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者不一定能自知,胜人者也不一定能自胜。了解自己的优劣而能去面对的人,才能够更快的走向成功。然而,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自知。
不知己,就不能在自己一生中,给自己准确定位,事业也很难成功。总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与有钱人比,自己没钱;与有权人比,自己没权;与高的比,自己矮了;与胖的比,自己瘦了;处处羡慕别人,事事不能如意。长此以往,醋意顿生,妒意顿生,敌意顿生!这是很危险的,不是毁了别人,就是葬送自己。
想掌控自己的生活,就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要真正地认清自己。事实上,没有哪个人可以在人生的每一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包括富人在内)。如果我们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因决策失误所遭受伤害的程度就会增加。认识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站在一旁,像陌生人一样来评估你自己。接着,要尽可能客观地进行自我检查、评估自己的能力并认清自己的缺点。这是每个想成富人的年轻人应该首先做到的。
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过得很糊涂,根本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他们对自己所认识的,也不外乎姓甚名谁,贵庚几何。至于寻究起自己的能力怎样,什么职业什么事情最适宜自己,为人处世能做到何许地步,在社会上处在怎样的一个“点”上,可能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自己了。有些人就是因为不认识自己,没找准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而没有步入成功之门。
陕西的作家贾平凹,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要发现自己并不容易。我是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呵!”
贾平凹的创作经历是这样的:最初,上大学时,在校刊上发表了一首顺口溜,于是努力写诗,两年之中写了上千首诗,质量平平;接着,他写起古诗来,也不怎么样;后来,学写评论、散文、随笔,同样没有突出的成绩;当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之后,这才意识到,这种文学形式最适合于自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写了大批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
贾平凹的经历说明,每一个人不见得都能认识自己的才能。“知己”如同“知彼”一样,亦非易事。正因为这样,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才目标,要经过一番摸索、实践的。人无全才,各有所长,亦有所短。所谓发现自己,就是充分认识自己所长,扬长避短,认准目标。
马克思曾经想当诗人,当他发觉自己写诗不怎么样的时候。转向社会科学研究了。
达尔文早年从文,获得过文学学士学位,也曾对诗歌发生兴趣,年轻时每天上午背诵几十行诗。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的“诗才”平庸,就转向生物学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五十多年前本是国立西湖艺术院的学生,是学画的。当他的第一首诗发表之后,认识到自己的气质更适合于诗歌创作。终于成为诗人。
郁达夫祖上世代行医,他到日本留学,也是学医,当时,学医必须学德语。郁达夫懂得德语后,拜读了歌德、席勒、海涅的作品,也拿起笔来从事文学创作。当他意识到自己从文更为合适。便毅然弃医学文,从此蜚声文坛。
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要面对现实的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承认自己。不能因为自己有那么多的缺陷与不足而自卑、自轻、自贱。想成为富人的年轻人尤为要注意。
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没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缺陷,极力掩饰,或者刻意伪装,这样就会形成病态人格,无法实现成功人生。
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年轻人不要总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不要老觉得自己有一身好本领,却无缘得人赏识,不是自怨自艾机遇不足,就是到处求神问卜,企求时来运转。这样下去,只会注定一生平平庸庸。
利用优点和长处,避开弱点和短处
想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富人,首先应该“自知”,即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哪些是自己所长,哪些又是自己所短,自己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富人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弱点和短处要设法避开。
在人生的坐标系中,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为此,只有紧紧地抓住自己的一技之长,加以利用。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善于做学问,没有当官的素质,可他非要去从政不可,或不得已被推上某个领导岗位,结果在官场上很不得意,学问也耽误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用劳伦斯·彼得的话说,这叫“迷失自己”。这种人的失败,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丢了自己的长处,而用了自己的短处。
大多数富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长处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持住既定的方向,而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的。坚守自己的优势方向,就要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不去随波逐流,不去赶时髦。
