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岳飞的故事
23957400000039

第39章 反对议和

南宋王朝的四个宰相中有三个是主和派。左相赵鼎和参知政事刘大中是体面的主和派,一方面主和,一方面要求不失南宋国格。

右丞相秦桧是以主和派面貌出现的不顾廉耻的投降派。

因为他和金将挞懒有密切关系,宋高宗为了保持一条与金朝的联络渠道而重新重用他。

枢密副使王庶是一个坚决抗战派,但他地位最低,职权也最小,以一人对三人,势单力孤。

高宗和秦桧串通一气,赤裸裸地推行投降政策,他们原以为议和不会有多大困难,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因为高宗屈辱求和的政策,既违背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地主阶级中大多数人的意愿,所以支持他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但他是南宋的最高统治者,手中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战与和,只在他一念之间,没有人可以阻拦。

朝廷中分成两个旗帜鲜明的营垒。抗战派以岳飞、韩世忠为代表,他们热爱故土,痛恨侵略国土、践踏家园的金人,为国家担忧,为人民着想,始终以坚强的意志对抗投降派的卖国主张。而投降派则是为了各自的目的,聚拢到一起,从中谋取自己所想得到的利益。

如高宗,这个居于权力顶峰的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不惜解除精忠报国的将领的兵权,不惜降低身份向金求和,只为能坐稳皇帝宝座;而秦桧,作为金国派到宋朝的奸细,想为金国立功的心思已不止存在一天两天,而是积蓄了很久,所以当高宗表现出与金国议和的趋势,他就想尽办法跟着高宗,照着高宗的眼色办事;还有的人或出于害怕,或出于对高官厚禄的贪欲,不一而足,但却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反对与金朝作军事上的对抗。

反对议和的奏章和书札,就像雪片一样飞往朝廷,抗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高宗卖国求和的行动陷入了异常艰难的处境,但是,他议和的主意已定,决心利用他的权力,将这件不甚高明的事坚持到底。

得到王伦回来汇报的金国答应议和的消息后,高宗感到他非常需要培植一个得力助手,好给他增添力量,顺利地完成“议和”这项“伟大的事业”。因此高宗很快地拜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兼枢密使。这是高宗一项重要的部署,即要秦桧出面负起全权处理与金议和的责任,同时也是向金朝统治者表明,由秦桧主持议和一事,应该是值得信赖的吧!

虽然朝中最重要的决定权是由皇帝掌握着,但是军事大权是掌握在很有声望的韩世忠、岳飞等人手中,因此投降派不得不有所顾忌。为了笼络人心,高宗召掌握兵权的韩世忠、岳飞和张俊到朝廷,以便对他们进行说服工作。

一天,岳飞正在家中和同僚讨论当前的国家形势,对高宗、秦桧等人的投降活动大为愤慨,这时,有皇上差遣的人带来金字牌快递的命令,要岳飞即刻起程,往宫中议事。岳飞明白高宗议和的主张已定,再劝说也没有多大效果,于疋只想拖延前行,他一再地向高宗请求,说近来身体不好,希望能够退隐山林。最后看躲不过去,只好在九月底,赶到了临安。

君臣相见时,在高宗面前,岳飞也丝毫不作让步。

他坦白地对高宗说:“对金人不可相信,不能够一味地等待议和。议和是下策,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不加抵抗地对金国屈膝,一定会被后人嘲笑的。”

面对高宗,岳飞大义凛然地说出自己的见解,高宗哑口无言,无语以对,场面非常尴尬。岳飞再次提出出兵北伐,收复国土的计划,企图能让陷入议和这个漩涡中的高宗回心转意。

韩世忠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将领,很久以前他就已经向高宗提出北伐,对于高宗的议和,他早就在心里憋了一肚子的火。所以这次应召入朝,他更是直言不讳地将自己的看法和盘倒出,言词激烈,态度激昂,面对最高统治者,丝毫也不畏惧。召见之后,韩世忠压抑不住满腔的悲愤,又接连上书十多封,旗帜鲜明地反对议和,主张大举北伐,并表明如果朝廷出兵,他愿意担当这个重任。一片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令人为之赞叹。

而另一个大将张俊,却表现得与岳飞、韩世忠两人截然不同。张俊本就是胆小怕事的人,就像那墙头的草,东风来便往西边倒,西风来便往东边倒,毫无主见。当他知道高宗坚决要议和的意图后,为了赢得高宗的宠信,就抓住各种时机,对议和活动大加赞赏,以讨得高宗和秦桧的欢颜。在淮西发生兵变的时候,张俊吓破了胆,擅自逃离了盱眙。为这件事他一直提心吊胆的,生怕高宗治他的罪。

