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23945800000022

第22章 积极作用

“绥西屯垦”的作用及影响

阎锡山“绥西屯垦”是时代的产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但是当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也必然被历史所淘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屯垦事业本身,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的利益,有利于加强边陲建设;另一方面也给官僚资本集聚财源开拓了道路。

屯垦是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派遣军队或组织人民于指定地区以各种预定方式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耕垦活动。它通过集体工作进行大田农业劳动。屯垦创始于西汉,自此以后,直至明清,历代几乎无例外地或多或少存在着屯垦。历代屯垦的实践表明了屯垦在历史上产生了富有成果的积极作用。

“绥西屯垦”客观上曾一度给绥西地区带来了暂时的繁荣。屯垦部队自1932年进入垦区进行垦殖后,扩大垦地,建立农事试验场,引进、试种、推广各种新品种的农作物,引进农机,改良畜种;创立农事训练所,增进屯垦官兵的农业知识及技能;设立农产合作社,繁荣农村经济;兴修水利,修筑垦区公路干线,改善垦区水利、交通条件;开设学校,创办医院;从生产入手创建塞外新村。特别是平息了河套多年来的匪患,稳定了社会秩序。从这些方面看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绥西屯垦”无论是对绥西地区的开发,还是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及产量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土地开发(开垦荒地)的情况;社会人口的增殖情况;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情况;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等。

(一)农具的改良与制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垦区的农业要有所发展,必须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农事必须经过犁地、锄土、除草等工作,故农具的优劣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很大。旧式农具费力大而效率低,不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因此,办事处不仅改良了旧有农具,而且也致力于农业机器的引用与制造。70师修械所进行农具的改良工作,并购买耕、播、耘、收各种农业机器,设农具制造所,扩大改良制造范围。对于制造业,如榨油、制酒用具器具及交通器具进行彻底改良。

垦区推广和应用的各种新式农具有单马锄、钉齿耙、双柄步犁、中耕机、圆盘耙、割捆机、打谷机、人力水车、畜力水车、条播耧等。这些新式农具使当地农民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改进了生产方式,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农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品种的优劣对农作物的品质及生产量影响甚大。套农毫不注意选择种子,所需种子由产品中任意取用,以致产量渐低,品质变劣。如此下去,即使有良好的农具、合理的经营方式也难有丰收。有优良的种子,才可能有满意的产量。故欲增加产量,必须先从改良种子着手。马铃薯在后套初种时收量甚高,但其后农民不知育种,故产量减退,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办事处设法引进外来品种,经过对引进的外来品种进行研究与试验,在垦区进行推广,改良农作物的品种,增加产量。

垦区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1933年的1142顷到1934年的1310顷,再到1935年的1682顷;收获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由1933年的8365石到1934年的10602石,再到1935年的25328石;收获物的价值总额也逐年增加,1933年至1935年分别是58259元、86706元、215062元。

(三)水利工程的建设

截至1935年年底,垦区共开新渠有百川渠、川惠渠、华惠渠、义惠渠、寿轩渠、清惠渠、光惠渠、安惠渠、诗惠渠、润惠渠等。除了新开的渠道以外,屯垦队还对该地区原有的旧渠进行改造。无论是旧渠的改建,还是新渠的开挖,屯垦队对该地区的水利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为该地区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推动作用。

(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绥西屯垦”之前,后套的农民种植的作物以糜子为大宗,但糜子的经济效益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办事处改变了后套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具有经济效益的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生产的小麦除自给外,专作输出的大宗;种植燕麦、玉蜀黍、根菜、高粱及其他牧草,改良了牲畜的饲养;种植工艺作物,如亚麻、甜菜、烟草、大豆、马铃薯、大麻等,使部分农产品成为工业上的原料。各屯垦队除种植粮食蔬菜以及油料等经济作物外,还大量种植鸦片,收入占到一定比重。

(五)改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为了改进套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垦区成立了农事试验场。在农事试验场内又附设了一所农事训练所,专为垦区培养技术人员,提高垦区的生产水平。垦区官兵通过农事训练所的培养锻炼,增加了农业知识和技能。农事训练所培训出的工作人才对农事改进及复兴农村发挥了很大作用。

改良碱地为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后套的土地多为碱地,针对这种情况,屯垦队分析了后套碱地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改良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垦区的土壤,发展了垦区农业。

后套农民常有不耕而播种,不中耕而收获,不施肥,不实行轮作,大好自然肥料任其抛置道旁,风扬空中,每年只知收获,不知恢复地力,导致生产减缩。为改变这种状况,垦区通过试验,确定耕耘次数、耕耘深浅及施肥种类与分量,并采取轮作、休间、中耕除草、打地框、交换种子等措施,改正后套的田间陋习,增加农业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套区的农民起了示范作用,为绥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六)其他方面

