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25

第25章 沙老月里财源旺 贩海发家黄乃裳

沙捞月洲月照沙,

华商富有数黄家。

疾志革命不回头,

耕耘故乡鬓已花。

以“新福州”著称的诗巫(Sibu),是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的第三省省会。诗巫为什么以新福州著称?它又是怎样开发起来的?这就要从当年率领福州府众乡亲,南渡开拓诗巫的黄乃裳说起。

黄乃裳,号绂丞,1849年7月(清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六都湖峰乡。父亲黄庆波以木工为业,过着清贫的生活。黄乃裳自幼勤奋好学,在家乡度过半耕半读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乃裳18岁时,基督教传至乡邑,他与族叔福居同受洗礼于西人牧师。翌年,开始实习传教。传教期间,他刻苦学习英文,接触西方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开始认识到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技术优胜于中国的封建****。1875年,他与保灵牧师夫人合著革除缠足论五篇,大力宣传破除陋习。他“见夫流俗藐宗教中少文人学士……乃励志学八股,二十九岁以第二名入泮(考中秀才)”。

黄乃裳的三弟黄乃模,是一位爱国志士。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黄乃模时任北洋水师“致远”舰副管带,在著名的大东沟海战中,协同威镇敌寇的邓世昌管带指挥作战,不幸与全舰官兵同殉国。这一事件,使黄乃裳对“外力之侵迫,国势之孱弱,民治之腐败,社会之颓落”深感不安。为了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民主精神,他先后协助西人牧师翻译《天文图说》,协助蔚利高翻译《美国史略》等,并创办了福建的第一家报纸――《福报》,宣传改革弊政。

1897年,黄乃裳携长子景岱赴京会试与朝考,适逢京朝“戊戌变法”。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改良派,正大力鼓吹变法维新,以求“救国图存”。黄乃裳与维新派在思想上有强烈共鸣。因此,他在京逗留八个月,频频与康有为等六君子交往,共商变法新政,疾呼向西方学习,以振兴中华。此时,黄乃裳曾先后八次上书,痛陈变革维新之说。可惜好景不长,时仅百日,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光绪被幽禁,六君子下狱受戮,康有为与梁启超亡命日本。黄乃裳幸得友人关照逃出京城,返回福建。他“满望中国之衰弱,得贤君以振兴之”的希望,遂成泡影。

黄乃裳是生长在以人多地少、农民无以为生著称的闽西北穷困农村。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进取精神,使他萌生“觅地招农拓荒”的愿望,以解决“故土久愁人太满”的问题。他在《美洲史略》序文中,颂扬哥伦布“并非受禄于官”,而却有“开辟荒旷之思”。

当“百日维新”夭折,黄乃裳在“归闽,嗒然若丧,不知当为何事”的情况下,决意挈眷南渡新加坡。一则“觅一地旷人稀之处,可容数百万人以业农者,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不至槁饿而死”;一则以远避慈禧“女主之淫威,与夫****之虐毒”。

1899年9月,黄乃裳举家抵达新加坡,先是经其女婿林文庆介绍,应古友轩印字馆新办《星报》之聘,任该报总编辑。他一面办报,一面遍行英、荷各属地觅农地,虽多不如意,但他矢志不渝。翌年4月,黄乃裳来到当年的英属沙捞越。他不辞辛劳,栉风沐雨,终于在拉让河下游,以当年还是个人烟稀少、偏僻荒凉的小村落――诗巫为中心,上下400里的两岸流域,找到了适宜拓垦的农区。关于这一段的勘察经过,他在《绂丞七十自叙》一文,有如下的记载:“及庚子四月,适英属沙罗(捞)越。循其南向,行七八日,无一可籍手处。嗣北行过罗洋(拉让)江口,见江流汪?,揣其发源必甚长。乃沿江入,见两岸丛林蔚茂,土著不多。左右望不见有山,知其原野广邈。及二百里,曰诗诬埠,英人设官其间,有漳、泉、潮、嘉商人二十余家,与土著之猎耶(达雅克)人互相交易……再沿流而上二百里,曰甘拿逸,有英人分治所,土著稍多,然皆十里八里作草屋十余家,或二三四十家,各居一间,相连为宅,而平原止此……所经皆丛林,多开辟以来未经斫伐之木,大数十围者……港汊纷错,土人善用小舟,往来交通无稍阻碍,而竟不如有肩挑事。余沿江觅地,择其平原四百里之中,于诗诬附近之上下。流连十有三天,察其草木,尝其水土,知地质膏肥,无虎豹豺狼、毒蛇恶兽害人之物。”对这一发现,黄乃裳“不禁喜出望外,以为如得其地,垦而辟之,海外桃源不足过也。”

