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趣闻
时间的长河滚滚流淌,为我国积淀了厚重的海洋趣闻,那些美丽而传奇的上古神话,数不尽的海神、说不完的民俗,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不难看出海洋曾赋予中华民族巨大的活力。它揭示出一种历史内涵: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陆海关系密切,依靠海洋开发大陆,从陆地走向海洋,海陆交流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宏观环境条件。
四海海神与四海龙王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中国周边有东、西、南、北四海,凡是海就有海神,因此中国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海海神。这种观念和信仰自古就有,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四海海神”的信仰。
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并记载有四海海神的名字:东海海神禺虢,南海海神不廷胡余,西海海神弇兹,北海海神禺强(即禺京)。
其中东海海神禺虢与北海海神禺强还是父子。
四海海神中,在汉代之前,东海海神是最重要的;汉代之后,南海海神也成为重要的海神。东海海神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尽管有四海,但东海广大,在古人的观念里包括今天的黄海和东海,而且黄海和东海区域是古代中国王朝统辖最早、距离中原王朝中心最近的沿海和海岛地区,因此一直十分重要。
从先秦到清代,东海海神一直受到王朝中央政府的祠祀;而南海自汉代进入中原王朝版图之后,尽管距离中原京畿地区遥远,但自汉代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就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所以南海海神地位也十分重要,历代有皇帝望祭或遣官祭祀。
现代军舰
四海龙王信仰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中国早期的四海海神信仰,受到佛教的影响,逐渐演变来的。
历代帝王对四海龙王的推崇和祭祀始于唐代,朝廷正式册封龙王。
朝廷的册封使民间信仰中龙王的地位大大提高,龙王信仰更为升温,龙王庙宇在民间迅速发展。“四海龙王”也有了各自具体的“姓名”:
“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从此以后,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东西南北四海便全部由四海龙王“接管”,成为海中之王、水族统帅和海洋世界的统治者了。四海龙王中,“职位”最高、最为人们信仰的,依然是东海龙王。他(它)居于东海龙宫。沿海民间所普遍崇拜、祭祀的,主要是东海龙王,一般敬称之为“龙王爷”。对龙王爷的信仰崇拜,在中国沿海各地,从南到北,十分普遍,龙王庙,龙王庙中的香火,在沿海和岛屿地区的村村镇镇,或大或小,或新或旧,随处可见。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流传广泛。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在过去的史书中均有不同的记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四游记》,其书凡四种,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
“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则分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板,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泽’,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侯,自此始矣。”