绥西屯垦对该地区的土地开发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屯垦队的土地有一部分是开垦的荒地和二荒地,如包头县河西东大社(即同兴东)的土地。此外,历史上屯垦总是跟移民联系在一起。随着屯垦事业的发展,垦区的人口也有所增加。当屯垦事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屯垦官兵的家眷也来到了垦区,为当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农业的发展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有强劲的带动、辐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这种作用尤为重要。其一,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拉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其三,对环境的影响:“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

(一)带动手工业、商业、金融业发展

随着垦区农业的发展,垦区的手工业、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这表现为各种合作社的成立、支付券的发行、银号的开设等。垦区不但设立了消费合作社,用以满足垦区军民的各种日常需求,如粮食、皮毛、药材、油脂等;而且成立了生产合作社,如制造酪、制肉、制罐头、制面粉、制油、制麻、制革、酿造、制肥料、制皮衣、制烟、制糖等。合作社的设立为调剂农村金融、实现农村工业化、增进农村经济能力创造了条件。支付券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垦区生产事业做出了贡献。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与经济举措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屯垦事业的发展,繁荣了垦区经济,方便了垦区军民。

(二)消除匪患,稳定社会秩序

农业发展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绥西屯垦”以前,后套土匪遍地,窃盗丛生,棒子队到处横行,离城五里就不太平。“数年来屡经土匪蹂躏,遂致疲惫不堪,货弃于地,民不聊生”。1932年屯垦队驻扎垦区后,对土匪认真清剿,严加追缉,以致大股土匪消灭,小股土匪星散,棒子队不再出没,窃盗案件很少发生。后套各个角落布满了垦区官兵,匪徒贼犯无法存身活动,所以后套趋于安定,商贾行走再无顾虑。

正如王靖国所说:“因土匪肃清,秩序安宁,殊现熙熙攘攘,有如欣欣向荣之象。类如往年秋收后则多拆去房屋,移往城内或竞返回内地,今则亲见许多在乡新建或修理房屋者。据五原公安局裴局长谈称近日由包头来五(五原)之人较之由五东行之人多至数倍余,在途中所见每有十数辆,以至四五十辆之牛车,络绎于道前后,相望绵延不绝,且有不少单身骑脚踏车往来之行人,于此可知人心稳定,安居乐业,当地人民亦以为数年来未有之现象。”秘书辛及山也记述道:“绥省自民国十五年土匪蜂起,地方骚乱厥后,旋断旋续,迄未肃清,十九年冬王英部屯集河套,人民受其骚扰,痛苦不堪言状,实近数年来河套一切衰落不能进展之主因。自本年春间七十师驻包西大小股匪均被剿除净尽,地方秩序已告安定,故现在由包头到五原临河之大道,行人车马往来不绝,货物运载前后相望,熙熙攘攘,诚太平景象矣,再近数年来河套乡村居民每于秋收以后不是迁居县城,即逃走山后,以避匪祸。本年农事虽已告罢,而一般农民不但无迁徙之准备,且在乡间起屋盖房者所在多有,此足证河套秩序之安定,诚不禁为河套人民祝福,同时并希望我内地各省之同胞准备到西北乐园矣。”

此外,垦区农业的发展带动、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垦区栽培紫花苜蓿,作为储备的青草,以备冬日贴补饲养牲畜。在冬季,屯垦队将豌豆瓣及煮熟的黑豆作为饲料,喂给老弱病残的牲畜。正是因为这些苜蓿、豆类才使得垦区的畜群渡过了不能放牧的严冬,而这又得益于垦区农业的发展。

三、其他方面

(一)改善交通条件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为改善垦区的交通条件,屯垦队修建了一条五原到太阳庙的公路,大大方便了来往于五原的商民。此外,又修补了包头至五原的公路,沟通了当地的陆运、航运,修建了各种桥梁,为当地人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繁荣了当地的经济。

(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

为实现屯垦的目标,必须发展教育;同时,教育的发展可以促使屯垦事业更好、更快地进行。垦区先后在五原、包头成立学校,解决了垦区子弟的入学问题。同时,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垦区实施了新村教育,开设农民教育馆,普及成人教育。此外,屯垦队在包头创办医院,在屯垦新村建立新农村卫生组织,如组建公共医院、诊疗所,发展垦区卫生事业。

(三)建立屯垦新村

在阎锡山“村制”思想的指引下,绥区屯垦督办办事处于1932年开始,在屯垦区营盘所在地,建立了屯垦新村。随着屯垦新村的不断增加,村中组织日益复杂,办事处制定了新农村各种计划大纲,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组织,共分为政治、经济、公益、教育、卫生、公安六项。成立新村、建设新社会,开拓发展国民经济的利源,以达开发西北、巩固边陲的初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