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的风骨
23937300000037

第37章 一本老掉牙的书

《千字文》,为旧时学童在私塾里的启蒙课本。虽然是一本使用过上千年,堪称老掉牙的书,但现在重新读起来,还是挺有现实意义的。这本始于南北朝梁代的《千字文》,其编纂方针,不光着眼于识字,而更着重于明理。要以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词句和成语,用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精髓,负担薪火相传的使命。因此,这是一本难度很大,煞费功夫的教科书。

谓予不信,你不妨试试,任你挑选一千个常用汉字,能将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社会伦常,自然现象,道德修养,统统囊括其中吗?所以,我很钦佩梁武帝时的周兴嗣,用了实际不足一千汉字,写成这样一篇合辙押韵,琅琅上口的缩微版中国小百科全书。自问世以来,一千多年间,还没有第二个才子,尝试另编一本《千字文》。这足以说明其编纂难度,以及其权威性质。

周兴嗣为梁武帝萧衍的给事郎,是在宫廷****帝王顾问的枢密人员。萧衍此人,颇有文才,与沈约、谢眺为“竟陵八友”,在中国皇帝中,称得上是文人者,不多,他就是一位。他将这个编纂任务交给周兴嗣,肯定这位给事郎,才禀优异,学问丰赡,文章卓越,笔力雄健,否则很难得到这位陛下的赏识。

历史对这位帝王,评价不高,不过,他让周兴嗣编这本《千字文》,让学童在启蒙之始,就充分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当时统治着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所实施的胡服左衽政策下的中国人,起到弘扬正朔意识,坚守华夏文明的进步作用,这个措施,值得称道。

《千字文》一开头,以超然的目光,视向外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然后,以宏大的气势,反顾地球,“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八句三十二个字,对日月星辰,天高地广,一年四季,生长规律的物质世界,作了相当正确的叙述。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认识,还相当有限;那时所谓的“士”,也就是知识分子,能有这等科学预知,实在是了不起的。

因此,我认为,《千字文》是一本很有内容的课本,值得今人一读。其中许多史实,许多典故,许多哲理,许多教诲,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教益。

尤其“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八个字,很值得我等上了年纪的人深思。看似很不经意的时序描写,对农耕社会来讲,季节的变换,农事的忙闲,这既是自然界不能改变的运行规律;也是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年有四季之别,人有老少之分。人活一辈子,仔细琢磨,存在着春夏秋冬的变化。

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珍藏,这就是说,什么季节做什么事情,是有一定之规的。所以,冬天里一定做春天的事,老年人一定做年轻人的营生,“老夫聊发少年狂”,“聊发”一下两下,当无不可,但不加节制,不知收敛,不识时务,不晓进退,没完没了的发,连滚带爬的发,就该贻笑大方了。

对那些春天已是遥远的记忆,夏天和秋天也成为过客,进入冬天的人,就要好好理解这个“藏”字的涵义所在了。到了一把年纪上,什么都应该看淡一点才是,逊退一点才是,边缘一点才是,隐遁一点才是。酒不宜过量,茶不宜太酽,咖啡不宜特浓,至于诸如功名、钞票、声色、威权等等,如《千字文》中所说的“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的欲望,就会成为累赘、负担,就会成为烦恼、痛苦。

无论如何,生命的冬季总会来临,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珍重这一个“藏”字的精神实质,尤为十分必要。回避镜头,减少接触,退出闹市,离开喧哗,远尘嚣之纷扰杂沓;一杯清茶,半盏浊酒,朋友小聚,街头踱步,求岁月之清雅潇洒。闲来读书,聊补往日疏惰,信笔涂鸦,健脑以防痴呆,南腔北调,自唱自娱自乐,气定神闲,仰看白云苍天,那是多么优哉游哉的桑榆晚景呵!

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里,如《千字文》所言,能够做到“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坚持雅操”,到达一个“枇杷晚翠”的境界,岂不美乎?

这本《千字文》,相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言,连入场券的资格也够不上的。但作为启蒙读物,流行了一千五百年,自有其价值在。所以,翻翻这本老掉牙的教科书,也许不无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