又据《东游记传》,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谓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物而过。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韩湘子以花篮投水中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拍板投水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各以纸驴、玉板、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终俱八仙过海雕像得渡海,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民间流传的八仙过海传说的南北版本基本上是统一的。这和它的故事性强和很接近人类活动有关。
人们创造了八仙过海的故事,实际上是人们征服海洋愿望的理想化身,是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
海神娘娘——妈祖妈祖是源于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海神。
妈祖即天妃,又称“天后”、“天母”、“天上圣母”,福建和台湾称“妈祖”或“妈祖婆”,广东俗称“婆祖”。此外,还有“碧霞元君”、“水仙圣母”、“林夫人”等称呼。
在我国的沿海各省(市、区)
以及东南亚各国,凡有航海和漕运的地方,莫不有天妃庙。甚至于远在太平洋中心的檀香山也有天妃庙。
其中台湾一地即有天妃庙500余座。
天妃是我国与海洋打交道的人们心中的“女海神”。她犹如西方的圣母玛丽亚,又犹如东方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海神娘娘,相传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3月23日,福建莆田湄州林家生一女。因她“生至弥月,不闻啼声”,父母乃命名为“默”。林默自细好学,聪颖过人,8岁从师读经,经目成诵,闻一知十。
她的水性极好,熟悉海上气象,风浪天独驾小舟为渔家排难,救死扶伤。17岁时,见一商船遇险,即投草化木,落水者得木还生。因此,被誉为神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林默在湄洲岛猝然“升天”。
人们怀念敬仰她,在其“升天”之地立庙祭祀。从此,民间流传着林默生前拯溺救难和“升天”后显灵护国庇民的许多神话故事。
据山东长岛《林夫人庙志》载:
“兴化军境内各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着。凡贾客入海,必然祷祠下,求杯王交,祈阴护,乃敢行……”
海神娘娘——妈祖雕像随着我国航海业的发展,妈祖信仰得以广泛传播。
妈祖被加封了多少次天妃在宋代就不断地加封,其中136年间共计加封13次。
明代永乐年间又加封为“普济天妃”,清代康熙时再加封为天后。
自宋、元、明、清以来航海家、渔家及沿海地带的各族人民一直把她当做自己心目中的保护神,他们走到哪里,海神娘娘的神话就传到哪里,天妃宫就修到哪里。
目前,全世界妈祖庙约1500座,妈祖的信徒达1.3亿人。在我国沿海地带到处可见到天妃宫,连西沙、南沙群岛上,也发现有渔民建造的天妃庙,在台湾就有妈祖庙510多座,岛上有2/3的人信仰妈祖。“妈祖现象”作为一种海洋文化现象,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海洋众神灵信仰在中国的海洋民俗信仰中,除了四海海神、龙王、妈祖之外,还有一些与海洋现象和海洋生活、环境条件相关的神灵信仰,如潮神、船神、网神、礁神、鱼神、盐神、岛神等,更是五花八门,民间淫祀极多,极为普遍,几乎渔村、码头、船上、海岸、山头、家中、寺庙,处处都有各门各类海洋神灵被塑像立牌、建寺立庙,人头攒动,香火缭绕。
1.鱼神
