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全鉴
23779600000004

第4章 刚柔

刚柔互用,不可偏颇

【原典】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译文】

近年来体会到天地之道,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导致萎靡不振,太刚则容易招至折断。刚并不是说要暴虐,只是矫正使弱变强;柔也并不是卑弱,而是在强的方面谦让而已。办公事,就应勉力争取,争名逐利,就应当谦退;开创家业,应当奋发进取,守成安乐,则应当谦逊平和;出外与人接触应答,应该努力表现;回家与妻儿享受,就要悠闲舒缓。如果一方面建功立业,外享有崇高声名威望;另一方面求田问舍,图谋奢侈的待遇享受,这两者都有盈满的征兆,全无一丝谦虚退让的表示,那么这一切必定不会长久。

“刚”性太强,便以“柔”性掩之

曾国藩“刚柔”功法到家,在自己鼎盛之时,看到“刚”性太强,便以柔掩之,并强调刚强与刚愎不同,值得人深思。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自古以来,哪一个帝王将相不是自立自强闯出来的呢?哪一个圣贤不是各有各的自立自强之道呢?由于有了刚,那些先贤们才能独立不惧,坚忍不拔。刚就是一个人的骨头。

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就是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柔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一种方法,一种春风宜人的光彩。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人间,哪一个人没有七情六欲,哪一个人离得了他人的信任与帮助?再伟大的人也需要追随者,再精彩的演说也需要听众。柔就是一个人的皮肉,是使一个人光彩照人的东西。太刚则折,太柔则靡。

湖南省出大官,这也与湖南人的刚柔相济,刚性有余相关联。兄弟叔侄,不同住一村,彼此厮杀,毫不客气。斗完了,彼此仍然互相往来,忘却过去一切。这已成风气。

与刚性好斗相关的是拳术。

我国拳术之盛,当首推湖南。在几十年前就是这样,如果一个青年男子不能表演几手功夫,不算是湖南人。如左宗棠、彭玉麟、杨载福、王鑫、谭嗣同、黄兴、蔡锷等,无不擅长拳术。

湖南的文风大炽,自古已然。自朱熹、张载到岳麓书院讲学后,教育便极为发达。

湖南学风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程朱理学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注重经世致用。

所以湖南人不善经商,唯擅长“两杆”:一是笔杆,另一是枪杆。湖南人以笔杆讨生活者,比比皆是。太平天国以后,无湘不成军,也可以说,无湘不革命。湖南人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实在不愧为中坚分子。

曾国藩募练湘军,终成大功,这事情给予湖南人很大的刺激,结果“从军”成为湖南人的一种风俗。中国人有句俗话,叫作“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话在湖南则不然。在湖南,许多富裕的人家,也让青年们出来当兵,往往一家几个兄弟全都出来当兵。所以,当兵在别的地方也许是无奈的归宿,在湖南却是正当的职业。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近代政治家很多出身行伍。

曾国藩坚忍卓绝的意志,挺毅不屈的气度,使他成为一个“说不尽的曾国藩”。但是,在他那“挺毅”的形象背后,确实有个令人惊叹的“柔”字。

曾国藩早年在翰林院整月地研读《易经》,自然受到了其中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思想的影响,他常常引用《易经》中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来告诫自己和家人。

在其着《冰鉴》一书内就有《刚柔篇》,下分“总论刚柔”“论外刚柔”“论内刚柔”三节,专门探讨盈虚消长的道理。他说:“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盈则亏,天有孤虚(指日辰不全),地阙(缺)东南,未有常全不缺者。”

事物就是这样此消彼长,祸福相依,已所谓苦尽甘来,绝处逢生,山穷水尽,柳暗花明。所以,在大吉大利后,可能就是大凶大难时。

人人都喜欢吉利,本能地回避凶难。那么,有没有办法保持吉利,回避凶难呢?曾国藩的办法是柔顺、收敛、抱残守缺。他认为在大吉大利时,通过柔顺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只知道“刚毅”过了头才需要柔顺,而不知道取得了成绩还需要柔顺。

柔顺是什么?曾国藩说:“柔顺,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中国有句名言,叫作“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一语道破以柔克刚之奥妙。君子柔且刚,刚且柔,这又道出了刚柔相济之道。非一味地柔,而是为柔则月缺不改光,为刚则剑折不钝锋。那么,以柔克刚,要点在于“克”,柔是刚的手段,以柔为挺,以柔为进,这就是柔的实质。

人生的道路,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事物的正与反也是处于动态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世上没有死的教条。面对悬崖如果直走过去,不但不能走到对面,相反会摔得粉身碎骨,只有采取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彼岸。

在生活中,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往往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什么时候应当强硬,什么时候需要妥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奉劝别人,不能直来直去,要以婉转的方式打动他,这样才能达到说服他的目的。《后汉书·烈女传》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河南人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乐羊子走在路上时曾拾到一块金子,回来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叫盗泉的泉水,廉洁的人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是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贪图利益从而玷污了自己的品行!”乐羊子十分羞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而到远方去拜师求学。学了才一年,乐羊子就回来了,妻子跪着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长时间在外,因而思念你,没有别的原因。”妻子就拿起刀走到织布机跟前说:“这绸缎是从养蚕抽丝开始的,后在织布机上织成的。一丝一丝积累起来,才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不断积累,才能积成一丈一匹。现在如果割断这绸缎的话,就会前功尽弃,浪费了时光。您积累知识,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懂得的东西,用来修养您的德行。要是学到一半就回来,与割断这绸子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的一番话感动了,就又回去继续学业,七年没有回家而成就了学业。

就此看来,乐羊子的妻子确是一个奇女子,为了成就丈夫的学业,宁愿忍受空房的寂寞。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劝人的方法。如果见到丈夫如此卿卿我我,就生气指责的话,乐羊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她拿断织来类比学业,形象生动,使人信服。

“以迂为直”的劝说方式,比直接“死谏”更有效。迂,并不是单纯的“迂回”或走弯路,这需要大智慧,是高层次的人生技巧。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要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因此,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这样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