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
23945000000009

第9章 幸福经济学

关键字:幸福指数;财富

有一个亿万富翁忙里偷闲,去海边度假,在沙滩上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他发现有一个当地人在钓鱼,过去观察了一会儿,然后觉得自己应该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帮助这个渔民。于是他对渔民说:“你应该换一种钓竿,更容易钓上大鱼,或者用网捕捞会有更多的收获,然后将钱攒起来,买条小船,到远一点儿的区域捕鱼,获取更大的收益,以后再换条大船,甚至可以成立公司雇佣工人来捕鱼,这样规模就会越来越大,你就会挣到更多的钱,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渔民:“那么,你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富翁:“就是在海边吹惬意的海风,晒温暖的太阳。”

渔民:“那我不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吗?”

富翁:“……”

这个故事如果从幸福的角度而言,又该如何衡量两人的生活呢?近年来,有一个名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出现于各种媒体评论与老百姓的家常闲聊中,这个词语就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将人们的幸福感以具体经济学数字表示了出来。幸福指数越大,人们的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指数越小,人们的幸福感越弱。通过幸福指数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同时,还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财富似乎就代表着幸福,这样可以买到精美的食物、时尚的衣服,可以住大房子、开好车,到处旅游。而且有时候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或者这个人的自我成就感也会以财富的拥有量来度量。财富成为了衡量快乐和痛苦的尺度。

首都经贸大学公布的“2011年北京社会经济生活指数”显示,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为72.28,“幸福感”比2010年略有降低。报告分析认为,幸福指数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对收入不满”。可是,拥有了巨额的财富就必然会幸福吗?

如何实现幸福和如何度量幸福也是经济学思考的问题。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仍然将幸福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提出了“平行世界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最开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会迅速增加,越有钱越幸福;然而当收入超过某个数量时,幸福感就停滞不前了,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出现减少的情况。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市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提高,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状上升;5000~7000元中等收入时幸福感最强;7000元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却在下降;而当月收入到达20000元以上时,调查的结果显示,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压”下,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从中可以看出,幸福指数与效用成正比关系,也就是欲望一定的情况下,效用越高幸福指数就越高;幸福指数与欲望成反比关系,也就是效用一定的情况下,欲望越高幸福指数就越低。经济学出于研究的需要而假设效用可以衡量,但效用本身就是一种感觉,它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欲望是一种期望、愿望,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不同。因此,这个方程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

幸福感是社会心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它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2012年是中央电视台(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第6年。CCTV与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历时4个多月,分析中国经济走势,探测发展的动力。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幸福感主要由收入决定,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休闲时间、健康状态、婚姻质量等)。这种幸福感的收入决定论迎合了目前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特点,但从休闲等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上,也可以看到未来中国人幸福感的需求走势。因此,财富只是决定幸福感的其中的一个因素,但财富意味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意味着享受医疗和教育等,甚至意味着社会上他人的认可,而这些对大多数人的效用来说,效用是极其高的,所以,财富是拥有幸福的基础。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财富或者GDP(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整个社会幸福程度提高的基础。只有创造了更多的GDP,人民才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物质与文化享受,更好的教育与医疗条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经济学所说的最大化并不是物质的最大化。对一个社会而言,最大化并不是GDP最大化,对一个人而言,最大化也不是财富最大化。个人的最大化是幸福的最大化,财富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幸福的物质基础,不能把财富作为唯一目标是因为财富并不等于幸福。社会应该协调发展,人也要追求全面的幸福。这才是选择的真正目标,也才是经济学的真谛。许多人都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赚钱的学问,认为它能使一个国家GDP增长或使一个人发财,这是一种误解。在学习经济学时,要记住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有一首《幸福啦啦歌》给了我们一个单纯而天真的答案,大家不妨找来听一听。歌词是这样的: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

快乐的歌儿唱不够

……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首快乐的歌

一起快乐的啦啦歌

快乐是什么

快乐也是幸福的歌

一起唱着幸福的啦啦歌

Happy For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