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穷非足
24204200000003

第3章 No.03

穷,不仅仅是没钱。

它会让人们性格扭曲,变得敏感多疑。

父母对于生活来说,总是报以“差不多”的态度,可是在我的眼里,是“差很多”。

看过一篇花火文,是在15年9月份刊登的杂志中发表的,大概讲述了一个父亲将他有智障倾向的女儿培养成正常人的故事。

他的女儿恨了他二十五年,从出生开始,她每天都被父亲逼着做很疼的早操,下大雨发烧也要被逼着坚持跑步,还要遵守食不言寝不语,做错一点点小事就要被小孩手掌一样宽的戒尺打手板,她手上的茧比同班农村来的孩子手上的茧还厚。

她的梦想是能上一所离家很远很远的大学,这样就能离开让她畏惧的父亲。录取通知书下来,她成功了。

要坐去学校所在的城市的火车那天,她坚持不让父亲送。

毕业之后,二十四岁结婚,二十五岁生下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有天在家收拾东西,她意外看到一打车票,都是从家里到她大学的路程,她是没有攒车票的习惯的。

妈妈告诉她,她上大学那四年,父亲在这边放心不下她,便在她上车后偷偷跟着她。帮她赶过夜里的小偷,帮她装过落下的东西,默默地在暗处陪着她。

那天,她喊出已十年未曾喊出口的“爸”。

接着没多久,奶奶病危,要求见她。

那一天,奶奶在闭上眼前告诉她,父亲所有的严厉,都只是为了不让她变成智障。当年以家里的条件,再生一个孩子养着她并不难,可她父亲不肯,执意要培养她,还偷偷到医院做了结扎手术,断了奶奶抱孙子的念头。

她听过后边哭边疯狂的大声叫着“爸爸!爸爸……”,她的父亲慌忙跑过来:“我在这!我在这!”

进来后发现奶奶已经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故事不长,前半段他父亲的狠、辣让我都看怒了,和主人公一样不理解她父亲的极端和严厉。

后半段,我是哭着看完的。

十几岁的孩子,谁没有过和父亲闹翻,或者是敌对的阶段?

嗯,看完这个故事,有的也只是看起来很有哲理,实际没一点用的感慨。

换个角度,如果文中的主人公当年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他的父亲还会去做结扎手术,还会这样下定决心的改造她,她还能成为正常人吗?

生活没有如果,这个假设也没有答案。

不知道是谁说的生来不能选择父母,简直是放屁啊,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命。

人类的坏毛病真的太多,看,这就是新的一个。为什么要把自身的不幸怪罪在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还是最亲近的人。

总是习惯把好的一面留给陌生人,坏的一面留给家里人,似乎这已经成为在外生存的原则了?

别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也只是在跟大家一样,把好的一面留给外人。

正常的时候我会这么想,阴暗面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或许这章跑了这本书的主题,很像是我对这篇花火文的观后感。

没关系,在一个不怎么引人注意的书的目录里夹上这么一章,好像也没什么人会注意到,但是并没有不尊重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