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23945000000033

第33章 未来会不会出现饿肚子的情况

关键字:粮食安全;耕地红线

中国以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这的确是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沾沾自喜,放松警惕。据相关报道,中国将在5~1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那么,我国为什么要从国外进口粮食呢?自己生产的粮食究竟够不够全国人民吃饭呢?能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呢?我们吃的东西安全吗?全世界生产的粮食多不多呢?哪些国家的人们还吃不饱肚子呢?

我们来看一组联合国公布的数据:

——全世界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饿死

——每天有8亿多儿童饿着肚子上床睡觉

——全球有25万个儿童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失明

——粮食危机中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饥饿发生冲突和骚乱

——粮食计划署每年在70多个国家为超过9000万人提供粮食帮助

上面这些问题都属于粮食安全研究的内容。因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经济学中粮食安全的内涵,正如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中,粮食安全的内涵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

粮食安全最开始就是指随时向民众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也就是人人有饭吃。这个时期的要求就是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因此,最关键的就是总量上一定要满足需求。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能够敞开供应。这时候粮食安全就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并买得起粮食。后来,人们逐步开始不满足于吃得饱、吃得起,而是有了选择性,如水果、蔬菜、肉、蛋、奶等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这时候粮食安全就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在这一阶段,谷物等主食的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食物中的比例开始显著下降,其他食物的重要性将逐渐重于粮食的重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粮食安全的重点转变为食品营养与安全。通过以上的分析,如果用简单易懂的话来理解粮食安全就是:吃得饱、吃得起、吃得好和吃得安全。

我们先来看看国际上目前粮食安全的现状。从全世界来看,粮食需求急剧膨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依照全球150个国家的人口指数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增至91亿人,粮食需求随之将增加50%。但是,世界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并不同步增长。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供给却只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同时全世界的耕地因为污染、城市侵占等原因在急剧减少。而且国际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如当今世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只有100多公斤,而富裕国家如美国的人均粮食消费则超过1000公斤。此外,消费结构升级也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世界主要产粮国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粮食武器”已成为个别西方国家控制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因此,粮食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不但是关系一国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也是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保障。

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2011年第30个“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为“团结起来,战胜饥饿”。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全球饥饿人口为9.25亿人,虽比2009年峰值10.23亿人有所下降,但世界上每7个人中仍有1人在挨饿,可见,饥饿的阴影仍笼罩着地球上的许多地方。世界粮食均价在2008年上涨超过了45%,同时,粮食储备也在不断减少,以粮食供应短缺和粮价不断攀升为特点的粮食危机正在凸显出来。

一个饥饿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世界。粮食危机一旦暴发,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在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从加勒比海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饥饿发生冲突和骚乱,造成了许多难民流离失所。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下面我们把视线转向国内。

从需求来看,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3亿人口。未来我国人口将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截至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计将达到14.6亿人。这将导致对粮食需求的持续增加。而且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健康饮食的观念也越来越普及,因此,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做高品质的蛋糕和面包对面粉的要求很高,而长期以来,我国加工专用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因为我国小麦因品种、质量等原因造成磨出的面粉达不到要求;大米也同样如此,泰国香米和日本米的价格是国内大米价格的几倍甚至数十倍。另外,生物加工业如用玉米制造酒精等也导致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甚至出现了与人争粮的现象。

从供给来看,我国耕地资源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约0.09公顷),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整体耕地土壤质量偏低,再加上多年使用化学肥料,土壤生产能力下降,继续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了。近几年极端天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给。此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学工业部的快速发展,占用耕地也不可避免。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制定了18亿亩(1.2亿公顷)的耕地红线,无论如何最少也要维持这个面积的耕地。

粮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粮食供给。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300万人,城市下岗失业、收入水平低、需要救助的人口近2200万人,这些弱势群体收入低,食物时常得不到保障,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来看一个具体的相关报道:

2011年,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贵州省许多贫困山区当地基本不产大米,土豆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于是玉米饭和煮土豆成为贵州山区家庭的主食,酸菜煮豆子是常年仅吃的一种菜,许多家庭几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大部分学生家里都很穷,年收入只有几千元,有的甚至只有1000元左右,因此,许多学生都吃不上午餐,或者就是带个冷冰冰的玉米饼或煮好的土豆。只有那些家里有人在外打工,能寄点钱回来的家庭的孩子们才有可能偶尔吃上顿大米饭。而且即使是平时学生在家里吃的东西,也不比带到学校的食物好多少。他们就那样饿着肚子坐在冰冷的教室里上完一天的课,然后放学回家。

幸福,对于那里的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简单,只是一顿热腾腾的午饭!

在此,笔者想说,亲爱的同学,如果你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希望心中存有一份感恩的心,不要浪费、挑食。

令人高兴的是,国家营养午餐计划已经发布并进入筹备阶段,在一些试点地区已经开始实施。同时,民间的善举也在一直延续,许多的慈善机构、公益项目、志愿者等积极投入为孩子们解决午餐的行动中,各种“午餐计划”纷纷启动,为那些饿肚子的孩子们提供一份简单的午餐。但是,除了贵州山区,我国还有许多这样的地方和孩子们,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而艰巨。

古代有“民以食为天”和“仓廪实,天下定”的说法,都表明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食物供给的不安全,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应实行粮食救济措施,满足其基本需要。

为了全面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应选择“自给自足”与“贸易自由化”相结合的模式。“自给自足”是指粮食的需求完全通过国内粮食生产来满足,即粮食自给率为100%。“贸易自由化”是指一国完全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进口或是国内生产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也就是说根据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和国内自产价格的高低来随时调整粮食自给率。“自给自足”模式过分强调安全目标的重要性,忽视了一国的资源禀赋条件能否具备经济高效地满足粮食自给的可能性,极有可能造成农业整体效率的损失。而“贸易自由化”模式过分强调市场和贸易的作用,会带来潜在的粮食安全威胁。在现实中,完全绝对的“自给自足”或“贸易自由化”模式其实并不存在。

因此,过分强调过高的粮食总量自给率,既不现实,也会使我国付出极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但同时也不能过分依赖进口,留下安全隐患。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有限的资源要先保证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重点保障了主粮产品的基本自给,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适当的粮食进口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从而缓解我国主要农产品与耕地、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要从长远角度多方面看待我国的粮食问题。既要看到农业资源供给与粮食需求的矛盾,又要看到粮食生产的发展和潜力;既要看到物质技术条件的作用,又要看到我国特色制度和政策的优势;既要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看到已经具有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应该相信,我国完全能够解决粮食问题。

在粮食数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粮食的安全问题就进入公众的视线之中。以前人们只要求吃饱,现在则要吃好,吃得安全有营养。购物时看生产日期、看配料说明、认品牌的人越来越多;做饭时仔细考虑用几勺盐、多少油、几成火候的人越来越多;关注各类养生食谱、注重营养均衡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收入快速增长,从而推动了食品生产及其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但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制度却相对滞后,这就产生了矛盾,因而造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尤其是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更是频频发生,老百姓购买食物时更是要左挑右选,仔细识别。

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危害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而且还会延伸到整个食品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和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忽视食品安全问题会给人类健康、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带来严重后果。

食品安全问题在短期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这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的形成;生产加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对不良生产商的严惩,从而最终让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