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冷眼读人心
23954700000053

第53章 打开窗子才能有阳光照进来

◎人际沟通中,如果你神秘得让对方一无所知,尽管出于好奇心,别人会关注你,却不会主动靠近你。因为没有人愿意靠近一只不会叫的狗——恰恰不会叫的狗是最危险的狗。

◎社交在性质上没有玩弄权术、善恶之分,只有社交高手和社交盲人的分别。我又曾说过,社交的根本动机服务于人类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二天,《先锋论坛报》的头版头条出现了这条标题:羊的温顺,狼的残忍——黑暗的使者,哈定!

◎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通过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秘密,将自己部分地展现在别人面前,能够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缓解别人的戒备心,从而获得对方的同情、理解与新发现,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前面我们谈到沉默是金,这一章反过来,我们谈谈开口说话。

开口说话,并非是放弃沉默是金的警言,而是适当开口,寻找契机。

前面说到黔驴技穷的寓言,当驴子不叫的时候,老虎只能远远地望着,因为没有见过,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感到畏惧。当驴子叫的时候,老虎已经不那么害怕了,当驴子踢的时候,老虎已经完全不害怕了。

撇开老虎的凶残本性,想吃掉这头驴子的动机,假如你是这只老虎,对一个守口如瓶的人,对其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你只会远远地望着,不会想到接近驴子。

为什么?

因为你对它一无所知。相反,如果驴子对你叫,由于你对它有了基本的了解,戒备心理就会适当放松,会对其少一分戒备,多一分亲切感。

被别人知道底细、了解底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他人口中一顿可口的晚餐。相反,如果别人对你一无所知,也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为别人不会接近你,靠近你。

人际沟通中,如果你神秘得让对方一无所知,尽管出于好奇心,别人会关注你,却不会主动靠近你。因为没有人愿意靠近一只不会叫的狗——恰恰不会叫的狗是最危险的。

以前,人们走进心理诊所,问得最多的,往往是爱情和婚姻上的困惑。可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问:我怎得样才能与人友好相处?

提出这个问题来的时候,表明他们的情商已趋于成熟,社交、生活走上正轨,是走向成功的最有力证明。

在前面论及社交的篇章里,我曾说过,社交在性质上没有玩弄权术、善恶之分,只有社交高手和社交盲人的分别。我又曾说过,社交的根本动机服务于人类社会,服务于大众。

为实现有效沟通,必须掌握社交中的沟通技巧。

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这天,我和助手琼斯去拜访一位博士。一路上看到很多的狗,尽管美国有法律规定,超过35厘米的家犬必须要圈养,但依然能看到很多的狗游散着。

一路上,总能听到狗叫声,每次听到狗叫声,琼斯似乎都小心翼翼。

我对他说:“你不需要担心,只要防范着那些不叫的狗。”

琼斯嘲笑我,说:“不叫的狗多么温顺,为什么要防着它们?”

在进入博士的院子时,从门后面窜出的狗攻击了琼斯。

他很痛苦,“它真是讨厌,一声不吭就攻击我。”

博士告诉我们:“不叫的狗虽然很可爱,却不能给人安全感。”

美国第29任总统哈定,是一位平庸的总统,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作为。

当时,哈定的一个丑闻引起了一股反对他的浪潮,尤其是在《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他之后,弹劾他的声音越发不可收拾。

《先锋论坛报》的记者问他连任总统有何感想,哈定点点头。

竞选总统的哈定,成绩非常糟糕,以至于他的连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笑柄。然而,哈定本人却向美国公民保证说,“我不会让美国公民处于一间烟雾腾腾的房间里。”

事实却并未如此。

记者连续问了他九个问题,但哈定却一直保持着沉默的状态,愤怒的记者转身离去。

第二天,《先锋论坛报》的头版头条出现了这条标题:羊的温顺,狼的残忍——黑暗的使者,哈定!

在报纸上,将哈定比作一条危险的狼,这促使美国更高的反对声。

无奈之下,哈定面对全美公众,发表了如下演讲:

美国当前需要的不是英雄行为,而是医治创伤;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正常化;不是革命,而是恢复;不是激动人心,而是心平气和;不是实验,而是保持平衡;不是受国际事务的牵累,而是在国内取得成功……

这段发言让国内的反对情绪得以缓解。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的效率,提出了一个名为“约哈里窗户”的理论。

他们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效果如何,人际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自我暴露”。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需要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需要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仅仅需要自己了解,却不能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无法不了解的“求知区域”。这四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

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通过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秘密,将自己部分地展现在别人面前,能够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缓解别人的戒备心,从而获取对方的同情、理解与新发现,最终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

以哈定总统与《先锋论坛报》记者的沟通为例,哈定总统需要一部分的自我暴露,这样才能获得记者的理解和同情。然而恰恰相反,他一直保持沉默,扩大自我的“秘密区域”,相对缩小“开放区域”,难免会受到别人的抨击。

相反,后来对全国发表的演说,这是缩小自我的“秘密区域”,相对扩大“开放区域”,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

哈定的遭遇证明,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对别人的自我暴露程度、开放程度,往往会得到对方相应的理解与同情,这样,扩大自我的“开放区域”,缩小自我的“秘密区域”,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别人的良性反馈,获得别人好感,有效沟通的成功率自然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