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年轻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能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够成大事。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槛,而迈进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他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成大事者,梦想成大事,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经过研究发现,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美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里有两家分别是石油公司、汽车公司,另外有零售公司、金融公司、技术公司,还有通用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全美国十大企业中就只有通用这么一家是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可见,通用的成功不是多元化的作用,通用电气不是多元化的借口。要做好企业首先应做一个一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企业,如果一句话说不清楚,这家企业就有点儿问题了,就表示多元化发展得太夸张。有人问过美国的比尔·盖茨,问他既然能把电脑软件做得这么成功,为什么不开始做电脑呢?比尔·盖茨说:“噢,不,软件和硬件差太多了。”比尔·盖茨能够把微软做成世界第一品牌,可他连电脑都不想做。其实微软如果做电脑,即使从软件跳到硬件也还都是在IT领域,他却还说软件和硬件差太多了,可见多元化发展是多么困难。
孔夫子在两千年以前就讲“逐二免,不得一兔。”与其做两件不怎么样的事情,还不如选择其一,竭尽全力把它做好。因此成功就必须集中经营焦点,以小博大就必须集中经营焦点,把所有精力投放在最有希望成功的事业上。
创富、开拓市场要懂得焦点策略,即只需要注意三个方面:聚焦你最擅长做的事,聚焦你的VIP客户,聚焦你的高利润市场。也就是说,你必须放弃你不擅长的事情,必须放弃你的劣质客户,必须放弃你的低利润的市场。麦当劳是运用焦点策略很成功的案例,它把焦点只放在25项产品上,试问,中国哪家餐厅只有区区25个菜?又有哪家餐厅能有麦当劳的规模?有哪家餐厅能有麦当劳的利润?在它25项产品中,最赚钱的是什么?不是汉堡包、麦香鱼、著条,而是可口可乐。按照常人的思维,肥水不流外人田,永远想一切都自己来做,那么麦当劳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你什么都做,却可能什么都不是。
湾仔码头水饺在香港已是家喻户晓,老板臧健和也因此被喻为“水饺皇后”,并被一家香港媒体评选为香港25名杰出女性之一。
臧健和曾经说:“创业时一定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好产品,一个能够赢得顾客口碑的产品,一个让顾客在你的小店里排队的产品。有了这样的‘拳头’产品,你才有可能闯出更大的天空。”20世纪的最后20年,可谓是香港的黄金时期,炒楼炒股,沸沸腾腾,就是想不发财都难。而这20年,也是臧健和从创业到成功的20年,可为什么在到处都是商机的香港,臧健和却一直紧抱着几元钱一袋饺子的小生意不肯放手呢?
这正是臧健和的赚钱智慧之一——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这是她自己在创业中的感悟。当房产股市风起云涌,一夜暴富者层出不穷时,臧健和也不是没想过在金融地产的财富之海中打捞一笔,满载而归。
那些年里,她也买过股票,但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她买进的时候是80多港元,后来涨到100多港元,经纪人建议她抛,可她却觉得还是等一下再说,结果这一等,反而跌得惨不忍睹。
炒房她也尝试过,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臧健和第一次买楼是1983年,住了11年,30万港元买进300万港元卖出,算是赚了一笔。现在她买的这个房子比较豪华,花了1500万港元,1994年底的时候买进,到1997年的时候它已经升到2500万港元了,但她因为种种原因没卖,因此错过了好时机。
经过无数次尝试,臧健和渐渐地明白了,既然她会包饺子,就要把包饺子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把它做好,并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别的呢,既然不是办不好就是不明白,而且还会因分心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意,那就干脆不做,专心专意地包饺子。
包饺子的确是臧健和最擅长的事。臧健和最初的水饺是典型的北方包法,皮厚、味浓、馅咸、肥腻,后来她针对香港人的口味,不断地加以改进。
薄皮大馅、鲜美多汁的水饺终于得到了顾客的认同,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有数十位顾客排队等在湾仔码头她的摊档前吃水饺。
这就像长得再漂亮的女人也不可能让每一个男人都喜欢她。记住,市场占有率达到30%就是垄断。一个女人,如果有30%的男人喜欢你,你就是美女。因此定位独特卖点就能提升你的利润,集中经营焦点就能超越你的竞争对手。
因此,后来臧健和在给**********讲课的时候告诉他们:“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要做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但要敢担风险,因为这样的风险是你能承担的。”
很多人将精力白白浪费在许多无谓的事情上,因为他们没有聚焦,到头来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领风骚的人,必定是专心致志的人。伟大的人从不把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也不愚蠢地分散自己的专长,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市场也是如此,很少有某一家公司能囊括一半以上的市场。但如果你有清晰的焦点,有独特的卖点,就有可能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找准个人能力和职业的最佳结合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最终的成功,应该是在一个点上突破出来的成功,至少在这一个点上是最优秀的。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无成功可言。如果是搞技术的,就应该有过硬的技术和能力;搞管理的,就要精通管理;搞营销的,应走到哪里哪里就能产生出市场效应。
明确了一个方向,认清了自己的特长,然后呕心沥血地努力去做,不达目标不罢休。在奋斗的过程中,允许有小的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利于向大目标进发。只有以行业精英的标准时时要求自己,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台湾歌星姜育恒以一曲《再回首》走红,却在经商的道路上输得一败涂地。二十多年前,姜育恒孤身从汉城赴台湾发展,一首《再回首》红透半边天,《一世情缘》、《再回首》、《跟往事干杯》等多首歌曲脍炙人口,成为海峡两岸最受欢迎的歌星之一。
然而正当他的歌唱事业发展得很好的时候,他却开始做起了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意,他认为做生意钱来得快,可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他做起和房地产有关的生意。而这对他是完全陌生的领域,然后就遇到亚洲金融风暴,“汇率出现了问题,投资印尼的时候汇率是一美金兑两千五百印尼盾,亚洲金融风暴来了之后变成一万六印尼盾换一美金,所以你赚多少钱都没有用。”没多久,姜育恒就负债累累。
后来,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姜育恒感慨地说:“很早以前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当时他一年赚很多很多钱,他是编曲。我说你这样子不错啊。他说,姜育恒,我赚的是劳力钱,我今天生病,或者是今天没办法工作,这样的钱我就赚不到。但是做生意的概念不是这样子,做生意是别人帮你赚钱,你只要把生意拉上轨道,让它可以自己运作,生意自己就会走,你半年生病生意还是可以照样赚钱,差别是一个是付出自己的智慧、才华、劳力,一个是付出自己的生意的经营。我觉得在做生意来讲,最好是自己先判断自己的能力,最糟糕的就是做自不量力的事情,会死得很惨。看看自己有没有分析能力、有没有判断能力、有没有果断能力、有没有组织能力,要先有这些要素,才有做生意的资本。所以,先要认识自己才来决定要不要做生意。”
