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器科技解密
23943200000082

第82章 太空侦察

侦察卫星

假定我们能展开翅膀,飞到地球表面上空120公里以上,看看太空中有些什么?我们准能看到:

每天不知有多少颗人造的星星匆匆地过来,又匆匆地过去。你要是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一个说:侦察!再一个,还是说:侦察!原来,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些军用的侦察卫星。许多是美国的,有一些是俄罗斯的,其他国家的很少很少。它们侦察、拍照,在做着特务、间谍的事情,我们常称它们间谍卫星。

不要小看了侦察卫星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1973年10月的阿以战争,也叫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方面不能打败以色列,其中的原因就同侦察卫星有关。

在这以前中东已经打过3次仗。第3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去了好些阿拉伯土地,包括西奈半岛、加沙地区、戈兰高地和约旦河以西共有6.8万多平方公里。埃及和叙利亚当然想收复失地。他们整整准备了6年的时间。

到1973年,埃、叙两国军队共有47万多人,坦克3300多辆,飞机880架。以色列共有军队11.5万人,坦克1700辆,飞机360架。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在以色列赎罪日——10月6日,叙利亚和埃及从两个方向,突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开始两天比较顺利。叙利亚军队前进了10~15公里。埃及军队越过苏伊士运河的有两个集团军,9日这天,还歼灭了以色列军队的第190旅,俘获了这个旅的旅长。

但是情况很快朝有利于以色列的方面变去。

先是叙利亚方向,以色列军队转入反攻,8日晚逼使叙军退到开始进攻的地方,10日晚切断了约旦首都安曼通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交通,向大马士革方向推进了10~12公里。

在埃及方向,以色列反攻得晚。15日以后,才选择了埃及第2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中间的薄弱部分,渡过大苦湖,进到苏伊上运河一线。18日渡过运河进入埃军背后。到21日太阳落山前,以色列军队已经占有宽约30公里、纵深20公里的地方,有3个装甲旅和两个机械化旅站稳脚跟,向前进攻。23日下午,以军逼近埃及城市苏伊士。25日,正面扩大到宽100公里、纵深30公里。埃及军队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困难,不得不提出停火。10月24日和25日,叙以和埃以间都停止了战斗。5年以后,1979年3月26日,埃及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两国之间宣告战争状态结束。

1973年10月阿以间的这场战争,许多国家的军方领导人、政治家、学者对它都有许多评论,但是有一点他们都忽略了,那就是以色列怎么那么准确地知道埃及军队的薄弱部分,一举突破,使得战局急转直下?

当然,这不是被忽略,而是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直到许多年以后,这个秘密才被透露出来。原来美国通过卫星侦察,发现埃及两个集团军之间有薄弱部,把这个情报提供给了以色列。以色列军队化装偷渡,切断埃及军队联络,造成埃军被动。

从7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大的武装冲突,不管同美国和苏联有关无关,它们都发射卫星侦察、监视。当时已有卫星在太空的,就调整卫星轨道姿态,下降或上升到适当高度侦察。战争就像一部机器,军用卫星已经成了战争机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现在,太空中不但有卫星,还有载人飞船、空间站、宇宙探测器。卫星不仅可以用火箭发射,还可以用航天飞机带到空间释放。发射的卫星有绕地球转的,以研究探测地球上的事情为主;还有越出地球范围走向火星、木星,专门研究探测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形的。卫星会不会有朝一日飞向太阳系之外甚至银河系之外呢?这个可能不是没有的。

军用航天器

人造卫星有民用和军用的分别。90年代初的统计,全世界30多年里,已经发射成功的航天器有3824个,其中美苏的军用卫星有2566个。当然卫星都有寿命,最长的几年,最短的只存在几天。所以同时在天空中的卫星不会有几百个几千个。许多民用卫星和科学卫星,也为一定的军事目的服务。

比如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民用和军用是很难划分清楚的。因为研究气候、沟通民间联络用得到它,军事上也一样用得着它。和平利用宇宙空间同利用宇宙空间为打仗之用,其间不像白和黑的区别那样一清二楚。所以如果把这类卫星加上,世界发射的航天器中,大约3/4是用于军事目的。

各卫星的结构、控制温度、姿态、程序、天线和发射手段大致一样,不同的是卫星的专用系统。卫星的任务不同,设计和装备也就不同。

军事卫星有许多种,包括:

