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帮最后的大佬:“太爷”张仁奎
24231600000023

第23章 叛变风转舵,古瓶杀老虎;仁奎查凶手,废公入歧途(3)

张仁奎不禁愣了愣,随即明白这很可能是徐宝珍和马玉仁在唱双簧,他们担心张仁奎夺取徐宝山的军权,所以故意当众抹黑张仁奎,让他避嫌疑不能接管第二军。其实徐宝山的第二军下辖二个旅,最高将领只旅长二人,一个是方更生,一个是张仁奎。兵力21营,与张仁奎有联系的总共18营,都是他的同帮徒弟;与方更生有联系的只有3营。如果张仁奎有心要当军长,还真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张仁奎想通了这一层,止不住地叹了一口气,和徐宝珍并排跪在徐宝山灵前说道:“徐师兄,锦湖惭愧,自问无才无德接管第二军,只有竭智尽忠辅佐宝珍兄。师兄在天有灵,保佑弟兄们早日给你报仇雪恨。”说罢伸双手扶起徐宝珍:“宝珍兄,我今天就给大总统发电,拥你为第二军的新军长。”

张仁奎说到做到,当天就找两淮盐运使周树年一起发联名电报举荐徐宝珍,联名发电的当然还有方更生、马玉仁等人。

袁世凯的统率办事处随即复电允许。本来只是缝工出身的徐宝珍一跃当上了第二军军长,代理江北北伐军司令,授少将军衔。

袁世凯对徐宝山之死尤其痛心疾首。他不但通电全国,捉拿凶犯,还特地写了祭文,派特使何锋钰到扬州致祭。

袁世凯通电中说道:

徐宝山驻兵扬州,夙著威望。前年光复江北一带,旋师屯镇,保障一方,犹能尊重国权,维持风纪……戕我良将,愤慨何穷……徐宝山照上将例治丧,并交陆军部照上将阵亡例从优议恤……着各省都督民政长,严饬军警一体缉拿防范。以惩奸逆,而慰英灵。

副总统黎元洪对徐宝山之死也深为痛惜,并通电各省:

责令军探法警严缉真犯,竭究主名。并请程都督、应民政长、徐师长(徐宝山胞弟徐宝珍)等,迅缉务获。俾得水落石出,以惩恶俗而慰英魂。

很快,徐老虎被炸死的消息传遍全国,国内《申报》、《神州日报》、《大共和日报》等各大报纸都作了详情报道,外电也纷纷发消息,扬州军政分府都督、驻扬州第二军军长徐宝山被炸死在他的书室内的故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徐宝山死后,扬州绅商失去了一座靠山,深感悲痛。他们在扬州广储门外史公祠东侧,建立了“上将徐公祠”。祠内飨堂****着徐宝山铜像。后来又在瘦西湖畔建了“徐园”,飨堂****着徐宝山的牌位和遗像,还悬挂着康有为、黎元洪、张謇等名流的墨迹。

1927年北伐军进入苏浙,徐宝山的余部最后溃散,徐宝山手下大将张仁奎等人移居上海。这一次徐部溃散,张仁奎等人赴沪,是苏北帮会的一次大东迁。

这些原属徐宝山系统的帮会成员到上海后团结紧密,并且都因曾担任一定的军、政职务,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到30年代,几乎都成了青帮的头面人物。

上海青帮中的大多数人,也因此都把苏北帮作为青帮的正统嫡传。

虽然总统、副总统都下了命令追查,暗杀徐老虎的“凶犯”却始终没有下落,一时间流言纷起,许多人怀疑像宋教仁遇刺案一样,是袁世凯下令暗害了徐宝山。连徐宝山的家眷和许多部下也都这么认为。

不久后,袁世凯有意削弱徐宝山旧部属的势力,将扬州军镇江军分派瓦解,好像又证实了这种说法。但是反观徐宝山生前的时局,革命党发起二次北伐,徐老虎坐镇扬州,对袁世凯无害而有利,袁世凯根本没有理由要除掉徐宝山。

那么,凶手会不会是反对“春宝山”的青帮或洪帮中人,毕竟过去徐宝山搞青红合流得罪了一批人,投靠清廷“剿匪”又结下了许多仇家。有人传说,是上海青帮的老大杜月笙派人把徐老虎炸死的。第七师的军官王柏龄,曾在事发前打听过吴人杰的情况,他是扬州人,也是青帮中人,还是杜月笙的好友,很可能跟杜月笙合谋为死在徐宝山手上的青帮兄弟报仇。

但是张仁奎经过一番调查,认为暗杀徐宝山的主谋不是别人,就是上海都督、大名鼎鼎的“暗杀大王”陈其美。

徐宝山死前多次向袁世凯表忠,又跟张勋勾勾搭搭,正犯着革命党人筹备“二次革命”的忌讳,更何况扬州、镇江重镇对上海的威胁很大,陈其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大有谋杀徐宝山的动机。

