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冷眼读人心
23954700000002

第2章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主角

◎你的脚底长有一颗幸运痣,全世界可能只有你一人知道,甚至你的妈妈对此也一无所知。

◎人类行为有一个绝对重要的定律,即你看不到你脸上的毛孔,别人即使看到了,也很快就会忘记。

◎集体合影的照片中,只有自己会对照片中的自己感兴趣。

大约两年前,刚买车的时候,非常兴奋。上班的时候,我郑重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够配得上那辆车。开车途中,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关注我。走进公司的时候,我有种想吹口哨的冲动。

让我意外的是,大家都在忙各自的工作,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我是开车到公司的。

中午就餐的时候,依旧没有人对我的车发表任何观点,我沉不住气了便引导他们谈论我的车。

一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很意外,说:“你是开车过来的?我怎么没有注意到?”

另一个同事继续追问:“你什么时候买的车?”

这个世界上最不需要动脑筋的话就是实话,这句实话让我有点失是。

人类行为有一个绝对重要的定律,如果我们遵守这个定律,几乎永远不会将自己的影响力估计错了。如果遵守了这个定律,我们就能够在任何社交场合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但一旦破坏那个定律,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这个定律是:你看不到你脸上的毛孔,别人即使看到了,也很快就会忘记。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学生背上名牌包,然后进入教室。背名牌包的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估计他的这个包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轰动。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班级里26个同学,只有6个人注意到这一点。

社交场合中,我们心中总认为别人对我们会格外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自我的感觉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集体合影的照片中,只有自己会对照片中的自己感兴趣。

打开一张集体合影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第一眼都会去寻找照片中的自己,然后围绕着照片中的自己继续进行搜索。不仅如此,还会特别在意自己在照片中的位置、表情、穿着打扮等,同时照片中自己展示给别人的印象会较长时间地保留在自己的大脑中。

不仅仅是一次,无论何时打开照片,都会以自己为一个焦点,以此扩散开来,这种心理作用就是焦点效应。

心理学中的焦点效应是人的普遍心理,意思是说,把自己当作是一切的中心,世界在以自己为中心扩散开来。同时会不正确地看待外界对自己的关注,这种关注多半是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心理学中所公认的一个事实——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你遇见的所有人,都觉得在很多方面,他才是中心。

比如,面试一份你非常中意的工作,你会为自己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说什么样的话思考良久。和面试官见面的时候,你甚至会紧张得不知所措。

和初次见面的重要客户一起交谈,你甚至会考虑到自己的手该放在什么位置,会担心客户会怎么看你,自己的表现会不会影响到这一次的谈判,甚至会对某一次不自然的微笑耿耿于怀。

和心仪的对象第一次用餐时,如果不小心发生了计划之外的事情,那这件事情可能会让你铭记一年、三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你关注的事情,对方却根本没有记住。

你的脚底长有一颗幸运痣,全世界可能只有你一个人知道,甚至你的妈妈对此也一无所知。

焦点效应让很多人谈社交而色变。

比如,一些职场女性,每次上班前都要花好长的时间打扮自己,甚至一缕头发的位置都要反复打理,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挑选衣服方面,她会将自己的装束打扮搭配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因为她觉得走进公司之后,所有人都会注视她,所以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别人留一个好形象。

其实,这些都夸大了“自我中心”的效应。大家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会有人注意到你这些细节的。如果让你现在回忆昨天和你在一起的人都说了哪些话,你有可能连对方一句完整的话都难以表述出来。但是如果让你复述你昨天的活动,你会说得非常详细。

了解了焦点效应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利用它。社交场合中,让对方在“焦点效应”的心理下,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

一个保险推销员在向一个大客户推销保险时,推销陷入了僵局。客户已经出现不耐烦的情绪,保险推销员意识到自己这次又将无功而返。

这个时候,他发现客户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与美国总统布什合影的照片,照片上还有布什的签名。而且相片被裱了起来,看起来客户很珍惜这张照片。

在美国,总统经常会举办这类慈善晚宴,一些商业界的要人会被邀请参加。

在宴会上,如果捐助一定数目的慈善款,就有机会和总统合影。

于是保险推销员灵机一动找到了话题,问:“李总,你居然受到过美国总统的接见,在国内有机会和美国总统合影的可不多,这可是国内很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客户一听,立刻谦虚地说道:“哪里,哪里,过奖了!这是我以前在美国……”对方于是讲起了自己的事。

要知道,这个社会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甚至已进入社会很久的老手,在焦点效应的心理下,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戒备之心。

最后,双方成功地谈成了这笔生意。

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很容易把话题引导到关于自己的事上来,并且时隔很久,都能清晰地记得谈论有关自己的内容。同样地,与别人交谈也是一样,没有谁愿意听有关别人的事,特别对于陌生人,通常认为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但对于有关自己的事,却非常有兴趣。

因此,在社交场合中,谈论时,应尽量以别人为中心,满足别人的“焦点心理”。满足了别人的心理,想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了。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焦点效应”的心理是多余的,完全没有必要。大多数的人,都是属于“观众”的层次,公众人物毕竟很少,并不是那么受人关注。你偶尔的失误或许根本就没有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也不会有人上升到舆论的高度。

不善于社交的人,总是“感到”在人群中大家都在关注自己。这些人会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如果我们在静的环境中制造了噪音,我们可能会非常苦恼。但事实是,我们心理上的苦恼,别人不太可能会注意到,更可能很快会忘记。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因此,正确理解焦点效应有助于消除社交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