军事通信卫星,能为陆上基地、海上军舰和空中飞机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保障指挥顺畅;军事导航卫星,能给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导航,还能为高速飞行的飞机、导弹以及地面部队提供精确的定位数据;军事测地卫星,能够精确地测出各种需要打击的目标的地理位置,提高导弹等武器的命中率;军事气象卫星,提供比较准确的气象数据以提高全球或局部地区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依据,等等。

军用卫星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各种军事侦察卫星。

中国古代兵法中有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熟悉自己和熟悉敌方的一切,那么打仗就百战百胜。所以,依靠侦察获取情报,是战争准备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得到敌方的一切情报,古今中外军事首脑及其参谋部门真是绞尽了脑汁,使尽了各种手段。常用的就是派遣和网罗特务、间谍,盗窃、偷听各种军事机密,用人、信鸽、无线电报等密报回来。

但是,靠这样的侦察手段是很不够的。

你知道敌方导弹的发射井都设在哪里吗?你知道敌方部队在何时何地集结吗?你知道敌方的飞机、坦克都藏在什么地方又已经运到哪里去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去人,也没有那么多特务间谍可派。中国通俗的有点儿荒诞的小说《封神榜》中写了一个“千里眼”,观看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如在眼前一般。还写了一个“土行孙”,可以从这里钻进土里,又从那里钻出土来。如果有这么一双千里眼和钻地的本事,要看哪里就看哪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该有多好啊!

当代的军事侦察卫星,可以称得上是一双真正的千里眼。

①它速度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是近地轨道上的侦察卫星,每秒钟大约飞七八公里,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这种侦察卫星速度比火车、汽车快几百倍,比起超音速飞机也得快十几倍或二十几倍。打个比方。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只要半分钟,到上海三分钟,到拉萨五分钟也就够了。不但侦察及时,而且保证有连续性。一般长寿的侦察卫星,在空中可以停留两年以上,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侦察到目标连续不断的变化情况。

②范围广阔。飞机和卫星作比较,同样都是20°的视角,从3000米高度的飞机上能看到地面1平方公里的范围,从300公里高空的卫星上看地面,就可以看到1万平方公里,看到的范围相差万倍以上。有人作过计算,说在高空飞机上把我国拍摄一遍,需要拍100万张照片,用10年的时间;如果用卫星拍摄,只需拍800多张照片,花不了几天的时间。

③受限制少。要是在对方地面上拍军事目标的照片,对方一定会把你抓起来问罪。你到我空中来照相也不行,侵犯领空主权,飞机也会被打掉。天上卫星谁能管得着它呢?它有超越国境的自由,而无侵犯领空的麻烦。高山、大海、荒漠戈壁、茂密森林,人无法到达的地方,都阻挡不了卫星去侦察。

照这样说,军用侦察卫星就没有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了吗?当然不是。世上没有哪一样事物会是十全十美的,卫星也一样。

“太空千里眼”

军用侦察卫星因为高度不同,运行轨道不同,从地球上看去,就好像有动的和不动的两种状态。大多数侦察卫星,是处在120~200公里高空的低轨道和350~1500公里高空的中轨道上,它们绕地球运行的同时,地球自己也在不停地自转,所以不会老停留在一个点上。这些卫星绕地球一圈,就像用一道宽带子把地球绑了一道,但是下一圈不在同一个地球纬度上,两圈之间就会留下一个没有观察过的空白地带,人称之为“盲区”。

弥补的办法是有的。一个是在设计卫星轨道时,有意让卫星绕行周期同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不等,或者稍多一点,或者稍少一点。错开的结果就可以把要侦察的地方全部不漏地侦察到。另一个办法是在同一个轨道内多放几颗卫星,并网,联网。就像电视转播用的差转台一样,隔一定距离就设一个,这样就不怕有遗漏的地方了。

如果把侦察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表面35800公里的高空,这时候,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恰好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从地面上看去,就好像是静止不动的了。这种卫星叫做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叫做静止卫星。它站得高,看得广,停留的时间长,能24小时连续工作。有3颗这样的卫星,整个地球就全都在它的监视之下。