嘉丽原是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名电话接线员,天赋加上长期的职业锻炼,她的口齿伶俐、声音柔和动听以及态度热诚在当地很有“口碑”,受到用户的普遍赞赏。嘉丽是个胸怀创业大志的人,她不想一辈子就当一个普普通通的电话接线员,她要当老板,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知道商场如战场,任何不着边际的空想都只能是画饼充饥,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自己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从这里起步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从这种观念出发,嘉丽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主意就来了:利用自己的天赋条件成立一家电话道歉公司,专门代人道歉。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很多年轻人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所有技能中,总有长项的。我们的择业原则应是:去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的职业,最能使你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展的职业。因为惟有利用你的长处,才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相反,利用你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就是这个意思。
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可谓名扬四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可是,马克·吐温在试图成为一名商人时却栽了跟头。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字机,最后赔掉了5万美元,一无所获;马克·吐温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赚了大钱,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发这笔财,于是他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经商与写作毕竟风马牛不相及,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这次短暂的商业经历以出版公司破产倒闭而告终,马克·吐温本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
经过两次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毫无商业才能,于是断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这回,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重新找回了感觉。最终,马克·吐温靠工作与演讲还清了所有债务。
人是复杂的、多面的,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这是富人必备的素质。聪明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点,使自己具有永恒的魅力。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呢?那就不要忘了“尽善尽美”这四个字。
每个想成为富人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对自己的优势都应该进行一番设计,真正认清了方向,加以精心培养,就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早日成功。在人生的路上,只要你能够善于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点,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富人。
找到天赋,并发挥出来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25岁就红透宝岛,《双响炮》、《涩女郎》、《醋熘族》等作品在台湾经久不衰,他的作品在内地也非常畅销。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小时候的朱德庸却是一个“差生”。朱德庸天生对图形很敏感,但对文字类的东西接受起来却很困难。在学校读了十几年的书,他一直认为自己非常笨。读中学的时候,朱德庸完全没有办法接受刻板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他像个皮球一样被许多学校踢来踢去,就连最差的学校也不愿意招收他。
开始他也像老师们一样认为自己非常笨。十几岁以后才明白,自己不是笨,是有学习障碍。他发现自己天生对文字反应迟钝,但对图形很敏感谈到求学时的痛苦经历,朱德庸说:“我的求学过程非常悲惨!学习障碍、自闭、自卑,只有画画使我快乐。”画画是唯一能让朱德庸感到松弛的事情。他说:“外面的世界我没法待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自己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里有我的快乐。在学校里受了老师的打击,我敢怒不敢言,但一回到家我就画他,狠狠地画,让他死得非常惨,然后自己心情就会变好了。”
他的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也吃了很多苦头,他们动不动就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听老师训话,还时常要带着小德庸到各个学校去看人家的脸色,求人家收留这个学生。幸运的是,朱德庸的父母从不给他施加压力,一直任他自由发展。他的爸爸会经常裁好白纸,整整齐齐订起来,给他做画本。
朱德庸后来回忆说:“如果我的父母也像学校老师一样逼我学习,那我肯定要死……每个人都有天赋,但是有些人的天赋被他们的家长或者被社会的习惯意识遮盖了,进而就丧失了。”在这一点上朱德庸很感谢自己的父亲,在他小时候非常想画画又总拿着笔画个不停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阻止他。相反支持了他。
关于天赋,朱德庸有非常精彩的见解:
“我相信,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老虎有锋利的牙齿,兔子能高超地奔跑、弹跳,所以它们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人也是一样,不过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把自己的天赋忘了,就像有的人被迫当了医生,而他可能是怕血的,那他不会快乐。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而这其中有很多只能是兔子,久而久之,就成了四不像。我们为什么放着很优秀的兔子不当,而一定要当很烂的老虎呢?社会就是很奇怪,本来兔子有兔子的本能,狮子有狮子的本能,但是社会强迫所有的人都去做狮子,结果出来一批烂狮子。我还好,天赋或者说本能,没有被掐死。”
什么是“天赋”?天赋是指与生俱来的才能,这种才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并能发挥出来,是许多人士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