张仁奎追查那个“古瓶炸弹”的来历,确定是出自“炸弹专家”黄复生的手笔,而黄复生正是陈其美的心腹。

张仁奎恼恨陈其美杀死“徐师兄”,却没想过徐宝山这个下场正是他徐宝山咎由自取。

徐宝山从最初一名逃犯,变成青帮大佬,而后投靠清政府杀害帮会兄弟,又摇身一变闹起了革命推翻清廷,最后叛变革命甘当袁世凯的爪牙,一生见风转舵、反复无常,终于自食恶果。

可惜张仁奎当时根本就看不破这一点,一心只想着为师兄徐宝山报仇,因私仇而忘革命,不知不觉中做了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的马前卒。

1912年5月26日,袁世凯为了加紧控制徐宝珍、张仁奎等人,将扬州第二军改编为江苏陆军第四师,师长徐宝珍,张仁奎任下属第二十四旅旅长,两人同授少将军衔。同被授为陆军少将军衔的还有唐蟒、俞应麓、刘愧森、张益谦、彭世安、覃鎏钦、叶举、陈自先、王麒、孙葆瑢、林之夏、王丕焕、张瑞文、申正邦、何森、李王昆、苏谦、王天纵、何克夫、任鹤年计22人。同时,被授陆军中将军衔的还有阎鸿飞、蒋国经;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的有程潜、童锡梁、陈强、黄銮鸣、张翼鹏、周家村。这是张仁奎军旅生涯的第一次授衔,这也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民国元年的首次授衔。1912年9月7日,第一次授予黎元洪、黄兴、段祺瑞陆军上将军衔;授陈宦、蒋作宾陆军中将军衔。

马玉仁听从书记官陈宦献计,致电袁世凯,极尽谄媚表示愿为之效力。

袁世凯遂下令升马玉仁为混成旅旅长,马玉仁乘机将原来“护军营”的马、步、炮、辎重各队扩编成旅。

7月,革命党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爆发,黄兴就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率领徐州前线部队于7月15日向张勋部队开火。

袁世凯判断局势,决定“围魏救赵”,派徐宝珍部队取道六合县攻打南京,逼迫黄兴分兵去救南京以解徐州之危。

张仁奎带兵进攻六合县,想起当初和徐宝山并骑入县城接受百姓欢呼的场景,恨不得立即打到上海去杀了陈其美。

黄兴为保南京,果然命令刘建藩支队撤离徐州、回守六合县。由于兵力不足,讨袁军攻打徐州的战斗失败了。

袁世凯分析徐州之战后的江苏形势,认为黄兴兵败,攻打南京的时机已到,在7月27日致电冯国璋和张勋,做出了兵分两路夹击南京的部署:令张勋率部沿运河南下扬州与徐宝珍第四师会合后进攻镇江;冯国璋率第五师由津浦铁路南下临淮关,进攻浦口。两军同时夹击南京。

8月1日,张仁奎和马玉仁攻占六合县。三天后,袁世凯致电徐宝珍传达大总统令,赏给张仁奎和马玉仁“三等文虎章”并鼓励继续猛进“定予不次之赏”。

8月3日凌晨,徐宝珍派申振邦率领五百余人突然袭击镇江宝盖山,引起镇江驻军反击,双方开火后均有伤亡,象山炮台发炮助战,申振邦受炮击重伤,而后不治身死。

8月7日,张勋前卫部队抵达扬州,与徐宝珍的第四师会合。可笑昔日生死相拼的两股部队如今却携手并进,第二天,张勋、徐宝珍率部众渡江进攻镇江。驻守镇江的第三十一旅旅长张振发和第三十二旅代旅长卢祥麟见双方兵力悬殊,居然弃军脱逃,驻守焦山、象山的官兵稍加抵抗后也慌乱逃散。张勋、徐宝珍二人的部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镇江。

13日,张勋、徐宝珍进抵高资、龙潭,随即分兵三路向雨花台、紫金山和太平门进攻。

张仁奎奉命率领部下进袭紫金山。这一次,胜利之神没有继续眷顾镇压革命的张仁奎。

14日和16日,张仁奎两次占领紫金山,都被讨袁军勇猛夺回。

9月1日,徐宝珍率领第四师由富贵山南边挖掘地道,用炸药轰开城垣,攻入南京城内。同时,讨袁军一部叛变。

张勋的部队乘机用地雷轰开太平门至朝阳门之间的城墙,突入南京市内。

冯国璋所率领的第五师继而攻入太平门。

讨袁军与入城的北洋军展开巷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巷战不支,退守雨花台。与此同时,下关和狮子山也相继失守,南京终告陷落。

9月2日,袁世凯的北洋军攻陷了南京。

南京之战战况极惨烈,为“二次革命”之最。“计战事终了,北军之死散者,计张勋之兵二十余营,雷振春之兵五营,刘冠雄之兵二百余人,徐宝珍之兵二旅,冯国璋之兵一营。”