鱼神是渔民信奉的神灵。渔民以打渔为业,打的鱼多,渔获量大,即是丰收,即是“发财”,他们相信,海中大鱼即是鱼神。敬了鱼神,打渔就会逢上鱼汛,就会赶上鱼群,就会丰收发财。山东沿海所信奉的海神,俗称“老人家”、“老赵”、“赶鱼郎”等,其实是位鱼神,即鲸鱼。鲸鱼能逐鱼入网,故称“赶鱼郎”。鱼丰即发财,称之为“老赵”,意谓财神赵公元帅。“老人家”又是对“老赵”的敬称。渔民们对“老赵”的信仰形式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渔民在岸上见鲸鱼游行海中,称之为“过龙兵”,视为吉兆,要烧香焚纸遥望祭拜;如在海中遇鲸鱼,要先往水中撒米,再由船老大率全体船员烧香焚纸,口称“老人家”,并向之跪拜祷祝。舟山渔民将鲸鱼称为“乌耕将军”,看到“乌耕”露面,就意味着鱼群将至。浙南玉环、洞头一带渔民,将每年2月初春时看见的第一条浮出海面的大鱼奉为海神,对之举行祭祀。
2.潮神
潮神是区域性很强的一位神灵,主要由吴越文化区的江浙一带沿海民间所信奉,后又逐渐传播到福建沿海民间。潮神神主为伍子胥。伍子胥原是吴王夫差的大臣,死后被奉祀为潮神。最初的祭祀地点在会稽,自唐以降,杭州湾祭祀潮神的中心区域,由浙东会稽转移至杭州,对杭州城南吴山的伍公庙重视有加。
唐宋之后,伍子胥庙遍布江浙一带沿江沿海。在广东潮汕地区,潮神是俗称水父、水母的神灵。
3.港神
港神即海港之神,专司港口航道安全。唐代,福建“甘棠港”的港神,据传很灵验,曾经被皇帝敕封为“显应侯”。山东荣成上庄镇沿海有千步港,近港有黄华山,上有黄华庙,庙内所祀奉的黄华大王,就是护佑千步港的海神。元代千八港黄华庙石碑今已发现。众多的港口神,实际上也是一些地方性海域的保护神。
4.船神
船神,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俗称“船老爷”、“船菩萨”。在嵊泗列岛俗称“船关老爷”。船神有男性,如鲁班,因他是造船的祖师爷;有关羽,因他刚毅勇猛,受到渔夫尊敬;也有杨甫,是个捕鱼能手。有女性,如妈祖、观音等。船上有“圣堂”舱,专供船神。
5.礁神
东南沿海,尤其是舟山群岛海域中有许多礁群,礁石或林立于海面,或潜伏于水下,过往船只稍有不慎,便有触礁危险,民间遂生礁神崇拜。舟山嵊泗大洋岛有圣姑礁,礁上有庙,供祀“圣姑娘娘”。圣姑娘娘即是一位礁神。渔船来往过礁,必登礁祭祀,以免在附近海域有触礁、破网等事故发生。民间相传,圣姑娘娘是位海上巡行娘娘,每逢大雾天和风暴天,娘娘会在诸鲸鱼礁之间提灯巡行,如同现在的灯塔,为海上航行的船员和渔民指明方位和航向,转危为安,化凶呈祥。
6.狐仙
狐仙之类,平日在人们眼中似乎与海事无缘,但在沿海不少渔村也被奉为海神。如山东龙口屺姆岛村,渔民普遍信狐仙太爷,视狐仙太爷为海上保护神。海上遇风浪,向狐仙太爷祈祷许愿,祈蒙保佑,安全回航后要到庙里还愿,放鞭炮。
庙中狐仙太爷塑像为一白胡子老者,红光满面。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九尾狐是治水大禹(也被信仰为海神之一)的妻子,后世被神化,成为沿海和内地民间广泛的崇拜神灵。
7.神
盐作为人体必需的物质,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人们在认识海盐、开发海盐的历程中,那些与海盐的生产管理有关的重要人物,往往被赋予神话的色彩。先秦时期的宿沙氏和管仲,便是其中被神化为“盐神”的人物。龙王也是沿海盐场民间社会群信仰的重要神灵之一。
8.海中灵怪
在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中,各地都有一些关于海体海水的信仰,关于海岛岩礁由来的信仰,关于渔船渔具的信仰,关于海洋水族动物的信仰,关于海中精灵的信仰,关于著名涉海人物的信仰,以及关于海上仙山灵物的信仰等,在沿海尤其是岛屿地区民间社会广泛传承。传承的方式,主要是故事传说,大多充满神圣感、神秘感,不少也有恐怖感和敬畏感,旧时沿海、海岛渔村多有小庙祭祀之。
南海传说
我们读到过许多关于南海的民间海洋故事下面简单介绍几个。
1.黄贵与《张海图》
