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名人带出一群中外名人,非徐志摩莫属;
由一个名人,带出两位且美且艳的才女,又是非徐志摩莫属;
由一个名人,从他飞上天空,作别西天的云彩算起,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非徐志摩莫属。
关于他的传记,虽说不是汗牛充栋,但仍可以跟他的中学同学郁达夫有得一拼。在浙江省博库书城内,仅传记一类的,有关他及林徽因的书,加起来有一长排之多。据说,2007年的流行语是“你太有才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徐志摩,但光是太有才那只是才子而已,才子身边必须有佳人,而且又必须是高品位的佳人,围绕这些佳人周围的,又都是些高品位的男人。这样的名人圈,落在今天是必然能谋杀胶片又能制造口水的。今天的名人圈,基本是影视圈里的名人,早已经是商业运作模式之一种,大家可以分红,于是对骂的对骂,死捧的死捧,不少还是情人档夫妻店,寡味得很。
志摩的朋友甚多,但几乎没有仇敌,在这那个年代也甚为可贵,虽然聚会不可能由他来埋单,据说埋单者多为邵洵美,而召集者多为胡适之,但要是志摩不到,整个气氛就出不来,朋友认为他有一种让女人爱让男人也喜欢的气质,有一种粘性和发酵的本事。
如果中国的二十世纪要选十位才子才女,那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便可稳占三席。
徐志摩身上有着太多的爱恨情仇的元素,作为一个文人,他活出了他的精彩和极致。你就是随意截取几个片断,都有着流行电视剧的那些元素,虽然此前已有《人间四月天》。现在他家乡的剧团又把他的故事改编成地方戏上演,据说仍有不错的票房。因为他不仅太有才了,而且还太有戏了!这样的才和戏,当下的人似乎很难模拟出来的,因为一个时代已经永远翻过去了!不仅像林徽因这样的小脚美人没有了,像陆小曼这样抽大烟的女人也没有了,当然能够在证婚时骂徐志摩的梁启超也没有了。这都是因为一个时代没有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更不要说泰戈尔这样的大家!现在我们谈论的依旧是房事股市台湾问题腐败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志摩早年留学英伦,学的是政治和经济,而并非文学之类的。还有,志摩成名诗作是在他26岁时才写出的,他算是少年得志却并非少年成名。
从最简单的模式去看徐志摩,还是一个男人和三人女人的****模式,这一点他似乎跟戴望舒相似,这三个女人中,总有一个是追求不到的,但是志摩是一生爱着这个叫林徽因的女人的,跟望舒的不同点是,他不会给这个女人一记耳光,而是会永远追随他,当这个女人的男人梁思成挂出“情人不愿打扰”的牌子之时,他仍是痴无反顾。他为什么要搭一架邮政的飞机去北京,就是想赶上林徽因的一堂讲座——这也是志摩家人一直对林耿耿于怀的原因之一,然而当今天一个个名人都已经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之时,在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之时,我们渴望他们能转过身来,作个小小的定格,就那么一瞬间,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张面孔的轮廓,猜想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此,我们便可以诵着志摩的诗,在他的人脉诗脉中获得一点我们感兴趣的那种元素——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林徽因]
上面这几句《你去》,是志摩写给林徽因的。
因为长得不好看,所以被叫作才女,这是今天人们对才女一词的理解,是有所戏谑的。而林徽因刚好能颠覆这一定义。这位生于杭州的才女,良好的家境和16岁就随父亲开始游历欧洲的背景,使她在见到徐志摩之时,对于所谓男女情事,自然比一般女子要发蒙得早。而其父林长民恰是志摩的朋友,所以到了后来,志摩去造访林家,已经是项公舞剑意在沛公了。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点同样适合于徐志摩。如果照今天比较现实和理智的话来说,林徽因不嫁给徐志摩是千真万确的。她选择梁思成以及选择建筑作为终身之职业,放到今天来看,那也是千真万确的,虽然她也是一个太有才的才女了,绘画、诗歌等也都颇有建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话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没有道理的是,为何万千宠爱于一身。
我们要注意,林徽因看到徐志摩第一眼的时候,她才十六岁,当时徐志摩24岁,当时的电闪雷鸣是可以想像的。后来有人责怪林徽因,说你们在火车过隧道时不也热吻了吗,这让诗人神魂颠倒啊,为什么后面就抽身而退了呢?
一个女人难道就没有退的权利吗?热恋中的人们啊,有时比的不是谁热得更狂,而是要比谁冷得更快。
志摩是真性情之人,见到了天使般的林徽因,自然是想放心大胆地去追求她,所以这一边还没完全到手,那一边却已经要求开始结束那一段跟张幼仪无爱的婚姻了,这种时间差永远都是会有的,就像你在倒车时对距离的估算。志摩绝不会脚踏两条船——这就是那个时代男人的率性和认真之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个女人对林徽因是刻骨铭心的,一个是张幼仪,她出生豪门,为志摩生子育儿;另一位是陆小曼,因为在1931年,志摩是因为要赶到北京听她的课,所以从南京搭上了一班邮政飞机。
此种压力可能让林徽因一生都处在志摩的阴影之中,因为在才女和才女之间,美女和美女之间,都是有所谓相互不服气的。为此,我们要注意林徽因做过的两件事情。第一她在志摩飞机失事之后,要想方设法要得到志摩的日记,第二她曾经写了一信给胡适之,信中是这样说的——
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这个人就是金岳霖)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如果他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不大可能。也许他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是的,如果我们从林徽因的角度来看,志摩是很有才,是个真性情之人,但我为什么一定要嫁给你呢,何况认识他的时候,他已婚。林徽因不想做罪人,这是她的明哲保身之道。然而从诗人的逻辑来看,我爱你,那我就一定要追求到你,你是一团火,我也要飞蛾扑火!
