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往往是市场中某一块空缺,甚至是市场的“处女地”,有很多成功的富人都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寻找市场中的“冷门”,补充市场的空缺,才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拓一片生存空间。“热门”则往往趋向饱和状态,可开发余地小,而“冷门”绝不可能已经饱和,可开发余地大、前景广。你若能抢先找到市场有开发性的“冷门”,你便能胜于你的对手,引领这一片领域。
冷门还是热门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冷门可以变成热门,热门也可以成为冷门。如:网络游戏行业,三年前还是冷门,如今确是成了热门;学习机行业在1993—1996年是热门行业,如今早已销声匿迹。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各行各业生机勃勃,新行业不断涌现。对于年轻人来讲,要有点前瞻性的眼光,长远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自己的定位,避开竞争激烈的热点行业,从冷门中挖掘那些蕴含着巨大发展前景的行业不失为一条成功之路。
在生意场上,“偏门”是冷门的同义词。在睿智的眼光里,偏门往往又是个奇兵的角色,而奇兵通常有“攻其不备”和“乱中取胜”的能力。“攻其不备”就是你快人一步,冲进人家尚未发掘的领地。“乱中取胜”指的就是在大家被竞争的氛围弥漫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际,而隔岸观火的你则在翻云覆雨的环境中另辟门路,于是一枝独秀,其生意自然“独”好。
如果大家都在同一行业打天下,那么遭淘汰的是大多数人,而成功者只有少数,且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获胜的。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冷门”行业中奋斗,那么你成功的机会就比较大,甚至可以垄断这一行业。
香港的陈银海就是靠“冷门”而发家的。这个“冷门”就是生产电脑打花机。他当年来港时,仅是“打花”(即机绣)小学徒。后来自己买织机,当老板经营。可是好景不长,在1967年因亏损只得关门了事。空有一身“打花”本事,却无用武之地。时来运转,在1978年电脑热潮中,他慧眼独具,认为用电脑取代人手从事“打花”,这个还无人问津的事一定大有前途。尽管此时香港“打花”业难请到人,但他还是投资研究打花电脑。过了几年,便研究出两种型号;质量上乘的电脑打花机,受到各厂家的垂青,产品打入大陆、香港、欧美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年营业额达数千万元,他也成了生产电脑打花机的巨头。他所经营的这个行业是个“冷门”行业,别人很难插足,产品处于霸主地位,这就为他带来滚滚财源。
中国人做生意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喜欢追风赶浪,羊俏养羊,猪俏养猪,什么东西时髦搞什么。虽然一些跟风得早的人赚了钱,但大多数人却仅仅是图了个热闹。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办小棉纺厂赚钱,许多人便一窝蜂地都去办小棉纺厂,结果造成严重的供过于求,大多数工厂因需求不足而被互相挤垮了;像20世纪90年代初搞房地产时髦,许多人便一个劲地去炒房地产,结果导致严重的经济泡沫,现在海口市还有数以百计的“烂尾楼”,就是当时房地产热留下的病症。其实创业经商,并不是都要选择那些热门项目,那些时髦项目,而要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个人条件、周边环境等而定。别人赚钱的项目并不见得适合你,别人发财的事情你不见得做得来。
对于年轻人来说,缺资金,缺经验,缺背景,缺关系,在竞争激烈的热门行业中,很难有立足之地。在此情况下,不如另辟蹊径,开拓一些别人瞧不起或者根本没有瞧过的冷门生意,从市场竞争的缝隙中寻找财富。而在很多时候,冷门生意由于竞争对手少更好赚钱。
要把自己放在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离开竞争激烈的领域。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找那些没有“老虎”的山头,为什么一定要跟“老虎”去厮拼呢?
