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岳飞的故事
23957400000005

第5章 “精忠报国”

在《水浒传》中,曾写到大辽,它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一直是宋朝的边患。当时,它的西北部金国兴起,金国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不断进攻辽国。

宋徽宗为了给自己找一块“遮羞布”以转移世人对他的指责,便打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旗号,与金国联合攻打辽国,两国缔结了盟约。宋金缔盟后不久,金国便出兵攻击辽国。

在金国的催促下,北宋朝廷也派童贯领兵十万来攻辽国,并派人在河北一带(岳飞的家乡)招兵买马。

岳飞回乡后,遭逢这种兵荒马乱的年景,生计更加艰窘。经全家再三商量,认为凭借岳飞的一身武艺,出外当兵,尚是一条谋生之路。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岳飞正好二十岁,九、十月间,真定府有一位文臣新知府上任,名叫刘韐(ge)。按照当时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体制,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抚使,统辖真定府、相州等六个州府的军务。前线第二次征辽的败报传来,刘韐感到惶恐,他担心辽军乘胜侵袭,便临时召募了一批“敢战士”,岳飞也在应募者之列。

刘韐在检阅应募者时,很快看中了这个青年。岳飞头颅颇大,方脸大耳,眉宇开阔,眉毛较短,双目炯炯有神,身材中等偏高,极其壮实,生就一副雄赳赳的勇士气概。刘韐同他谈话时,岳飞申述了自己誓死保卫乡土的决心,刘韐当即任命他为小队长。

事实上,辽军没有,也不可能乘胜攻宋,于是,刘韐就使用这支敢战士的队伍,从事对内镇压。相州有一股“剧贼”,其首领是陶俊和贾进,他们攻打县镇,杀掠吏民,屡败官军,祸害一方。岳飞请求为故乡除害,刘韐便派他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岳飞先派三十人装扮成商旅,听任陶俊、贾进俘掠。他又命令一百人埋伏在山下,自己带几十骑前往挑战,佯败而逃。陶俊和贾进率众追击时,山下伏兵一齐出击,三十名伪装的商人也充当内应,俘掳了陶俊和贾进,其余党全部溃散。

于是岳飞的顶头上司王靖向上司申报,为岳飞保举了一个小官。不料岳飞的父亲岳和经历长期劳累和贫困的折磨,突然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噩耗传来,岳飞哀痛至极,连忙奔回汤阴。

朝廷由于财政拮据,也把不属于正式编制的敢战士裁撤,王靖的保举状就成了一张废纸。

自宣和四年冬到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冬,岳飞一直居家。

岳飞虽然在小村里守丧,却始终关注着大宋的局势,凭着敏锐的嗅觉,他感到大宋王朝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此时人民流离失所,生计艰难,盗匪、流寇四起,打家劫舍,危害百姓。由于岳飞武艺高强的名声流传得很广,因此竟有人来请岳飞去做“山大王”。

但岳飞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练就一身武艺,为了报效国家,因此他决不会放弃原则去危害人民,祸乱国家。

岳母虽然是一介女流之辈,但是她深明大义。一次,岳飞严拒了土匪请他入伙的邀请后,岳母深感欣慰,她把岳飞叫到跟前,对他说:“鹏举,你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对,娘为你感到很高兴。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今后你就不会为别的诱惑所打动,也不能说明你以后的志向不会改变。所以娘将‘精忠报国’四字刻在你的身上,希望你永远铭刻于心,做到一生无愧于心。”

岳母叫儿媳李氏拿来针线,让岳飞脱下衣服,双膝跪下。然后用笔蘸(zhan)墨,郑重地在岳飞的背上写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再用钢针一针一针地往皮肉上刺。

岳飞咬紧牙关忍着痛,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任凭豆大的汗珠滑落下来。当最后一笔终于刺完时,岳飞母子的脸上都已挂满了泪珠。岳飞明白母亲的用心,母亲是要让他记住并做到一生忠于国家,热爱民族,尽自己的全力去报效国家和人民。

岳飞转过身跪在母亲面前,双目含泪,颤声说道:“儿谨遵母命。”

岳母的苦心没有白费,岳飞用一生的行动来实践了这四个字。

不久,岳飞再次踏上了从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