一个人要成功,必须找准个人能力和职业的最佳结合点。姜育恒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能力和职业的最佳结合点,才导致了经商的失败。
这样的例子很多,在金融市场上,有许多经济学家投资市场,由于缺乏实际经验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格林斯潘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在金融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投资就像参加举重比赛:你如果在裁判到来之前就早早地把杠铃举起来在那里等,可能会被杠铃压死;如果裁判来了很久你还没到,你就“误了钟”,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了。你只有在恰当的时间举起杠铃才能够赢得比赛。好的经济学家善于判断,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但他们通常只知道一点——一定会有举重比赛,可惜他们不知道比赛几点钟开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可谓鼎鼎大名,他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经耐不住寂寞,在股票市场上小试牛刀。他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公司,专门向人提供股票投资的建议以及代理股票买卖。结果相当多的客户中招,不是“被压死”,就是“误了钟”,输得灰头土脸。格林斯潘获得的收入连租金、水电、办公费都不够支付,只好在赔了几百万美元之后惨败收场,从此专心做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趋势的研究工作,不再沾手股票。
现在有很多测试工具能帮助人们找准这个最佳结合点,一些知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也要对求职者做一番个性测试。因为人们知道,必须把不同个性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比如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对于一个保守的企业而言,可能是经常批评公司及主管的叛逆分子,令人头痛不已。但如果他去从事创意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大受欢迎,因为他总能提出新的想法。
把强项发挥到极致就是成功
强项就是自己高于他人之处。这种强项可以是一种手艺、一种技能、一门学问、一种特殊的能力或者只是直觉。你可以是厨师、木匠、裁缝、鞋匠、修理工,等等,也可以是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服装设计师、律师、广告设计人员、建筑师、作家、商务谈判高手、企业家或领导者,等等,但如果你想成功的话,你不能什么都是。成功者的普遍特征之一就是,由于具有出色的强项,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
有了强项,发挥到极致,就是成功。
如果你关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每天12点半的“今日说法”栏目,应该对主持人撒贝宁并不陌生。可以这样讲,撒贝宁能走到中央电视台,是“说”这一项突出的强项帮了他一个大忙。
撒贝宁出生在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在部队从事艺术工作。撒贝宁从小就非常喜欢唱歌、跳舞和演讲。小学五年级时,撒贝宁就获得了武汉市五年级口头作文竞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升入中学后,撒贝宁对演讲、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提高演讲水平和舞台形象,他常常一个人在家里对着镜子一遍遍地训练,并把自己的演讲录下来,反复听、反复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初二到高一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参加10余次市、区级演讲比赛,每次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4年9月,撒贝宁进入北京大学后,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很快便成为北京大学里有名的“活动家”。凭着标准的普通话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他入校不久便被推荐担任了北大广播电台副台长兼播音员。他还担任北大戏剧社社长、北大合唱团男高音领唱。199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北大演出,他又作为特邀嘉宾主持人参与主持了这场晚会。
1998年,经过测试,撒贝宁顺利通过考核,被“今日说法”栏目录取,实现了他当一名法制宣传者的夙愿,开始了边读书边做主持人的生活。如今“今日说法”播出的节日中,有近1/3是由撒贝宁主持的。撒贝宁曾说:“我喜欢演讲,演讲给我自信,演讲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演讲这一项突出的能力对我的发展进步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撒贝宁并非学播音主持专业,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训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及虚心好学的精神,使自己拥有演讲这一突出的强项,这一强项不但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还屡屡给他带来荣誉:
——全国电视法制栏的主持人大赛,撒贝宁获得了一等奖。
——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他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笑到最后,夺得了金奖。
撒贝宁将他“演讲”的专长发挥到了极致,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工作,他一直在努力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演讲,最终,正是演讲帮助他成就了事业的成功。
沈阳还有个小女孩,学习不太好,职高毕业学的是面点,她有一个最大的特长做饼。她做的饼,日本人最爱吃,据说有一个日本老板偶然间在街上买到了她做的饼,转身就把她挖到了日本。现在她仍在日本工作,用做饼赚得的钱,给国内的父母买了车和房,这些都是特长致富的范例。每个人都有上帝赋予的特长,好好地珍惜和挖掘它,并学会用特长的亮点来赚钱。
每个人都有特长,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但很多人却认为:只有那些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才有特长。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要是人,都有特长,都有上帝赋予我们的强于他人的能力,只是有的人及时发现和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有的人把这种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
成功学专家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非常诚恳地说过:“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所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可以‘立即’支取的能力,借这个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只要下决心改变,那么,长久以来的美梦便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