有一段时间,他弄不清楚朝廷的动向,为逃避擅自逃离驻地的罪责,抹去这个不光彩的污点,他曾神情激昂地对高宗打包票,说什么他将和岳飞等人的军队合在一起,大破金军,报效国家。但是,当岳飞等将领为北伐一事与议和派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却远远地逃开,将从前的誓言忘了个一干二净。对敌人的畏惧,对荣华富贵的欲求,使他一头扎到高宗和秦桧的投降派圈子里,做了高宗身后又一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由于张俊的及时转变,令高宗大为满意,并对张俊大加赞赏,从此,张俊就成了朝中最受宠幸的大将。

岳飞凭着出色的战绩,官职越升越高,年纪轻轻就已经列入了宋朝高级官员的队伍。在宋朝的五大元帅中,岳飞原先的资历最浅。当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升任节度使时,他的官职还非常卑微,但在短短的几年内,岳飞的战功和声望都超过了他们,在皇上心中岳飞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这就令韩世忠和张俊忌妒不已,心中暗暗不平。为了顾全抗金大局,岳飞尽力和他们友好相处,并且先后给他们写了几十封书信,对他们的战功大加赞赏,并表示对他们的无比钦佩之意。可是这两个人对岳飞友好的表示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那一封封言词恳切的信都如同石沉大海,杳(yao)无音讯。镇压洞庭湖农民起义军后,岳飞将缴来的车船各送一辆给他们,车船装备齐全,外形美观。韩世忠高兴地接受了,于是同岳飞握手言欢,而且由于在抗金上持同样的态度,因此就一同站在了抗金派的队伍里。而张俊收到那艘长三十丈、高五丈的巨船,认为岳飞在有意地炫耀战功,心里更加痛恨岳飞了。因此,在这场投降派与抗战派的斗争中,张俊则有意地排挤和陷害岳飞,以发泄个人私愤。

为了压制不同的政员,培植得力亲信,增强自己的力量,以便更好更快地进行议和活动,高宗决定更换宰相和执政官。朝中所有反对议和的大臣,高宗都一一罢免了,如王庶、赵鼎和刘大中这些碍事的人物都被赶下了台。秦桧爬上了相位,竭力地扩大自己的党羽,将那些素日与自己有矛盾的人的官职罢了,而那些善于说好话、阿谀奉承的仆人却不断地获得升迁。

对于秦桧等人的议和行动,从黎民百姓到朝廷官员,反对抗议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谴责和讥讽汹涌而来,令议和派防不胜防,诸又堵不上。当时任中书舍人的勾龙如渊,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小人,他看到秦桧为此焦虑不安,便在一个深夜里,悄悄地溜进秦桧府中。两人在一起密谋了很长时间。勾龙如渊向秦桧建议说:“相公为国家大事,尽心尽力,但是各种非议纷纷而来,令人深感不平。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公不如重新选择御使台官和御使诛官,平息这些对相公不利的言论,这样相公行动起来就方便多了。”

秦桧对这个提议感到无比满意,立刻就将勾龙如渊提升为御史中丞。宋朝的御史台官和诛官控制着朝野言论,可以约束朝中官员的评议时政得失的言论自由。

自从勾龙如渊当上御史台的长官以后,台、诛官便失去了公正的自由,而成为秦桧控制舆论,为自己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御史台也成为打击异党的一个有效的机构。

秦桧身为朝廷宰相,独揽中枢大权,但是由于当年曾被高宗罢过相,被闲置的缘故,刚上台时还不敢放开胆子做事,心里还有所顾忌。于是,他想出许多法子来试探皇上的心意。

一天,他避开众人,对皇帝说:“皇上,关于议和这件事,如果皇上已经下决心一定要和金进行议和,那么,请皇上只与臣商量,不要让别人插手,否则只会增加议和的困难。”高宗抚着胡须,点头称是。秦检还是不放心,说请皇上好好地考虑三天再作决定。

三天后,他又要皇上再仔细地考虑三天。又过了三天后,高宗对他表现出了非常信任的态度,这才宽了秦桧的心。接着,他拿出早已思虑成熟的议和方案,奉献给皇上,并且提出要由他来专门负责议和这件事情,不许别人插手。对于这一切,皇上都应允了,秦桧这下可高兴坏了,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高宗将国内的事情安置好后,又派王伦再次前往金国。王伦出使金国前,高宗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用谦和的态度,适当的话语,向女真贵族政权表示出宋朝屈服议和的诚意,并要求金朝派使臣赴南宋,具体商议议和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