传说在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水师总兵的儿子黄贵画了一幅很有名的探明南海海岸的礁石诸岛的地图叫《涨海图》。当时,汉武帝刘彻派黄贵前去探查中国四海疆界。黄贵等人驾着一艘双层舱楼的大船扬帆南行,他们先探查并绘好了西沙群岛位置,再继续向南航行了1个月,驶近了南沙的南威岛,正在寻找别的岛屿时,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洪涛接天,巨浪如山,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大帆船就像鸡蛋壳一样在怒涛中上下颠簸着,“轰”地一声,船撞到了一块大礁石上,沉没了。黄贵紧紧抱着装着《涨海图》的大竹筒,被抛入大海中,凭着密封的大竹筒的浮力,在浪涛中挣扎。最后,终于支持不住,昏了过去。当黄贵醒来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间布置得金碧辉煌的房间里,躺在一张软绵绵的大床上,床前站着的不是多少天来患难与共的探海伙伴,而是一位仪态万方面带微笑的少女。原来他是被南海龙王的三女儿救了。龙女用“照海宝镜”帮他们找回了被冲走的《涨海图》,又陪着一起继续把南沙群岛的位置准确地画在图上,天长日久,两人情怀日增。龙王见状,有意将龙女许配给他为妻,把他招为附马,留在龙宫。可是,黄贵想到自己有王命在身,《涨海图》还未送到皇帝手中,谢绝了龙王这番好意。龙女见其忠心可嘉,去意已坚,也不强留,赠其一双“避水靴”,并亲自将黄贵送到海南三亚。黄贵终于不负所任,把《涨海图》交给了汉武帝。从此,这里便被称为“涨海”。
2.感人肺腑的比心礁故事南海渔民们向我们叙说南沙群岛比心礁的故事,更是古老而迷人。
早先,在南沙群岛的北岛上,住着一户渔民,叫翁大伯。翁大伯有7个儿子,一个个乌黑结实,活像7座铁罗汉。他们和其他渔民一样,平日在南沙海面上打渔,等到海龟、海参、咸鱼等海货装满了船舱,就运到祖国大陆的城镇去卖,换回些柴米油盐。年复一年,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安定。
南海的海面上,飘游着一个鬼怪,叫三角魔鬼。三角魔鬼住在海底的一座宫殿里,它的心是冷酷的。
渔民们安居乐业,三角魔鬼便施展魔法,从三角形的嘴里喷出一团团浓雾。霎时间,浓雾笼罩了南沙、西沙群岛,遮天蔽日,昼夜不散,渔民们无法出海打渔,只好在海边的礁石丛里捉些小鱼、小虾、螺蛳、蚝蛎回来充饥。日子久了,渔民们饿得面黄肌瘦。加上长期见不到阳光,瘟疫流行起来,渔民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渔民们急得团团转,只好去乞求神灵保佑。最着急的要数翁大伯了,他备齐了香烛,虔诚地来到珊瑚庙里,向南海老人的神灵祈求。当天夜里,翁大伯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南海观音。南海观音告诉他:害人的浓雾是三角魔鬼作怪,战胜三角魔鬼,要有7个不怕死的英雄。翁大伯醒来以后,便把7个儿子叫到跟前,把梦境讲给他们听,说道:“你们看,谁能战胜三角魔鬼,拯救岛上的乡亲们呢?”7个儿子异口同声地说:“我能!”
翁大伯又问:“谁能不怕死呢?”7个儿子说:“只要战胜三角魔鬼,粉身碎骨也不怕!”翁大伯的声音沙哑了,他含着热泪,对孩子们说:
“去吧,孩子们。你们兄弟7个一起去,按南海观音的话,一直朝北走,不要怕险阻,去打败恶毒的三角魔鬼吧!”翁大伯交给每个儿子一把鱼刀。家里还留着一把,插在刀鞘里。送别的时候,翁大伯心如刀绞,可是他强把泪水咽在肚里,不让儿子们看见。
7个儿子背插鱼刀,脚穿草鞋,像7条蛟龙,一直朝北方走去。等到天黑的时候,7个兄弟来到了海边。海边一座白珊瑚砌成的小房子里面坐着一位白发银须、脸带笑容的老人,他就是南海老人。南海老人对7个兄弟说:“你们往哪儿去呀?”“我们要往北去,去打败三角魔鬼!”“这条路难走得很呀,你们还是回去吧。”“不,我们不怕,再难也要走!”7个兄弟斩钉截铁地说。南海老人点点头,送给他们每人一双“避水鞋”,还把战胜三角魔鬼的办法交代了一遍。7个兄弟换了避水鞋,在海底行走如同平地。
他们继续走了一天,又饥又渴,这时候,前边出现一座小屋子,屋子里坐着一个老奶奶。老奶奶看见7个兄弟过来,端出了7碗香喷喷的白饭,还有7碗热腾腾的汤。老奶奶说,她是个开店的,请赶路的客人尝尝她的手艺。7个兄弟没有理她,因为父亲和南海老人都告诉过他们:这个老奶奶是三角魔鬼的化身,那些饭是毒饵,那些汤是迷魂汤。7个兄弟在海底又走了一天,来到一个关口,关上的城门上写着五个大字:“南海第一关。”7个兄弟明白,一场搏斗就要开始了,他们一齐抽出背上的鱼刀。突然,关里冲出7个怪物,这7个怪物全都骑着海龟。它们的头奇形怪状,有的像海参,有的像海马,有的像螺蛳,有的像蚝蛎,有的像多角珊瑚,有的像海星,有的像海贝。这群怪物厉声喝道:“何方人氏,竟敢来海底捣乱?且吃一刀!”说着,纷纷挥刀砍向7个兄弟。7个兄弟身子一闪,怪物们扑了空。没等它们回身,7个兄弟一齐举起鱼刀,砍断了海龟们的脚。7个怪物骑在海龟背上的时候力气特别大,一倒下来,就浑身无力。7个兄弟很容易就把它们砍死了。