沙捞越原是归文莱苏丹王朝统治的版图,1841年开始为英人詹姆士?布洛克所统治。黄乃裳在选定以诗巫村落为农垦场场址之后,便返回古晋首府,经华侨总甲必丹王长水的介绍,谒见英人沙捞越二世王查理斯?布洛克,商议移民诗巫开拓农区事。当时,沙捞越境内四处荒野,人烟稀少,正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开发。黄乃裳的到来,恰逢其时,当即由查理斯?布洛克按优惠的条件,同意黄乃裳以新福州港主(农场主的通称)的身份,并以邱菽园和林文庆为担保人,签订了垦殖合约十七款。合约规定:招农工人1000名,小童300名,入拉让河流域垦农。沙捞越英殖民政府贷予开发款,成年人30元、小童10元,并负担每人五元的船费。政府划给垦农每人三亩耕地,20年内免予纳税。政府如需征用垦农已开垦之地,当按时价估买,以偿垦农之损失。政府允予垦农有生产和出售产品的自由,并提供外运和交通往来的方便。政府负有维护垦区之治安责任,并允予港主有部分自治权。政府允予垦家在垦殖成功之后,可经营商业,可再自中国招来新移民,并予尽力协助等。此外,沙捞越英殖民政府还同意黄乃裳所提,将垦区所在地名――诗巫改为新福州。并通告各国邮政,以便通邮。1901年4月,沙捞越英殖民政府的《沙捞越宪报》,正式刊载了有关政府同意黄乃裳创办以新福州命名的垦区的新闻。于是,“新福州”即宣告问世。

缔约后,黄乃裳借得开办费3万元,便回闽筹办招农事。同年六月初,途经新加坡,他获悉向往已久的孙中山先生也适自澳洲到来,非常高兴。经友好介绍,先后四次前往寓所拜访孙中山。在晤谈中,黄乃裳益加敬佩孙中山的为人“谦冲镇静,学问淹博,满怀悲悯”。孙中山对黄乃裳筹办新福州垦区一事,也十分称赞,并大加勉励。与孙中山的会晤和聆听这一番教诲,使黄乃裳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他办好垦区和后来投身辛亥革命的决心。

同年七月,黄乃裳及其助手力昌回到厦门。八月,先后奔走于侯官、闽清、古田、永福等福州府之边县,招募垦农。当初,乡邑农民因与外界隔绝,且谣言诽谤纷纷,故多不愿背井离乡。经数十日的解释和宣传,终于招得垦农500余人,并筹集了一些种子和农具,招聘了诸工匠和中西医。同年旧历十二月初,由力昌率领第一批60人先往。20天后,黄乃裳亲自率领的第二批400余人也出发,迨至翌年农历正月灯节后二日,即公元1901年3月16日才抵达。故这一天,便成为创办新福州垦区的纪念日。第三批垦农500余人,也来自闽、侯、清、福、永、古、屏、福七邑,由黄乃裳亲自招募,于1903年5月下旬抵达。至此前后三批,共计招得垦农1700余人。其中挈眷往者30余户。

据记载,在黄乃裳开发诗巫之前二三十年,就有新加坡华侨商人来到拉让河流域。他们带来了布匹、瓷器、食盐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换回犀牛角、野牛皮、藤条等土特产品,到新加坡贩卖。当时的诗巫还只是个荒凉的村落。村落四周,更是一片茫茫的原始荒野,荆棘遍地。只因有了一二十户华侨商人,盖起茅草店铺,栖身下来,诗巫村落才逐渐形成小集镇。

黄乃裳率众垦农到来后,即以诗巫集镇为垦区中心,按垦农乡邑分徙拉让河左右两岸,择地而居。他们在每人在所分得的五英亩荒地上,或以家庭,或以个人为劳动单位,靠着劳动的双手,冒瘴疠与酷暑,逐毒蛇与猛兽,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拓荒造田,耕耘播种,造屋建村,铺路架桥,历尽艰辛,含辛茹苦地经营了数十年。

如今的诗巫,已发展成为沙捞越的第二大城市。市区范围已扩大了数十倍,人口已增长至十余万人。市内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数百家工厂、商店和各种市政公共设施,已显示出了现代化城市的繁荣新貌。市区的居民中,原籍福州的华人约占百分之七八十。华文中小学校六七十所,文化教育相当发达,仅福州籍,就有300余人留学国外,学有成就而获得学位。他们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共同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贡献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