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26

第26章 闽商创业东南亚 处处留名即中华

闽商耕海渡生涯,

处处创业处处家。

今日赚得旺财地,

明朝掉棹又出发。

以华人名字命名,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街道名称的最大特色之一,其中就有许多以闽籍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这些名人大部分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富商巨贾。比如章芳林街、章芳林坊,就是纪念祖籍福建省海澄县的章芳林,还有章苑生坊是以他的商店字号命名的。翻阅2000年出版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区民俗卷》,发现书中有下列几项街道条目“××城镇以华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包括槟城、吉隆坡、马六甲、新山与怡保,另一条目“马来西亚部分城市以华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在这些华侨名人中,祖籍福建的华人占有相当的比例。把他们的姓名用作街道名称,这是一种独特的表扬方式,是对他们为开拓与发展当地城镇所作贡献的肯定。

新加坡大世界游艺场前有一条“金声路”,新加坡河上有一座“金声桥”,二者均以早期星洲华侨陈金声的名字命名。18世纪,陈金声的祖父从福建永春来马六甲经商。1805年,陈金声诞生于马六甲这个古城。14岁那年,陈金声带了少许资本,到新加坡开创金声公司。由于他精通两种语言,从经营小本生意到后来增加资本扩大营业,很快在商场上崭露头角。当时他和陈笃生被公认为商场上的双杰。陈金声更放眼世界,除了在本地设总行外,也在马六甲和中国上海设分行,成为当时企业界的翘楚。

在1857年以前,新加坡百姓用水以井水为主,百姓到处凿井,汲取井水。但水源有限,时常供不应求。有一年,一连35天没有下雨,井水干涸,百姓苦不堪言。陈金声头脑灵活,提出开辟蓄水池储藏食水和开发自来水系统的创见。他还捐出13000元作创建费用。蓄水池终于在1877年完成,这就是今日的麦里芝蓄水池。蓄水池建成,陈金声虽然夙愿得偿,可是此时他已逝世14年了。1882年,市场政府在红灯码头附近,建了一个喷水池以追思他的功绩。

印度尼西亚的黄仲涵街则以印尼糖业大王黄仲涵的名字命名。黄仲涵,原籍厦门灌口李林村。他是小刀会军需官黄志信的第二个孩子。1866年生于印尼三宝垄。少时接受中文和荷文两种教育,成年后佐父经商,陈除承父业主持建源公司外,还投标承包了三宝垄、日惹、梭罗及泗水等地的鸦片专卖,从中获得巨利。

1893年,黄仲涵将建源公司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并投资甘蔗种植园,取得经营糖厂的特别许可。1910年至1914年间,建源公司每年平均出口蔗糖15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再次扩大蔗糖生产,在东南亚和英国、荷兰的一些大城市设立分行的办事处,黄仲涵因而被誉为印尼的“糖王”。黄仲涵还开展多种经营,先后创建“黄仲涵银行”“协荣茂轮船公司”、木薯粉厂等企业,成为东南亚华侨首屈一指的巨富。1912年至1922年间,任三宝垄中华商会名誉会长。1916年,黄仲涵作为主要捐助人发起创办了三宝垄第一所华侨中学――“华英中学”,又捐资10万元兴建新加坡华侨中学礼堂,后来被命名为“黄仲涵纪念堂”;并捐献80亩土地作为武吉知马华侨中学的校址;还捐资15万支持创办新加坡莱佛士学院。

从以上故事可以发现,以闽籍华人姓名命名的街道不仅记载了闽商们当年在异乡奋斗拼搏的历史,也折射了他们把异乡看做自己的家乡,并为之倾注自己的心血,发展当地经济文化的无私情怀。

福建居民自中原移民而来,移民经历培养了他们开拓拼搏的精神和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福建人来说,他们就像“会飞的蒲公英”,飞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杨明在《我以为有爱》一文中说:“其实,所有的故乡原本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这也许就是对福建人的家乡意识的最好诠释。因此,漂洋过海“讨生活”的闽商们四海为家,四海“兴家”,为“家”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