等到时机来时,它才暴发力量,威震欧洲。在海上,它派两个舰队到处巡航,还派出六支不同的军队,给一个邦国和许多德意志诸侯发饷银。在法国的强力支持下,瑞典人和德意志人从劣势中振作起来,他们现在底气很足,敢用武力跟皇帝谈判,期望能换到比《布拉格和约》更为有利的和约。瑞典与法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法国因自身的需求加倍资助瑞典,希望瑞典继续占领更多的领地,到现在为止,他还只是战争的幕后推手,到最后一刻,它才摘下假面具,直接对皇帝宣战。

法国想方设法使瑞典摆脱波兰战争的束缚,目的就是让瑞典能全力以赴对付奥地利。在普鲁士的施图姆斯多夫,法国公使阿沃伯爵建议把瑞典和波兰的停战延长至二十六年,只因这一建议,瑞典损失巨大,几乎整个波属普鲁士地区就落入他人之手,这块占领地可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付出昂贵的代价得来的。随着情况的变化,他们依次在贡比涅、维斯马和汉堡对《贝尔瓦尔德条约》做了修改,延长它的有效期。法国在1635年5月跟西班牙断交,随后对其发起猛烈进攻,赶走皇帝最重要的援助力量。法国还对卡塞尔的威廉邦伯和魏玛的贝恩哈德公爵提供支援,目的是让瑞典军队能自由占领易北河畔和多瑙河畔。为了分散皇帝的军队力量,还假装攻打莱茵河畔。

战争越打越激烈。《布拉格和约》让皇帝喜忧参半,喜的是与他作对的德意志帝国内部的敌人减少了,忧的是这激怒了外来敌人。目前,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等级外,他在德意志又重新获得了皇帝权力,主宰了整个帝国。首先,他不顾特里尔和普法尔茨王位继承者的抗议,以多数票的结果让其儿子斐迪南三世担任罗马国王。这导致了瑞典人的拼死抵御,法国也集中全力对他展开抗议,德意志的内部事务遭到了法国的横加干涉。德意志的一些人和法国、瑞典两国的国王形成了一个同盟势力,与之对峙的另一股势力则是皇帝和追随他的德意志诸邦国。瑞典人从现在起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因此也不再怜惜什么了,既不用考虑同盟的感受,也不用征求他们的意见,因此在制订和实施作战计划时更加果敢迅捷。战争的程度一下子激烈了很多,士兵们的牺牲更加惨烈。只是由于缺乏了伟大将领的指挥,多数战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意义,难以对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布拉格和约》,萨克森人需要把瑞典人逐出德意志。为达到这一目的,萨克森人加快了与皇帝的联合。瑞典人曾经的盟友已经成了敌人的盟友,今后必将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瑞典人仍然占据着马格德堡大主教区,而根据《布拉格和约》,这里应该归萨克森亲王所有。由于瑞典拒不归还,萨克森人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取得该地,双方的敌意就此开始。所有萨克森的臣民根据选侯的要求,离开了巴纳军队。萨克森人同时向梅克伦堡运动,以便夺取多米茨,切断波美拉尼亚和波罗的海敌人的联系。为了给多米茨解围,巴纳火速朝那里进军,重创了萨克森将军鲍迪辛,死亡和被俘的萨克森人各有一千人之多。

自《斯图姆斯多夫条约》签订后,原先驻扎在波属普鲁士的部队和炮兵加入到巴纳部队中来。1636年,巴纳率领加强后的兵力,对萨克森选侯领进行了疯狂的进攻。新仇旧恨交织下的巴纳勇敢而暴躁,发泄着他的不满,他对萨克森人的作战,不像对奥地利人和巴伐利亚人那样是出于义务,而是为了发泄私怨和愤懑。萨克森人在他的眼中,既是冥顽不灵的老古董,又是背信弃义的叛变者,曾经的深厚友谊如今成了愤怒的发酵物。由于皇帝在这时受到了魏玛公爵和黑森邦伯的猛攻,在莱茵河和威斯特伐伦一线已经难以自保,所以也就顾不上对萨克森人提供任何支援了。没有了外来援助,再加上实力的不济,整个萨克森地区只好任由巴纳军队肆意蹂躏。在萨克森选侯的努力下,皇帝的哈茨费尔德将军赶了过来,并移师到马格德堡前。急忙赶来解围的巴纳并没有取得成功。在皇帝和萨克森联军的进攻下,瑞典人陆续丢掉了很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