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臣:鲁肃鲁肃(公元171年~217年),字子敬,东汉临淮东城(安徽定远东南)人。鲁肃生长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他虽然家富于财,却不理家事,而时常招聚少年,讲武习兵;又慷慨任侠,赈贫结士。一次周瑜率兵经过,求给军粮,鲁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即送一囤给周瑜,周瑜遂与鲁肃定交。后周瑜劝鲁肃辅佐孙权,并为鲁肃做了引荐。
1.江东献策,纵论天下
孙权初见鲁肃,交谈甚欢,众宾客退出时,孙权留下鲁肃合榻对饮。孙权问:当今汉室颓危,四方群雄并起,我承父兄余业,欲建桓文(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之功,君既来此,如何助我?鲁肃先借用刘邦、项羽的事例说明如今已不是桓文尊王攘夷的时代,而后说:“据我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即刘邦)之业也‘”。
鲁肃视见孙权的这番宏论剖析之深刻,论断之精辟,规划之远大都接近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而时间还要早五、六年。首先,他看出了时代的变迁,认为危倾将倒的汉室已不可复兴,占有中原的曹操也不易除掉,天下分裂之势已成,这是对整个战略环境的判定。其次,他估价了孙权的地位,指出“鼎足江东”,割据称雄,观察形势的变化,寻求有利的时机,不必自嫌规模不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是对本身战略位置的评估。最后,他提出了行动的方案:利用曹操忙于平定北方的“多务”之机,进占荆州,控制长江,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是对今后战略发展的规划。
鲁肃“鼎足江东,以图天下”的建议,孙权表面上虽未接受,但实际上已将它定为东吴发展的指导方针,直到近三十年后孙权称帝登坛之前,还对群臣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可见孙权始终未忘鲁肃“鼎足江东,以图天下”之策。
2.倡议联刘,力主拒曹
公元208年,荆州刘表病死。鲁肃对孙权说:荆州为相邻之地,形势险要,土地肥沃。如今刘表新死,内部不和,而寄寓荆州的刘备是天下枭雄。我请求奉命吊丧,劝说刘备安抚刘表部下,与江东结盟修好,共抗曹操。刘备必喜而从命,如此则天下可定,今不速往,恐怕曹操会抢在前面。孙权听后即命鲁肃前往。鲁肃尚在途中,曹操大军已进占荆州,刘备败退到当阳。鲁肃见到刘备后,劝说他与孙权结好,合力抗曹。刘备甚喜,派遣诸葛亮随同鲁肃出使东吴。
曹操占领荆州后,兵临长江,致书孙权,称:荆州刘琮已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乘胜东下入吴。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大家全都认为曹操攻占荆州,得其水军,长江天险已与江东共有,而兵力众寡相差悬殊,难以对敌,不如归顺相迎。惟独鲁肃不言,当孙权起而更衣时,鲁肃追随至后,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还从孙权个人的角度分析了降曹的结果,劝他早定大计,联刘拒曹。鲁肃又将代表刘备出使江东的诸葛亮引见给孙权,并劝孙权召回在外的周瑜。诸葛亮、周瑜为孙权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对比,指出曹军长途远涉,正是强弩之末,况且北兵不习水战,不服水土,而荆州之众尚未心服,马超、韩遂还在关西,如孙刘联兵,定可破曹。孙权由此定下联刘拒曹的决心,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慰“助画方略”,率军三万与刘备合兵,共拒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火烧敌船,大败曹军,攻占荆州,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转折点,转折的实现首先是孙权、刘备两方的联合。孙权集团固然是作战的主要力量,但刘备集团也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力量。一则,刘备虽为曹军所败,但尚有水陆兵马两万余人。二则,刘备占据夏口,为曹军东进入吴的必经之路。三则,刘备声望甚高,在心理上对曹军有一定的压力。因此,联合刘备是东吴抗拒曹操的基本条件之一。鲁肃谋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联刘拒曹的战略方针,并亲自前往荆州,会见刘备,定交结好,又携同诸葛亮回访孙权。孙、刘联合,诸葛亮虽在《隆中对》中就已提出,但首先倡议实施的却是鲁肃。鲁肃之举正和诸葛亮之意,从而确定了孙、刘联合的格局,可以说鲁肃是首倡者。
实现转折的第二步是促使孙权决心抗曹。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最高首领,战还是降取决于孙权的最后决策。孙权虽不甘心拱手降曹而倾向于战,但又恐怕战而不胜,不如不战,东吴诸臣大都主降,更使孙权难以定下决心。在这决定东吴命运的重大关头,正是鲁肃“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的主战结论帮助孙权定下了抗曹的初步决心。孙权为此叹道:“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接着鲁肃又引见诸葛亮,劝召周瑜,终于促使孙权定下了联刘抗曹的最后决策。诸葛亮、周瑜在分析战降利弊,劝说孙权抗曹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鲁肃却是这一协助决策活动的实际组织者。
实现转折的第三步是孙刘联军在周瑜、鲁肃和刘备、诸葛亮的指挥下,合力作战,火烧赤壁,最终击败了曹军,攻占了荆州,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鲁肃又是这次联合作战的参与指挥者。
在整个赤壁之战的过程中,鲁肃虽然不是最高决策者和主要指挥者,但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当鲁肃战后回见孙权时,孙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可见孙权也将鲁肃视为赤壁之战的首要功臣。
3.劝借荆州,督军陆口
赤壁战后,刘备至吴见孙权,求借荆州为屯兵之地。周瑜上书孙权,主张将刘备留在东吴,以便挟持,而又不可借与荆州,”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吕范等众臣也赞同留下刘备。独有鲁肃对孙权说:”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恰,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孙权权衡了利弊关系,听从了鲁肃的主张,将荆州南郡借与刘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重,临终前荐举鲁肃”智略足重,乞以代瑜“。孙权即拜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鲁肃接替周瑜为吴军统帅后,移师驻屯陆口,督练兵马水军,加强防务设施”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加拜汉昌太守、偏将军。鲁肃将陆口建成东吴的重要军事基地。后来吕蒙、陆逊领兵都屯驻此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鲁肃随孙权攻占皖城,转封横江将军。
鲁肃屯兵陆口与蜀荆州守将关羽驻地相邻。关羽骄横,双方交界处常有纠纷。鲁肃总以宽厚的态度好言相抚,妥善处理。在孙权派吕蒙攻取荆州三郡后,鲁肃到益阳与前来争夺三郡的关羽相拒。鲁肃仍邀请关羽相会,以求协商解决争端,避免吴蜀联盟破裂。后来双方达成了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的盟约。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病逝,终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