军用侦察卫星从性能上分有四种。

①照相侦察卫星。它的设备主要是可见光照相机,其中有用来作普查的全景扫描相机和用来作详查的画幅式相机。卫星拍摄的照片有的密封装人回收舱,直接送回地面冲洗判读,世界上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只有3个。为了防止回收舱落到别人手里,上面会装上自爆装置,规定时间一过就自行炸毁。另外的一个办法是无线电传输,就是先在卫星上把拍摄的照片自动冲洗出来,然后把目标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用无线电波形式发给地面,再还原为目标图像。有的照相侦察卫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一边对地面目标进行侦察,一边就把信息发送给了地面指挥中心,这就更快更简便了。

可见光照相机分辨力高,但是受天气影响大,阴雨、云雾和夜间都不适宜。白天也只有上午8~9点和下午2~3点工作最佳。所以人们又研究出了用红外线照相、多光谱照相和微波照相等设备。

但是,这些照相设备也都各有长处和短处。红外线照相的长处是可以揭露地表面的一些伪装,多光谱照相的长处是便于识别更多目标,可它们依然要受到云雾雨雪天气的影响。微波照相的长处是不受天气影响,还可昼夜工作,有穿透地表层和冰块、森林的能力,所以一般的隐蔽和伪装逃不过它的眼睛,它的短处是一遇到无线电干扰,所有可以发挥的作用就统统都失效了。要是这些照相方式配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不是更好吗?然而这样一来,卫星的负担就加重了。

对卫星拍的照片的分辨、判读是又一个关键技术。卫星到底能看到什么?照的照片同照相馆照的人像,或者同我们用的傻瓜机照出来的风景、山水照片一样吗?过去有一种传说,说北京军事博物馆广场上停的汽车,卫星照片上都能看出它牌照上的号码来,真是这样的吗?可以肯定地说,现代的高新技术还做不到使卫星上拍的照片同我们日常拍的照片一样,看出有鼻有眼的人、有砖有瓦的房子。

最先进的照相侦察卫星,在160公里高空,用焦距2.44的相机拍的照片,可以分辨出地面上长、宽都是0.3米的物体。但是这个物体在照片上依然不过是很小的小点,还要结合周围环境中其他目标信息,经过判读才能识别出这个小点究竟是什么。如果目标大到长、宽都有1.5~2米以上时,照片上有可能看清楚一些细部特征,比如兵舰的舰首、舰尾之类。

②电子侦察卫星。装备有侦察接收器和磁带记录器,主要用来侦察雷达和军用电台的位置、使用的频率,有时也截取导弹试验时发出的遥测信号,掌握对方战略武器发展情况。电子侦察卫星比其他电子侦察手段优越和安全,弱点是当地面雷达或电台过多、信号过密过杂,就难以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而且容易受假信号的欺骗和干扰。如果地面雷达和电台临时关机,也可以躲过它的侦察。

③导弹预警卫星。用来戒备导弹袭击。洲际导弹飞得快,弹道高,射程远,发射后30分钟左右便可打到8000~13000公里的目标。

因为地球表面是椭圆形而不是平面,所以最先进的警戒雷达也只能在导弹飞过一半路程以后发现它。预警卫星在导弹离开发射架1分多钟就能发现它,从发现到自动把信息传给地面站,再从地面站传给指挥中心,全部过程也就三四分钟时间。对付从陆地发射的洲际导弹,有25分钟预警时间,对付从潜艇上发射的洲际导弹,也至少有15分钟的预警时间。这种导弹预警卫星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跟踪导弹在关机以后的惯性飞行,是真的发射导弹还是发的假导弹,卫星辨别不出来。

④海洋监视卫星。专门用来监视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的活动。装有电子侦察设备的这种卫星同电子侦察卫星没有什么区别;装有雷达设备的,可以主动搜索目标,不靠对方发射信号来发现目标。国外正在实验装备红外探测器的海洋监视卫星,设想从几百里高空能侦察到水下60米深的核潜艇。

侦察系统

从空中、海上回到地面,我们看到许多的兵器器材,还依然是用来作侦察的。太空的侦察卫星,低空、高空的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侦察飞机,地上的传感器,高倍率望远镜,炮射电视,尤其是众多的遍布陆海空军中的雷达,等等,真像是在编织一张张天罗地网,拼命地捕捉每一个可以捕捉到的信息。