天涯海角在哪里在我国的海南省三亚市附近的海滩上,有一块巨大的立石,上面镌刻着“天涯”二字。清代《崖州志》曾这样记载:麓有飞石,雍正年间知州程哲刻二字于其上,今通名地为“天涯”。在立石的右侧,又有一块卧石,上面刻有这条断续范围线。
兄弟们沿着海底大道进了关。
一直往前走,不久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前。宫殿上写着“比心宫”三个大字。父亲和南海老人曾经告诉他们:三角魔鬼的灵魂是飘浮在南海海面上的浓雾,它的脸是三角的,嘴、眼、鼻也是三角的,但是南海观音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它的踪影。只有它那颗冷酷的心藏在比心宫里一个圆形的毒水池底。7个兄弟走进比心宫,找到毒水池。水池不太深,但是戽不干,而且,只要人的身体接触毒水,就会化作石头。怎么办呢?7个兄弟想到了西沙、南沙群岛的渔民乡亲,想起了父亲的嘱咐,想起了自己的誓言,他们毫不犹豫,手挽着手,一齐跳进了毒水池。霎那时,7个兄弟化成了金光闪烁的珊瑚礁。7块礁石贴得紧紧的,占满了整个毒水池,毒******了,那颗冷酷的心也干瘪了,三角魔鬼死了。南海的浓雾消散了,红艳艳的太阳冉冉升起,照得海面上金光灿烂。西沙、南沙群岛在阳光下闪耀着明珠般的光芒。渔民们欢呼雀跃,纷纷来到了翁大伯家,感谢7个兄弟的除魔功绩。翁大伯热泪盈眶地从刀鞘里拔出了那把留存的鱼刀,鱼刀上沾满了鲜血,那是7个兄弟的鲜血。大家明白了:7个兄弟虽然战胜了三角魔鬼,但是他们已经和三角魔鬼同归于尽。渔民们默默地流泪,翁大伯泣不成声。南海上突然刮起了阵阵海风,掀起了层层波涛,7块紧挨在一起的珊瑚礁露出海面,渐渐扩展开来,它们矗立在南海之中,风吹不动,浪打不摇。
它,就是现在西沙群岛的“比心礁”。
在南沙群岛上,有一个“草鞋滩”,据说,那就是7个兄弟脱下草鞋的地方。
怪书《山海经》——
海洋文化的始祖《山海经》,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也无定论。有人认为18篇文草非出于一人之手。其中包括山川、道路、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内容,对古代历史、文化、民俗、神话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对矿物的记载为世界上最早的专门文献。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18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5篇;《海经》包括《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和1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想象力极其丰富,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尽管如此,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山海经》仍以“怪”出名。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司马迁认为荒诞不经、不登大雅之堂,“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因此对它没有进行详细说明。
目前,学术界对《山海经》性质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它是一部巫觋、方士之书,是古人行施巫术的参考书。持这一见解的人认为,虽然它记述了山川、异域,但多系传闻之辞,很难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