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的风骨
23937300000038

第38章 不废江河

记得英国人有一种说法,他们宁可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印度曾经是大不列颠王国的殖民地,从东印度公司进入南亚地区以后,不知给英国带来了多少财富,被形容为他们君主王冠上的一颗最大的宝石。然而,从文化这个角度,以莎士比亚戏剧在世界范围里所产生影响而言,英国人对于这位大师的尊崇,褒奖,认为他对于英国的价值,其无与伦比的珍贵,胜过一切。这种引以为傲的心情,是一种民族的自尊,也是一种对于本民族这份丰厚文化遗产的自豪。

我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用白话文写成的四大名著,还包括不在其列的《金瓶梅》、《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不朽作品,从来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能与今天联系起来的主脉。“五四”以后,文言文终结而出现的白话文,追本溯源,是延续着这条主脉发扬光大的。我不知道今后中国文学的走向,怎么走?更不知道将来与世界接轨,怎么接?但自“五四”起的新文学运动的前辈,到现在还使用白话文写作的同行,几乎无一不受到这些古典白话小说的熏陶,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想到这些名著所拥有的读者,和这些名著延伸出来的戏剧、电影、说唱、美术作品所拥有的观众,其数量之大,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是谁也逾越不了的绝对冠军。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来菲薄自己,更没有理由来否定自己。固然,文学作品,从来也不可能达到完美无缺,臻于极致的境界。名著如此,非名著更如此。尤其要看到,每个时代的读者,有每个时代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每个阶层的读者,有每个阶层的爱好和选择标准;每个年龄段的读者,有每个年龄段的趣味和审美观点。甲以为佳,乙未必认可,丙以为妙,丁也许摇头,这种众说纷纭,对立分歧,相持不下,争论不休的现象,乃是文学发展和进步的正常现象。

我想,作为读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质疑,未为不可。但无端的以“****”的语言,打倒一切,以“愤青”的口吻,粪土一切,这就是唐人杜甫那首诗所指:“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所批判的对象了。

老实说,与英国莎士比亚植根于英国文学土壤同样,早于他的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晚于他的冯梦龙、凌濛初、曹雪芹等中国白话文学的先驱者,也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深厚的文学积累上,精心创作出他们的不朽之作,数百年来的显赫存在,直到今天仍长盛不衰的事实,也不是随便几个人,菲薄几句就能轻易否定掉的。

其实,有这份刨祖坟的勇气和力气,还不如下功夫写出超过老祖宗的作品,才是正经。光嘴把式,那是天桥撂摊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