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23945000000017

第17章 银行不是保险箱

关键字:存款准备金;挤兑

古代有一个笑话:从前有个人叫张三,他攒了三百两银子,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他冥思苦想了半天,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张三趁着天黑,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后找了一块儿木板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然后将木板插在埋钱的地方,便回屋睡觉了。他没想到这些举动已经让邻居阿二注意到了。阿二悄悄到了墙角看到写字的木板,心中窃喜,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阿二回家后心中不踏实,担心如果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他怎么办?于是,他也拿起笔,回去在木板上书写了“隔壁阿二不曾偷”。

我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不禁要问,古人的银子因为体积较大,不易携带,但不易腐蚀,因此,可以藏在土中,那么,现在的人们将钱放在哪里呢?现在人们一般意义上的钱除了小额硬币外,其他更多的是指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纸质钞票。钱尽管是财富的象征,但是谁也不会将其堂而皇之地摆在桌上当做装饰,都是神神秘秘地藏在某个地方。搜罗各种报道,发现人们藏钱的地方是五花八门:抽屉里、床下、被子里、柴火堆里甚至电饭锅里。可是,这难道真的安全了吗?请看下面报纸上的一则报道:

13万现金被火烧三兄弟血汗钱被付之一炬

某地有三兄弟通过多年养猪、打工,辛苦攒下了13万元,都存放在家里东屋一个摩托车工具箱里,没有到银行存过。由于天气寒冷,他们平时都通过电热毯取暖。有一晚他们忘记将电热毯的插头拔掉就去村里一家办喜事的那儿看热闹去了。后来邻居发现其家中着火,等三兄弟赶回家时,放钱的东屋已是火海一片。而且当时火势太大了,等扑灭大火,房里的东西也几乎被烧光了。

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钱币破损面积太大已很难兑换,只好再联系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钱基本上已成为废币。

我们在对这三兄弟的处境报以同情的时候,也会发出疑问:如果当时将这笔现金以存折或银行卡的方式存放,还会有这样的后果吗?

将现金存入银行可以避免虫啃、破损等意外事故,即使发生存折或银行卡等存款凭证丢失的情况,还可以及时挂失,由于有密码、身份认证等限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护自身的财产。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推广,更多的业务通过电子渠道进行,也不需要储备过多的现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理财知识的普及,更多的人有了“钱生钱”的理念,对于一些胆子不太大,不愿意承担风险或者没有其他投资渠道,但又想寻求一定收益的人来说,将钱存入银行收取利息是较好的稳妥选择。因此,现在大部分居民家中都不存放大量的现金,而是选择将其存在银行。那么,存在银行真的就万无一失了吗?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公众的闲散资金,然后将资金贷给需要的个人或企业。于是,问题就来了。如果贷出的钱收不回来或者能收回来但未到期的时候,有储户来提款怎么办?所以,银行需要留一部分存款以备日常支付。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有关金融管理机构为了保护储户利益并降低银行经营风险,都强制规定了一个存款留存比例,这个留存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于是,凡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法定比率提留一定的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其余部分才能用于贷款或投资。存款准备金的具体比例各个国家或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规定,大多数国家采用单一的存款准备金率,即对所有存款都按同一比率计提准备金。也有国家按存款的类别规定准备金率:存款期限短的存款准备金率就高;存款期限长的存款准备金率就低。也有的国家按银行经营规模、经营环境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规模较大、经营环境好、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存款准备金率就较高,反之则较低。

但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不能保证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储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如果储户突然集中大量地提取存款,银行就很难以现有的现金满足取款需求,这种情形被称为挤兑,也被称为挤提。

挤兑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谣言和取款者不能取款而对银行的给付能力失去信心发生质疑。负面信息的散播,会引起该银行储户的连环恐慌,从而使不急需存款的储户也急于取款,引发挤兑。因为银行已将储户的大部分存款贷了出去,因此,手头上一般只保留少部分现金,以致有的储户无法取款,然后有更多的储户取款,造成恶性循环,导致银行面临停业的危险。同时,挤兑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个银行发生挤兑,如不能采取措施迅速平息,往往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整个银行业的挤兑,从而造成金融动荡。

伊利诺伊大陆银行是美国的第7大银行,同时也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贷款银行。由于大陆银行追求较高的贷款利润,所以,它的贷款对象往往是一些风险很大的项目。在它的放款对象中,有一家叫做宝恩广场银行。1982年,宝恩广场银行倒闭,大陆银行因此受到牵连,许多小银行不愿意再拆借给大陆银行资金。此后,美国政府监管部门到一些小型银行检查时,怀疑它们存放到大陆银行的资金不安全。关于伊利诺伊大陆银行的谣言一传开,立刻产生了连锁反应。1984年5月,大陆银行遭到资金联行的挤兑。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从大陆银行的账户中提出了5000万美元。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挤兑危机随即爆发,10天之内大陆银行流失了60亿美元的资金,根本无力继续支付客户的提款。

所以说,客户存了钱后,银行并不是把钞票锁进保险柜,而是通过“钱生钱”来开展业务,获取利润。实际上,银行这种存贷经营模式和部分准备金制度使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易于遭受挤兑的冲击。在历史上那些极端经济危机中经常会出现银行挤兑的现象。因此,许多国家为了避免金融动荡、维护存款者利益,设置了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规定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进行投保。这样,一旦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无力支付储户取款时,保险公司就会出面进行赔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也不是针对所有的存款都进行赔付。如美国只针对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进行赔付,超过部分则不赔付。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针对的对象包括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但不包括本国银行在外国的机构。

我国银行背后是强大稳健的国家政府信用。强大安全的信用机制可以保证银行有充足的支付能力,因此,我国暂时还未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但是,这并不是就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不会受到挤兑而面临破产的风险。比如,1998年6月21日,国家就关闭了海南发展银行。在此之前的公众挤兑已经相当频繁,国家为此曾紧急调拨34亿元人民币抵御风险。后来又由工行托管其全部资产负债,由于公众对工行背后国家信用的信任,恐慌才没有继续蔓延。中央银行、政府等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才使得其没有出现大的危机。随着我国银行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的2012年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进一步做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