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岳飞的故事
23957400000026

第26章 满江红

襄阳战役胜利结束后,岳飞按当初宋高宗授予他的权力,委任了六郡官吏,派将士驻防。自己则率领主力回到鄂州。朝廷接到岳飞的奏报后,君臣上下兴奋不已,都在议论岳家军的神威和岳飞的军事才干。

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二十五日,宋高宗颁布诏书,任命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

宋朝继承唐朝的制度,在一些军事大郡设置节度使,称为“节镇”。当时已建节的大将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和吴玠四人,因抗金成功而建节者,岳飞是第二人,他的军功暂时仅次于吴玠,却已远胜于其他三人,而当年他才三十二岁。当清远军节度使的旌节发到鄂州时,全军将士都引以为荣。

岳飞驻守鄂州后,念念不忘在女真贵族统治下的北方人民,一心想着早日恢复故土。一天,他登上鄂州的一座高楼,倚着栏杆,看缓缓的河水,仰望辽阔的天空。当时正是雨后,四周景色格外宜人。一时间,岳飞思潮汹涌,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际、人民的疾苦,一齐涌上心头。北方的故土有待收复,灾难中的同胞望眼欲穿,以后的征途迢远渺茫,个人的成败得失,只如尘土一般。岳飞满怀激情,唱出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上段的大意是:大雨刚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靠着栏杆远望。面对着苍茫天地,我发出长啸,以发泄我满怀难酬的壮志。我已三十岁了,虽然曾经在抗金的战斗中建立了一些功绩,但是,那些功绩就像尘土一样轻微,不足称道。我踏过几千里的遥远路程,日日夜夜在风霜雨露里行军和战斗。这样的生活,我还要继续。时间是不等人的,一晃就这样过去了。不要让光阴随便溜走,虚度了青春。等到老年头发变白的时候,再来悲伤、懊悔也来不及了。

在第二段里,岳飞回顾了国破家亡的耻辱,倾吐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当时朝野上下黎民百姓的共同利益与迫切要求,激发了广大群众对祖国的热爱。

这首诗词流传至今,仍在被人民广为传唱。

岳飞在鄂州休整的时候,派亲信王大节到汴京刺探伪齐内幕。不久,王大节回来报告,金齐联军现在以兀术为统帅、伪齐太子刘磷配合指挥,即将大举进犯江南。

岳飞不敢怠慢,急忙上奏朝廷,并在自己的防区加强布防。但金齐联军惧怕岳家军的威力,避开岳飞的防区,从淮河流域进兵。金齐联军很快渡过淮河,继续向南进犯。

临安内外顿时一片惊慌,有人主张放弃临安南逃,宰相赵鼎极力主战,他认为刘、韩、张三部人马,加上杨沂(yi)中的神武中军的十五万人马,要比吴玠和岳飞两部兵力总和多出一倍多,应该能抵住敌军的进攻。

但是,刘光世还没有与金军开打就先跑了,将防区收缩到长江南岸,这样准西路不战而失;张俊口称抗战,却找出各种借口,迟迟不肯渡江北上;韩世忠在承州一带虽然取得几次小胜,稍微阻滞了敌军的进军速度,但他势单力孤,很快退守镇江。

这样,在江淮两江之间只有庐州知州仇怠忠于职守,不肯撤退。当金齐联军兵临庐州城下时,仇怠指挥两千五百乡兵几次打退来犯之敌。十二月,伪齐太子刘磷亲临城下指挥,金兀术亲自殿后支援,庐州危在旦夕。

在此危难之时,宋高宗想到唯一能抵抗金兵的只有岳飞。他急忙发布命令调岳飞东进。岳飞立即派徐庆、牛皋为先锋,率领精兵日夜兼程奔赴淮西,岳飞亲率主力随后跟进。途中,岳飞听说庐州危急,便急令牛皋等前去支援。

十二月十八日,牛皋等人率骑兵来到庐州城下。牛皋命令把“精忠岳飞”的大旗高高挑起,金齐联军看到岳家军到来起初还不太相信,牛皋冲到阵前,大喊一声:“我就是牛皋,前后四次打败兀术,你们不认识吗?”金齐士兵一听大惊失色,知道果然是岳家军到来。

牛皋素来勇猛善战,这次也不例外,他挺枪催马冲入敌阵,两千名骑兵掩杀过来,金齐联军大败而逃,庐州之围旋即被解。接着,岳飞率主力赶到庐州。金齐联军估计无法突破岳家军的防线,加上严冬到来,不便渡江作战,于是按兵不动。恰在此时,又传来金太宗病危的消息,金兀术不得不下令撤兵,放弃了向南进犯的念头。

金兵退却,岳家军又立一大功。宋高宗任命岳飞兼任镇宁、崇信军节度使。一人兼任两节度使,可见,岳飞在宋高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