侦察技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

从军事目的上说,可以分战略侦察和战术侦察。或者可以分作为长远目标作准备的,就像积累材料,一点一点地收集;以及为近期的当前的特定目标的情报收集。

如果从空间地域分,那就有地面侦察,航空侦察,空间侦察,水下侦察。

要是从技术手段上分,大体有电磁波侦察,声学侦察,力学侦察等。细分起来,仅电磁波侦察一项,又有光学照相侦察,多光谱侦察,夜间侦察,雷达侦察,传感器侦察。

全世界军队中究竟有多少兵力用在侦察方面,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每天收集有多少信息,更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有人写文章说,一架飞机飞到重要战区上空300米以上高度,可能会有1000部雷达跟踪监视。这话也许说得过了,但是有许多部并且性能不一的雷达监测,是肯定无疑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世界上侦察器材真多呀!核武器所谓核武器,又称原子核武器,它是一种利用自持进行的核裂变或聚变反应,在瞬时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爆炸,对攻击目标产生大规模杀伤作用的武器。原子弹为第一代核武器;氢弹以及中子弹和冲击波弹为第二代核武器;现在正在研制第三代核武器。

所谓原子弹,是利用钢或钚等原子核易发生裂变反应,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武器或裂变弹。原子弹的爆炸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能量,主要依靠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污染和电磁脉冲进行杀伤与破坏。

所谓氢弹,是利用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点燃氚、氚等氢核的自持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和热核弹。它的杀伤力比原子弹大得多,最大可达千万吨级TNT当量,杀伤因素与原子弹基本相同,多作为战略核武器的核弹头。所谓中子弹,是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具有相对较弱的冲击波和辐射效应的一种专门设计的小型氢弹,又称增强辐射弹,是一种理想的战术核武器。

所谓冲击波弹是一种以冲击波效应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殊氢弹,又称减少剩余放射性弹。它对地面建筑或坚固工事有很强的摧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战场使用核武器。

原子弹

也称“裂变弹”,是利用“铀”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TNT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由于它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故称为核导弹、核航弹、核地雷、核炮弹等。

原子弹的设计原理,是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并适时提供若干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超临界状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达到:一是“枪法”,又称“压拢型”,即把2~3块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在炸药爆炸产生的高压力推动下迅速合拢成为超临界状态;二是“内爆法”,又称“压紧型”,即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内聚冲击波和高压力,压缩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压缩后的装料密度提高,处于超临界状态。

两种方法相比,内爆法可少用裂变装料,因而被广泛采用。原子弹主要由引爆系统。炸药层、反射层、核装料和中子源等部件组成。引爆系统用来起爆炸药;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装料的能源;反射层由被或铀构成,用来减少中子的漏失;核装料主要是铀-235“和钚-239”;中子源是提供触发链式反应所需的“点火”中子。1945年美国制造了3颗原子弹,一颗用于试验,两颗投在日本,是迄今为止唯一用于战争的核武器。战后,一些国家相继发展了低当量、威力可调及加强型等高性能的原子弹。中国1964年10月16日的第一次核试验是以塔爆方式进行的,用的是内爆法铀弹。共试验4次。

氢弹

也称“聚变弹”或“热核弹”,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氖、氖等氢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破坏效果的核武器。

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或几万吨TNT当量,氢弹的威力则可大至几千万吨,还可通过设计增强或减弱其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其战术技术性能比原子弹更好。氢弹由起爆原子弹、热核装料和外壳等主要部件组成。一般多以“铀”‘作外壳。聚变反应产生大量的高能中子能引起“铀”核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当量并降低费用。

世界上已有美、俄、英、中、法等5个国家拥有氢弹。中国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于1966年12月28日首次进行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爆炸的第一枚氢弹,威力大于300万吨梯恩梯当量。中国是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至爆炸第一颗氢弹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最快的。

中子弹

也称“增强辐射武器”,是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的低当量小型氢弹。主要特点是加强了中子辐射而削弱了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效应。一枚1000吨当量级的中子弹,其瞬时辐射对坦克乘员的杀伤半径可达800米,相当于一枚1万吨的裂变弹,但其产生的冲击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半径只有300~400米。

如果适当增加爆高,在核辐射的杀伤半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物的破坏半径还可显著减小。但当武器的当量增大时,核辐射杀伤半径随当量的增大比冲击波。热辐射的破坏半径随当量的增大要慢得多。因此,中子弹必定是一种低当量的核武器,多用于有效地杀伤敌方战斗人员和对付集群装甲目标。1977年美国首次进行地下试验,1980年法国宣布进行了中子弹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