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与细菌的战斗
23942000000009

第9章 神秘的南极病毒

曾经一部好莱坞科幻电影《南极怪物》曾风行欧美,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南极科学基地里,科学家在对一颗陨石带来神秘的外星病毒研究时,意外的事件发生了,密封在试管内的神秘病毒魔鬼般地逸出,感染了这种病毒的人变异成外星生物并向人类发动攻击……

让山姆教授意想不到的是,科幻电影所描述的悲剧似乎正悄悄地降临在人类头上。

1999年,一支俄罗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大陆永久冻土带下,发现了一种闻所未闻的神秘病毒,迄今地球上没有任何人群及动物对这种病毒具有免疫力。

神秘病毒源自何方?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南极冰川逐渐融化,这种未知病毒会立刻复苏并四处传播?未知病毒是否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为此,科学家对南极发现的神秘病毒相当重视,一支由美国病毒专家组成的特别科考队前往南极,专门对这种病毒进行研究,以图能尽快研究出抵抗这种神秘病毒的疫苗。

人们不禁要问,在只有企鹅才能生存的南极洲上,这种奇怪病毒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有科学家怀疑,南极病毒与《南极怪物》电影所述一样,很可能来自一些太空陨星或小行星。1997年,伽利略号太空探测器从太空向地面发回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上存在着一个类似于南极永久冻土带地下4千米外的地下河。俄罗斯科学委员会、南极洲国际研究委员会成员祖蒂科夫也认为“在欧罗巴的冰层底下,应该有许多地下湖。欧罗巴地下湖泊与南极地下湖的状况非常类似,欧罗巴上应该存在着一些未知的细菌生命。”他们认为,南极洲神秘病毒很可能就是来自太空,尤其可能来自欧罗巴。

也有科学家怀疑,这种病毒可能是一种史前生物,它曾经肆虐于地球。若干万年以前,地球上温暖的季风将热带和温带海水送往南极冰带,无数矿物质、浮游生物及各种动物尸体随海水来到了南极,并被深深冻结在南极渺无边际的冰川里。与此同时,依附于这些动物尸体上的一些致命病毒也同样被冻结在南极冰层中,由于气温极低,它们已处于休眠状态。尽管这些病毒已历经数十万或几十万年之久,却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近几年,俄罗斯科学家一直对南极大陆北部一个厚4200米的古老冰川进行钻探,因为冰川下面存在着一个神秘的湖泊。当钻头钻到距冰下湖泊大约还有130米的时候,科学家停止了钻探。他们担心在钻探过程中,会使现代微生物污染这个已封存数个世纪的湖泊,破坏以后的科学研究和生命探索工作;更重要的是担心藏在湖中的古老病毒或细菌“窜”上地面,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导致新的传染病流行。后来,俄罗斯、法国和比利时三国成立了一个国际科学考察组,继续进行古老冰川的探秘工作,最终取得了超深度冰层的样品。在严格无菌条件下,科学家将冰层样品融化,发现融化的冰水含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史前微生物。不久前,在格陵兰岛上,科学家也在从冰川深处取出的大约13000年前的冰层样品中发现了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病毒。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这种病毒来自纳粹德国运往南极基地的生化武器。事实上这种说法也并非捕风捉影,在1938年以后,纳粹德国突然对南极洲大感兴趣,先后组织两支科考队飞往南极,拍摄了大量南极冰带的照片,并将数千枚印有纳粹标记的金属旗帜分散投掷在南极大陆上。

看来,科学家还很难对南极病毒的来源做出判断。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让“魔鬼”出来,值得庆幸的是,南极病毒目前仍像一个魔鬼被锁在南极冻土这个“魔瓶”里,暂时不会对人类形成威胁。

但有人认为,这个“魔瓶”终究会被打开,而打开它的是人类自己,这不是危言耸听。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造成全球气候的变暖而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结果会导致南极冰川融化。

如果真是这样,人类又该怎么办?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一“魔鬼”?