目前,在市场上太多人追求热门行业、热门职业,所以经常是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才有了“网络泡沫”、“MBA泡沫”。市场是变化的,进大学时还是人才短缺的热门专业(如金融专业),毕业时可能找工作都困难。这世界变化快,现在的“热门”,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冷门”;现在的“冷门”,可能就是以后的“热门”。因而,选择行业跟炒股票的道理一样,避开竞争过于激烈的行当,选“冷门”,选暂时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行业或职业,做行业的“弄潮儿”。就算是夕阳产业,社会也有相对的发展空间。重工业不是夕阳产业吗?去年开始钢材价格暴涨,钢铁公司的股票不也节节上升?就算是不起眼的针现在仍然有广阔的市场。所以,我们不妨选择那些暂时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行业,或许能找到更大的利润空间。
专门做边角生意
什么叫边角生意?就是那种别人不太留意或不以为然的生意。唐辉是上海运辉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他从6000元资本起家,用短短数年间做到了2000万元身家。唐辉发家的经历说穿了很简单,就是专门做边角生意。
唐辉从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毕业的时候,身上仅有6000元,他还想凭此创业。恰好这时候上海的迪美购物中心开业。上海迪美购物中心紧邻赫赫有名的人民广场,虽然说这个地方现在熙熙攘攘,可是开业的时候并不景气,可以说是人气低迷。然而铺租却不便宜。以唐辉的资金实力,想在这个地方租个铺面属于痴心妄想。
但是很有商业头脑的唐辉看中了迪美的发展前景,他发现迪美当初设计的时候,为了设计上显得更大气,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大片的空白,光是商场中庭的过道就宽达12米。使迪美显得不像个以销售时尚小商品为主的商场,倒像个火车站的候车厅。唐辉就想,迪美的冷落与刚开张有关,是不是也与它昂贵的铺租有关呢?如果能推出一批便宜的铺面,加上面朝人民广场的优势,一定能吸引不少投资者吧!
他不是迪美的领导,也没义务让迪美的铺都租出去。虽然他没有很多钱,可是他却有很多办法。他的办法就是在迪美那些边边角角的空白上做文章。他去找迪美的领导商量,谈了自己的想法。反正这些地方闲着也是闲着,如果这个人能将他的想法实现,能将生意做起来,对迪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迪美还可以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这样,迪美很痛快地答应以“超低价”将这些空白地面出租给了唐辉。
不过唐辉不能在这些地方搭铺面出租,那样的话就破坏了迪美的结构,也破坏了迪美人引以为豪的大气。如果可以这样做的话:迪美就不会等到他来做了,迪美自己就做了。唐辉拿出来的东西让人大开眼界。他拿出来的是带轮子的铺面,其实就是一截一截经过特别设计的流动售货车,后来上海人将这种流动售货车称为小商品花车。如今小商品花车在上海各个市场已是屡见不鲜,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竟是一个渴望发财的年轻人的发明创造。
唐辉借了2万元钱,做了46辆花车,公开向社会招租,相对于迪美昂贵的铺租来说,这样一辆花车租金就太便宜了。不到一个月,46辆花车就全—部租出去了。唐辉大赚了一笔。由这笔生意唐辉悟到了一个门道,以后他就经常在上海各个大市场,大商场转悠,看看那些大市场、大商场还有没有可利用起来的边角空间,然后就跟别人谈判,借机推出他的花车铺面。
后来唐辉在古北家乐福又捞到了一个大机会。当时古北的家乐福刚刚开张,急于吸引人气。唐辉仅仅花了1万元就弄到了40辆花车的经营权,然后以2000元一辆全部租了出去。算一算,光是这一笔生意,唐辉就凭空赚了六七万元。所以,唐辉一直觉得,赚钱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你有头脑。
现在唐辉不但继续做着他的边角生意,他还会把一个一个的大铺面租下来,然后切割成一个一个的小铺面出租,他想: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有钱,没有钱又想做生意,怎么办?只好去租小一点的铺面,这样做,从单位铺租上来说,价格可能会高一点,但整体铺租却降下来了。高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是唐辉的利润,有边角的商场就有唐辉的生意空间。正在发愁创富无门的人,何不学学唐辉,也来做一把边角生意呢。
有空白就有市场
优势不能分享,分享就不再是优势了;利润只有独享,分享了利润就少了。独家优势只有独自享用,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赢得比别人更多的利润。开发出自己的独家产品,做成惟“独”我有,把竞争对手排除在外,构建自己的独家市场,才能惟“利”是图。
