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17

第17章 潜水蛙女生涯苦 为捞海参嫁不得

海中极品数海参,

延年益寿作贡品。

可怜邻家捞参女,

年逾二八嫁不得。

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南洋的贸易出现了以和乐岛和望加锡为中心的两个新的贸易兴盛区。令人深感兴趣的是,在以这两个中心为依托展开的中国与菲律宾群岛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东部地区的贸易中,海参贸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数据,在18世纪30年代,每年从望加锡运往厦门的海参就达3000-4000担。18世纪末,这一数据上升到6000-7000担。

进入19世纪,中国和南洋的海参贸易进一步扩展。到19世纪60年代的同治年间,中国每年从南洋进口的海参数量约在15000担左右。同治末年突破20000担,光绪中期突破30000担,到光绪后期则一度突破40000担。

在古籍中有关南洋海参市场的记载,最详尽的要数王大海的《海岛逸志》。王大海为福建南部龙溪(今福建龙海县)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科举落第而随同乡前往印度尼西亚,留居当地近10年。他曾入赘三宝垄甲必丹家,足迹遍布印度尼西亚各岛屿、港口。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海岛逸志》就是他在印度尼西亚留居时所见所闻的记录。王大海在该书中详细记录了以望加锡为中心的印度尼西亚东部群岛海参产地的情况。

武乞氏居于望加锡……土产幼布、海参,二者为西洋最。

苗厘居于外南旺之东……其地当巴国之极东,四面大海,浮屿罗布,中多石洞,土产燕窝、海菜、鱼翅、海参、翠羽。

武敦居于望加锡之南,与息门相近……土产长藤、苏木、海参、鹤顶、龙涎香。

知汶在尾陈之极东……土产香木、丁香、木香、苏木、海参、海菜。

安汶在巴国之东南……土产海参、丁香、老孝、鹦哥、雾鸟、花油、盒蜜。

万澜在巴国极东南之地……土产海参、玳瑁、沙金、珍珠等物,其浮屿属国尚多。

涧仔低在巴岛极东南地……土产海参、玳瑁、沙金、珍珠,其属国有七。

在《海岛逸志》一书中,王大海还对当地海参的品类和生产作了如下的描述:

海参,海底虫也。形如长枕,长尺余,柔软如絮。煮盐水晒干,使干只二三两。水愈深则海参愈多而愈美。名状至多,以刺参、乌绉为最。

在国内,民众对海参的认识和食用也越来越普遍。而在梁章钜的《浪迹丛谈》一书中,我们则读到了如下一段极其生动有趣的记述:

余抚粤西时,桂林守兴静山体气极壮实而手不举杯,自言二十许时,因纵酒得病几殁,有人教以每日空心淡吃海参两条而愈,已三十余年戒酒矣。或有效之者,以淡食艰于下咽,稍加盐酒,便不甚效。有一幕客年八十余,为余言海参之功,不可思议。自述家本贫俭,无力购买海参,唯遇亲友招食,有海参,必吃之净尽,每节他品以抵之,已四五十年不改此度。亲友知其如是,每招食亦必投海参,且有频频馈送者,以此至老不服他药,亦不生他病云。

梁章钜为福建人,清嘉庆壬戌(1802)进士,曾出任广西巡抚。以上所引为他在广西任内的经历。由此足见当时我国民间社会对海参认识的普及以及海参消费市场的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