山姆教授真的希望科学技术能够发展的快一点,当这些病毒出现的时候,我们早已经掌握了对付它们的武器。

细菌吃什么

在庞大的生物界里,要数微生物的个体最小,测量它们,必须用测微尺,以微米或纳米作单位。就细菌来说,细菌中最普遍的是杆菌,它们的平均长度为2微米,宽度只有0.5微米,所以有人推算1500个杆菌头尾衔接起来,仅有一粒芝麻长;60~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横队,只相当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山姆教授要说的是,细菌不仅仅个子小,而且没有嘴巴,也不具备任何消化食物的器官,但它却具有生物体都有的新陈代谢作用。它和其他生物一样,不停地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己的身体,同时,将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并将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

别看微生物形体微不足道,但它们吃的东西却千差万别,有的微生物依赖于植物,先把各种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碳源之后才吸收利用,它们当中口味各异,例如放线菌对淀粉、纤维素、麦芽糖、葡萄糖、有机酸以及蛋白质“感兴趣”。

酵母菌最喜欢吃的则是葡萄糖和麦芽糖,而对淀粉从来就不屑一顾,也有一些酵母菌对石油吃的津津有味。

很多微生物从来不吃现成的有机物,而是靠吃些二氧化碳气体,再经过一番自食其力的劳动、加工,变成它们的可口食物。这一切都说明微生物有着千差万别的习性。

细菌夺取食物的策略就是优先控制关键的营养物质,这颇有点像“擒贼先擒王”,控制了那些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即使其它营养物质堆积如山,它们的对手也无福消受了。

铁是细菌的一种重要营养元素,它对于保持细胞内许多酶的活性必不可少,若吃不到铁许多细菌都会萎靡不振,铁在自然界中其实并不稀缺,但绝大部分铁要么是以细菌不能食用的化学形态存在,要么是深埋在矿物颗粒中,而自然界中细菌能够食用的所谓生物有效铁少之又少,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细菌进化出了获取铁的独特能力,许多细菌都能分泌一种叫铁载体的化合物,它能够将铁离子紧紧束缚住,这样其它细菌就休想再将这些铁据为己有了。

此外,铁载体还可以帮助细菌将一些深埋于矿物或其它化合物中的铁离子拽出来,正因铁载体有如此妙用,细菌才会遍布土壤、海洋这些“有效铁”资源匮乏的广大地区,也使某些病原细菌敢于侵袭人体细胞,人体细胞中的铁离子是与血红蛋白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病原菌使用铁载体夺取这些铁离子却犹如探囊取物,铁载体堪称这些病菌侵犯人体的一把杀手锏。

细菌的食性非常繁杂,它们有的吃动植物的尸体,有的吃人类的残渣剩饭,有的吃纸,有的吃塑料,甚至有些细菌只吃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够了。这样广泛的食谱,在自然界实属罕见。细菌寻找食物可谓易如反掌,难怪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

细菌不仅口味各异,食谱广泛,而且“胃口”也最大。生物界里有个普遍的规律,即某一生物的个体越小,其单位体重所消耗的食物越多。这在恒温动物中表现最为突出,例如,有一种体重仅3克的地鼠,每天要吃掉与其体重相等重量的粮食;一种体重还不满1克的蜂鸟,每天要消耗比其体重大两倍的食物。一个微生物细胞,比起地鼠和蜂鸟来,不知要小多少。

你可不要小看这些形体很小的“小个子”,我们知道,任何物体当它被分割得越小,其单位体积所占的表面积就越大。微生物就具有小体积大面积的特点,整个体表都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因而它们的“胃口”变得分外庞大。

有人计算,在合适的环境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消耗相当其自身重量2000倍的糖。如果换算成人,以每年平均消耗相当于200千克糖的粮食计,则一个细菌在1小时内消耗的糖约相当于一个人在500年时间内所消耗的粮食。

微生物这么大的“胃口”!真可谓生物界之最。

如果细菌竭尽所能也不能保证食物的充足供给,只有使用最后一招——通过休眠度过危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芽孢细菌。这类细菌在遭遇天灾或食物匮乏时,体内都能产生一个芽孢,芽孢的耐干燥、耐热、耐辐射的能力特别强,当环境重新变得适宜细菌生活时,芽孢又萌发为菌体。芽孢的休眠能力相当惊人,长眠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芽孢重新萌发的例子并不鲜见。

说细菌是地球的统治者,好多人觉得不服气,没办法,不服也得服,这是事实。地球上无处不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最终都是它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