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3954600000009

第9章 福州丝绸泉州蓝 福兴荔枝遍江南

漳州纱绢顺昌纸,

泉漳之糖甘如饴。

福延之铁龙溪剑,

腰缠千金过百滩。

福建丰富的物产和手工业的发展,使闽地成为清朝时期商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这便从另一个方面为闽商的崛起准备了物质条件。

明代福建是国内主要的糖产区之一。宋应星说:“凡甘蔗有两种,产自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这说明了闽粤制糖业在中国的地位。南人习尚食甜,以糖为佐料,又制作各种甜食、果饯等,甚至染丝上色也需糖,用糖量巨大。糖由榨取甘蔗汁而成,但江南基本不产蔗,糖就需要从产糖之地福建、广东输入。闽粤所产糖有乌糖、砂(又作沙)糖和白糖三种,白糖又称糖霜。三藩之乱时,因江西道路梗阻,江南“糖价骤贵”;清廷平定三藩后,“广糖大至”,价格回落。福建、广东糖的输入,直接影响到江南人的生活。康熙开海后,“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乾隆一朝,广东糖占到乍浦人口食糖的三分之二。道光时有人指出,江南乃至以北数省所需食糖,都是由闽广洋船运到上海后转卖的福建糖。据乾隆《福州府志?物产志》载:糖有黑白两种,当地商人“泛海鬻吴越间”。按照乾隆《台湾府志》所载统计,仅台湾一地年产蔗糖上亿斤。康熙五十八年,清廷特别规定,福建糖船往浙江、江南各省贸易,在厦门停泊者免其税。江南输入的糖,三分之二是闽广糖,按清中期江南2000多万人口计算,每年输入上亿斤糖是必需的。

福建山多,产佳木。因此,福建的木材也向邻省输出。明代人说,“福建延、汀、邵、建四府出产杉木。其地木商,将木沿溪放至洪塘、南台、宁波等处发卖。外载杉木,内装丝绵,驾海出洋,每赁兴化大海船一只,价至八十余两。其取利不赀”。文中提到的洪塘与南台,是福建省会福州临江的市镇,它也是闽江上游商人与外省商人交易的地方,江面上停满了来自上游的小船、木排及沿海来的海船。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知道,兴化商人经常驾驶大海船走江南与福建之间的港口,许多木材商人便租赁他们的海船将木材运到浙江的宁波出售。浙江人说:“商船唯闽有之……间有载木之船,亦不甚高大”。浙江海禁时,常提到闽船,“凡系闽中载木货大船,尽行收入定海,不许出洋”。王在晋的《越镌》记载:浙江人“先往福建收买杉木,在定海交卸”。可见,江南一带不产杉木,所需建材多从福建输入。

杉木

江南有着发达的造船业和发达的建筑业,以及工程浩大的海塘等水利设施,对木材需要量极大,但当地基本不产木材,需要从福建等地输入大量的木材。福建商人每年从福州装运木材,至江浙两省发卖。福建木材输入江南主要在清代,通过浙江海关的分关嘉兴乍浦镇。道光《乍浦备志》称,在乍浦的进出口商品中,以木、糖、杂货为主,“大约逐年进口税数,木当其五之二,糖及局商所带洋货当其五之一,其余南来无数杂货当五之二”。乍浦白海盐弄向西直抵关口,有木班厂十余所,木商字号各占厂屋,资本大者一号一厂,小者两三号合为一厂,周围二三里都是木场,“夏冬两帮木植齐到时,堆积几无隙地”。

木货来自福建者十分之九,来自浙江温州者十分之一。来自福建者材质较优,大多系杉木,有长至八九丈者;来自温州者为松板。福建南台镇为木植总所,乍浦木商逐号请人坐庄,在那里置货。木号有专门置办宁德福安货者,宁德福安两帮商人将木材运输到南台,纳税出口运抵乍浦。木材是古代中国主要建筑材料,使用量很大,江浙所用建材,一向来自福建,木材因而成为福建重要输出商品之一。

江南有着独步海内的刻书印书业、笺纸加工业,却纸张匮乏,需要从福建等地源源输入各色纸张。三藩之一耿藩作乱时,江南纸价骤涨,平定后纸价渐平,说明明清之际福建纸一直供应江南。康熙五十七年,在苏州经营纸业的上杭商人建立了汀州会馆,反映了闽纸向江南输出的规模。汀州会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一度福建纸商罕至,光绪十三年上杭纸商联合同府永定县(永定原为上杭一部分)的皮丝烟帮,耗银3000余两重建了会馆。在上海,建宁、汀州二府商人于嘉庆年间建有建汀会馆。由建宁府纸、棕业一直要交货捐来看,建汀商帮特别是建宁商人以纸、棕二业为最大宗行业。可见江南始终依赖输入闽纸。据今人调查,地跨长汀、连城、清流和宁化四县的闽西四堡,从明中叶起便以造纸刻书并负贩于天下而闻名于长江以南各地。这些书商到江南大致往北下闽江,入江西,到九江,沿江而下抵南京、无锡、湖州、苏州和杭州等地,如邹氏和马氏宗族的不少人曾将家乡的书籍纸张贩运到江南,江南是福建纸张的主要消费市场。

晚明福建纸在江南市场上十分走俏,价格节节上升,叶梦珠说:“竹纸如荆川、太史连、古筐、将乐纸,予幼时七十五张一刀,价银不过二分,后渐增长。至崇祯之季,顺治之初,每刀止七十张,价银一钱五分”。在江南市场上福建纸商随处可见,“施守训,福建大安(即崇安)人。家资殷富,常造纸卖客。一日,自装千余篓,价值八百余两,往苏州卖,寓牙人翁滨二店。滨乃宿牙,叠积前客债甚多,见施雏商,将其纸尽还前客,误施坐候半年。家中又发纸五百余篓等到苏州,滨代现卖。付银讫,托言系取旧账者,复候半年”。这一段文字是说一个崇安商人在苏州受牙人欺骗的故事。但从故事中,我们也可看到这位崇安商人的经营颇有规模,他先后运了1500余篓纸张到苏州出卖,约价值1200两银子。

福建是中国烟草最早种植地区。清人钱大昕说:“小草淡巴菰,得名盖未久。移栽闽峤间,近乃处处有。”清代福建的烟草主要输向江南。福建建宁府浦城县,盛产烟叶,浦城烟在江南颇负盛名。乾隆中期徐扬绘录的《盛世滋生图》中,烟草业市招有7家,有3家标为“浦城”字样。记录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时苏州店铺的《江南省苏州府街道开店总目》,共有25家店铺,其中第14店为“自制浙闽名烟”的启泰号。直到民国初年,苏州有11家建烟铺号,其中10家由福建商人经营。前述光绪年间苏州重建的汀州会馆,就是由永定烟帮和上杭纸帮共建的。馆中维持开销,也由两帮分任。后来会馆大修,烟帮出资甚至多于纸商。

明代的福建是国内主要铁器产地之一,“铁产上府尤溪为盛,贡课之外,转市他省,以利器用。甚伙”。明代福建铁器是相当有名的,卢若腾《岛居随录》记录了明代福建铁器的制造:“冬月收取地溲,以柔铁烧赤投之二三次,刚可切玉。”徐渤的《笔精》说:“吾闽产铜铁,铸刀剑甲天下”。许多外地商人到福建购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