1993年,徐桂芬从不景气的食品公司下岗了,思来想去,决定自己干最保险。她在食品公司待了多年,对食品市场非常熟悉,便从南昌市的菜市场入手做了一番调查。发现,不少菜市场内都有卤菜店,买卤菜的人也较多,但偌大的南昌市竟没有一家本地人开的卤菜店。徐桂芬想,如果制作出适合南昌人口味的卤菜食品肯定受欢迎。
1993年2月,徐桂芬在绳金塔附近创办了南昌煌上煌烤禽社,烤禽社面积不过工三十平方米,员工也只有两三人。徐桂芬做的卤菜口味符合南昌人嗜辣的习惯,因此在开张的近半年时间里烤禽社生意一直不错。那时南昌的卤菜店已有很多家,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在煌上煌烤禽社附近就开了好几家卤菜店。徐桂芬意识到,自己的店应该推出独家的拳头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才能在竞争中取胜。1993年夏,徐桂芬远赴浙江、广东等地,登门求教技术精湛的卤菜师傅和技术名家,请他们传授配料秘方和烹调技法。回到南昌后,她作出一个选择——把酱鸭作为煌上煌烤禽社的主打产品。
让徐桂芬始料不及的是,这只小小的酱鸭竟最终让“煌上煌”坐上了南昌乃至江西熟食品牌的“头把交椅”,成就了煌上煌烤禽社的成功。从1994年开始,煌上煌酱鸭的魅力日渐大起来,慕名而来购买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些节假日的前夕,买酱鸭的顾客甚至排队排到了马路中间。酱鸭的热销也带动了店内其他卤菜的销售,煌上煌烤禽社开始加速发展。今天,“煌上煌”已是拥有资产近亿元的集团公司;公司属下的煌上煌烤禽连锁店光在南昌市内就有约70家,在全国共有150多家,这样的业绩不仅在江西省首屈一指,在全国的熟食行业也算得上佼佼者。
一只酱鸭不过十几块钱,徐桂芬历经9年却能在手中生出一个拥有近亿元资产的现代化企业,这样的成功似乎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徐桂芬说:“要善于抓住身边的机会,敢于冒险,敢于实践。”当初徐桂芬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商机,用一只鸭子打天下,并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卤菜熟食市场取胜。徐桂芬的创业历程就是这么简单。
市场经济社会,商机数不胜数,“煌上煌”的故事就说明,即使在鸭子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上做出独家的文章,并且找准市场的空白点,将其做大做强,也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2005年,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词语——蓝海。蓝海思想的提出,不仅在学术界、企业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引起了政界的高度重视。“蓝海”是针对“红海”提出的。在当今的全球化经济中,竞争日趋白热化,各种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削价“战争”屡见不鲜。众多穷人全神贯注于你死我活的“白刃战”,不敢稍有懈怠,因为整个竞争局势是那么刀刀见血,渲剃出一片血腥的红海。
若想在竞争中求得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打败对手吗?其实不然。在“红海”中,一些聪明的富人会打破并且开拓现有的产业边界,创造出尚未开发的市场空间,于是形成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
尽管“蓝海”一词听上去非常新鲜,但事实上这片海洋并不遥远,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想一想汽车、航空、石化、管理咨询等行业,在100年前闻所未闻;现在的许多超级企业,在30年前还毫不起眼;再比如手机、生物科技、邮件快递、家庭影院等,几十年前同样是无从想象的。
在现实中,很多人总是跟着热门产品转,哪种产品好销,就跟着做哪种产品的生意。其实,这种做法不是上策,在红海中你拼我杀的结果必然是大打价格战,甚至会使实力本来不算雄厚的穷人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
聪明的富人总是能够发现别人忽略或是根本不知道的机会空间,并且善于利用和开拓。他们独辟蹊径,从小路杀到大路上,最终开辟出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由于少了竞争和阻力,他们往往能比别人更有优势,因此也更领先一步。
商战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重要的是比对手提前占得先机。乘隙而入,抢占先机,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营上都是重要的方略之一。任何强大的敌人,总有薄弱之处。同理,任何商业市场,总还有空缺的需求。穷人们与其在红海中拼的血肉横飞,何不细心地观察市场需求,找到那一片无人竞争的蓝海,在其中畅享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