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28

第28章 闽商重情传佳话 中华会馆第一家

闽人冶游不归家,

豆萁本为一根芽。

盖起会馆聚乡亲,

闽中会馆闻京华。

明清两季,福建省各府县在北京纷纷建立科举会馆,总称为北京闽中会馆。而“闽中会馆”则是距今有史可证的第一家商人会馆。清人周亮工《闽小记》记载了一件闽中会馆的逸事。明正德年间闽人林文缵赴京职,途中遇见正德皇帝武宗,将其儿及一婢女收入宫中。后其儿被武宗抛入水中,被文缵在京的朋友救出。到嘉帝时,放出先帝宫女,那一位婢女也在其中,便到福州会馆打听林的下落。正值林的儿子正寓居馆中,应声出,相见不识。婢曰:“我所询一老人,名林文缵,”儿大惊,曰:“此乃吾父也。”又问儿乳名,所报不差,知此其奶母也。抱首痛哭,林儿将其养于会馆中,不久携归故乡,与其父相认,从其志,奉佛茹素,终其天年。说明闽中会馆建立年久,同籍商人及女眷均可在其中居住。

福建会馆,坐落于宣武门大街南头,大门临街,后门临车子营,门牌64号。该馆旧为财盛馆,俗称财神馆,是盛伯熙祭酒别业。1879年,闽籍大官僚王仁堪购建为福建会馆,当时仅有房屋十余间,即今省馆后院,大厅为原财神馆旧殿。两厢正面则是大戏台,后被拆除,建成南屋七间。东厢南首是大门,直达宣武门大街,为一直道,外建一牌楼,署名“福建会馆”,四字为陈宝琛所书。1902年,商部侍郎陈壁,筹资购入直道南北数间破楼,拓地十余亩;且建成南北两列房间。南列后,又建房三间;北列后,亦造屋十余间。至此,福建会馆初具规模。

福建会馆成立后,闽籍旅京人士利用省馆这一得天独厚的场所,积极组织同乡人士,开展各种活动,使得福建会馆一时名扬京城,在家乡及国家事务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福建会馆是闽籍旅京人士的寓居、娱乐场所。省馆初建,南屋七间就专门列为“同乡三品以上行台”。民国后,铁路停办,许多闽籍人士滞留京师,省馆成为闽籍旅京人士的寓居之所。一时迁入者,“兀榻炉鼎,分居各炊”。1915年,省馆复于西南角扩屋三间,且特意将大厅全座作为“乡人游燕之地”。福建会馆在成为同乡寓居之所的同时,还积极组织乡谊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特别在朔望及休息日,总有四五十闽籍同乡在省馆聚集一堂,成立诗社,吟诗作对,唱贺答赋。诗社极盛之时,则以榕社、余社最为出名。元宵佳节之际,省馆还举办灯节。那时,省馆门前车水马龙,宾客络绎不绝,馆内热闹非凡。

其次,福建会馆还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及医疗活动的实践场所。1902年,各省竞立学堂,助行宪政。陈壁出面以省馆为依托,向同乡官绅募捐,请求福建省财政补助及中央政府拨款等,筹金二万余元,扩建省馆,创办起“京师闽学堂”,先后聘请汪春霖、周景焘、张琴出任学堂监督,负责管理学堂事务。他们广招学生,礼聘名师,翻译家林纾就曾执教于该学堂。1909年,学堂因经费短缺,学生寥寥而停办。同年,闽籍留学生林志钧等在南列三屋筹建起宣南法政专门学校。林志钧、程毓亭等十余人先后登台执教。该校实行夜课制,夜间师生各自“挟书而至”,“灯火莹莹,周极一时已盛也”。同时,省馆还腾出北列三屋,开办春明女子中学。省馆不仅将馆内大部分书籍、仪器、标本、模型及器具等提供给春明女子中学教学之用,还将省馆原学堂之所以“医院租金大部分补助之”之优惠租给首善医院行医。

再次,福建会馆积极发动寓京闽籍人士参与家乡及国家事务管理,成为京闽政治联系的桥梁。1897年冬,德国侵占胶州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遍谒京中同乡,于1898年1月31日,在福建会馆举行大会,发表演说,成立“闽学会”,并联络林庆禧等360位闽籍举子,在会馆中起草《为圣像被毁、圣教可忧、请饬总理衙门责向德人公呈》的奏折,且率众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第二次“公车上书”活动。1922年8月,闽籍在京人士在制宪、改组同乡会事宜上,分歧严重,形成新旧两派。旧派以乡中耆宿为代表,主张官绅不宜干涉地方事务;省长人选上赞同闽籍海军总长李承梅的意见,即萨镇冰任省长,陈兆锵、黄培松分办军务;且不主张改组同乡会。新派则以学生为代表,认为军民分治、公举省长、改组同乡会。两派在省馆内多次唇枪舌剑,争论不休。最后,在制宪问题上以旧派胜利而告终;至于改组同乡会则新派获胜。1924年,福建沿海飓风盛行,船只吹翻失事颇多,渔民生计断绝,生活艰难。同时,长江流域也水患不轻,损失严重,因而,北京政府成立华洋赈灾委员会,准备以各省灾情照片为凭,确认灾情状况,派发救济金。但福建沿海风灾已过数月,“追摄何从”。两派于1925年元旦在省馆召开会方,请求免提证明。在众同乡的努力下,最终20万元救济款如数派发到闽省,赈救灾民。此是“福建会馆予乡闾最努力之事”。

1937年夏,闽籍旅京学界以福建会馆干事翁鸣蝗“收支迄无报告”为由,发起同乡恳谈会,议定成立福建旅平同乡会,以“联络乡谊,增进公益”。至此,福建会馆转化成同乡会。该会也一改过去由一值年、一二干事把持馆务的值年制管理形式,实行理监制,即理事十一人,监事七人,候补各三人。同年省馆北屋二间因学生宿舍不慎失火烧毁。1938年,理事会募集资金将被毁二间及其他20余间破屋修葺一新。于此,福建会馆保持原貌至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