徐宝珍的第四师被北洋军队有意当枪使,只在南京就伤亡六七百人。方更生被炮弹击中脚,伤势严重;团长赵振东、连长黄德胜、王建德等先后阵亡;徐宝珍本人也受了轻伤,回扬州养了好几天,才重回南京城外指挥。可笑徐宝珍亲率的部队入城后抢劫,许多士兵得了钱财就弃枪而去,这样又走失近一半人数。

最后,徐宝珍的直系部队只剩张仁奎和马玉仁手下打剩的二百余人了,徐宝山原来的队伍几乎损失殆尽。

张仁奎明白,徐宝珍缺乏军事才能,而袁世凯有意瓦解徐宝山的旧部,好让自己的心腹冯国璋把持江苏。再战南京拼光了徐宝山留下来的血本,马玉仁也一心依附袁世凯,不是真心效忠徐宝珍。而张仁奎的“仇人”陈其美见“二次革命”失败,为了避祸躲到租界不敢出来。张仁奎想,眼下谈报仇是没有希望了,与其被人当枪使闹得全军覆没,不如找个靠山,剩下的这些兄弟,一个也不能失去了。

张仁奎考虑良久,现在在江苏势力最强的,就是冯国璋和张勋。张勋和自己有过战场拼杀,而且又是手下败将,结过怨,当然不能去投靠。张仁奎经过之前与冯国璋并肩作战,觉得冯国璋是个“厚道人”,本性比较善良,城府也不深。在清帝退位时,冯国璋出于同情,保住了全系满人的皇室禁卫军,这支部队没有战斗力,白白消耗着冯国璋的军饷至今。

袁世凯让冯国璋做直隶都督时,刚一上任就被直隶议会里的革命党人来了个下马威。

冯国璋向议会作施政报告,照本宣科之后,把稿子放下,打算再表表决心,发誓道:“身为都督,他一定会维持好地方的秩序,要是出了乱子,让外国人把中国人作践个王八蛋样儿,那是不行的。”

不料国民党议员马上站起来,质问他:“为何在省议会讲粗话?是不是有意侮辱省议会,侮辱中国人?”

冯国璋没想到会被当面抢白,嘴巴张开了,半晌合不上,羞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又不敢发作,窘在那里,下不了台了。最后,还是议长出面,宣告休会,冯国璋才下台匆匆离去。

过后,冯国璋居然托人捎话,向发难的议员道歉,说他对军队讲话惯了,没有经过议会的场面,说了粗话,真是不好意思。还问,议员有什么要求没有,他尽可以满足,同时希望跟议员见面,有话好说。身为都督被当众羞辱的冯国璋,不仅没发脾气,也没给议员小鞋穿——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是十分难得的。若是狠一点,派人把议员做了,也不是办不到。可是,这个都督却反而低声下气递小话道歉。

冯国璋是保守的、缺乏政治立场的人,他不懂革命,只知道效忠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袁世凯。这点报知遇之恩倒和张仁奎很相像。

这时,张仁奎向冯国璋示好,表示希望冯国璋收留徐宝山的旧部,保全他们的性命。冯国璋对张仁奎也有耳闻,张仁奎力劈瘟神的事迹已传为佳话,他也很喜欢张仁奎的勇猛和军事指挥才能,当然就非常乐意将张仁奎收在自己的麾下。

1913年11月,时任苏皖宣抚使的冯国璋向袁世凯进言,袁世凯随即下令将扬州徐宝珍第四师番号裁撤,改编为第七十五、七十六两个混成旅,张仁奎任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长,驻军扬州。从此以后,张仁奎的上司就不再是徐宝珍,而是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了。也在这时,陈其美离开上海,流亡日本,张仁奎至此基本放弃了为徐宝山报仇的打算。

1914年2月,革命党人与洪门九龙会准备在苏皖起事讨伐袁世凯。

柏文蔚和江北讨袁总司令沙绍卿派代表孙锡五到扬州活动,打算发动瓜州、六合、天长等地会党同时起事。不料,九龙会中早有张仁奎的死党宋锦荣,他一听说起义要对付驻军扬州的张仁奎,忙向张仁奎通风报信。起义的消息因此走露。

张仁奎表面上不动声色,等革命党人发炮起事时,立即实施抓捕参与者,将这次起义绞杀。这样一来,张仁奎又为袁世凯立了一功。也因这一功,这年7月份,张仁奎就随着已经升任江苏都督的冯国璋去北京觐见袁世凯,算是正式并入了北洋一系。

1916年4月6日,由方更生带领,驻防江阴的第七十五混成旅(也就是徐宝珍最后的嫡系)在国民党人尤民的策动下起义讨袁,不幸被镇压,七十五旅至此不复存在。

从前徐宝山的旧部,最后只剩下张仁奎和马玉仁两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