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23945000000031

第31章 反而更少

关键字:丰收悖论;谷贱伤农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短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带的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其中部分内容为: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从当时的政治背景来看,有奸商故意压价的成分,但如果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理——“丰收悖论”,意思就是按照正常情况,产品的产量多了后应该收入也相应增多,但有一些产品尽管产量增加,却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使收入减少了。《多收了三五斗》中的谷子就是属于增产不增收的产品。谷物属于粮食,如果只是单纯某几户农民的粮食丰收,对整体市场上粮食供应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则价格维持不变,那么,这几户农民因为销售量增加所以收入增加。但是,如果粮食整体全面丰收了,市场上粮食的供给急剧增加,必然会使价格下跌。按照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可知,价格下降供给会减少,从而价格会重新调整上升,可是农产品的供给要遵循大自然的生长规律,生产周期较长,即使价格下降,农民也来不及调整生产,只有到下一个生产周期才能调整供给量。而我们每个人每天吃的粮食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尽管粮食价格低了会因此多卖出一些粮食,但销售量只是略微增加。所以,当农业丰收时,供给增加,而需求(销售量)变动很小,均衡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可以用下面的算式表示:

农民的收入=粮食价格×粮食的销售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粮食整体丰收后,粮食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粮食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最终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现象又被称为“谷贱伤农”。

我们用具体事例来解释这一经济现象。比如有个人一般一顿饭吃一碗米饭正好,现在大米的价格是每公斤4元。某年风调雨顺,水稻丰收了,降成了每公斤2元,这个人不会因为大米价格低就要多吃一碗。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少数人因为经济原因一直吃不饱,现在大米价格低了可以多吃点填饱肚子,但即使哪怕大米是白送的,也不会由一碗米饭增加到要把自己吃撑直到难受为止(我们前面经济学常识介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农户来说,这部分增加的饭量带来的收入增加与整体价格下降带来的收入减少比较起来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最终卖大米的农户收入减少。同理,即使大米价格很高,每个人也要保证生存,一个基本的饭量填饱肚子才能干其他事情,所以,如果是灾害年粮食价格就会疯长。

让我们再看几个事例:

2011年网上有一个因萝卜而出名的农民,大家称呼他为“萝卜哥”。他种了4公顷的萝卜,由于风调雨顺萝卜获得大丰收,本来挺高兴,结果后来发现全国的萝卜都取得了大丰收,收购商给出的价格每公斤仅两三分钱。他一直在为找销路发愁,后来经过一番合计干脆不再卖这些萝卜了,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免费赠送。就这样,价值5万元钱的萝卜没了,可是“萝卜哥”说如果把它从地里弄出去运到市场上,连上人工费、运输费等会赔得更多,赠送萝卜实在是无奈之举。

同样,某省许多地区的大白菜大获丰收,菜农本应喜上眉梢,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几位菜农在对着低价滞销的大白菜愁眉苦脸。当年大白菜上市特别多,价格一直维持在每公斤1角6分钱左右。省农业厅农村工作处的有关人员说,按照现在的价格来算,菜农基本上是白忙活了一年,甚至有的菜农得赔钱。

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样的道理,萝卜、白菜都是基本的农产品。这类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也就是需求对价格的反应不灵敏,不会因为价格上升而大量减少需求,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增加需求,所以,在丰收年时,人们的需求并不会大量增加,造成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下降。类似萝卜、白菜一类的农产品耐储藏而且比较便宜,因而在人们生活水平刚刚解决温饱的时候属于“过冬菜”,每年冬季人们都会储存很多以应对缺菜的冬季。但是,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如大棚的推广,尤其是营养均衡观念的普及,许多人冬天餐桌上对食物品种的要求丰富多样,已不像往年要大量储存“过冬菜”。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萝卜、白菜尽管便宜到类似白送的地步,人们的购买热情却没有被激发出来,最终导致菜农发出了深深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