林徽因写信给胡适,让胡适出来说句公道话,这或许是最好的一种选择。至于说另一个大家兼怪人金岳霖,为了她而终生未娶,那可能不会让林徽因有太多的压力,有压力的反而是梁思成。而照今天的理解,金先生的行为,多少也是有一点点变态的,但在哲学家那里,好像又成了所谓的佳话了。
因为得不到,所以才会去追求,诗人总是用自己的行为去诠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名言,但是谁以又能不进这坟墓呢?
志摩至死心里都挂着林徽因,这是明证。
林徽因的才华,仅一首诗即可明证,一首诗中仅三句即可看出,以前我以为这诗句是出自志摩之手,现在才知这是林写给儿子的诗而并非是写给志摩的——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最后一个字落在“变”上面,单音节,却也能自然而然,虽然全诗只有这么三句华丽处,但仅只三句也够了。
当然林徽因也留下了不少的疑团,比如我看有些书中提到但都语焉不详,有的说他当年在海外时一定是允诺了志摩的什么,所以志摩才会去离婚的。也有的说钱钟书和冰心都曾在文章中“讥讽”过林是一“风云人物”……这是文人相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成就在今天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照一般人看来,林的头上有三顶桂冠,第一是美女,第二是诗人,第三才是建筑师。
世上留下了一张她和泰戈尔和志摩的合影,堪称金童玉女千古绝配。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但是我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她是志摩人生的设计师之一,而且是主要的设计师。因为她的避闪,才有陆小曼的登场。
[陆小曼]
我时常想,现在有哪一个演员能演好陆小曼?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演陆小曼的是伊能静,演林徽因的是周迅,演张幼仪的是刘若英。这三人中,刘若英的演技最高,伊能静虽然也不错,但要挑战陆小曼,只能说是勉为其难。伊有一种风尘味,但没有灵气,我有时会想到诸如周璇、上官云珠等老演员,以为在她们身上要寻找陆小曼的气质似乎更容易一些。现在的演员,不沉下心来是演不出那个时代的美女兼才女的。如果张曼玉年轻一点又努力一点,说不定能接近陆小曼的。
同样是才女,林徽因是智性和理性的,而陆小曼似乎更为感性。林徽因最后选择建筑,理性和艺术的结合体,而陆小曼身上似乎更多艺术的中国式的气质,她的琴棋书画以及对戏的痴迷,也许已经是那个时代的极致了。如果说林徽因是一块冰,那么陆小曼就是一团火,两团火交织在一起,那是何等的情景呢!
志摩认识小曼时小曼已婚,且丈夫是名军官,名叫王赓,仕途一帆风顺。当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时,陆又不愿去北国的冰天雪地,于是这巨大的空档便由志摩来填补了,这结果便是俩人一拍即合。对于志摩,这是她跟原配离婚又得不到林徽因之后的最佳选择了,对于陆小曼呢,当然是尝到什么叫恋爱的真味。用今天的话来说,两人经过感情重组之后,那是将人生的快乐提高至最高的境界了。而等到满城风雨之时,纸已经包不住火了,这一段爱情自然是得不到多少祝福的。梁启超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不应该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代表老一辈的观点,而志摩的朋友,诸如胡适、郁达夫和刘海粟都是竭力支持徐陆之恋的,或许是有点同病相怜吧,你看胡适和达夫也都在****生活中有不少苦衷的。而在一场风波中,倒是大画家刘海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他出面做了小曼之母的工作,第二又是他出面去做了王赓的工作,要知道这都是非常棘手的事情,陆家是何等家族?其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参加过同盟会,后来一直在国民党财政部任职,其母是名门之后,画得一手工笔画。小曼有八个胞兄胞妹,但是老天不长眼,只有小曼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可以想见,两老把小曼是当作何等之人啊?其母后来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志摩害了小曼,小曼也害了志摩。
不伦之恋要得到祝福,只能去找当时最有声望的人。于是便有了梁启超的证婚词。在今天,结婚和证婚越来越像官场开会的仪式,所以现在我们看看这证婚词还是挺有意思的,这将在下面的词条中再引述。另一个有意思的是在他们的爱情纪念册上。一位叫邵洵美的诗人题了这么一句:“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个志摩,一个小曼”,并画了一杯一壶。
陆小曼看到这题词却不太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是从辜鸿铭那里舶来的,她不想做那个茶杯,她后来跟志摩说,你不是我的茶壶,你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用的,牙刷就不能公用。如果小曼到活到今天,听到“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这样的流行歌曲,不知会不会写出“你是我的牙刷你是我的牙”的句子?
不伦之恋终于结成正果。然而由此而带来的却是走向坟墓的一个过程。其中很有趣的是,两个才华绝伦的人走到了一起之后,仍要面临人间烟火。传说陆小曼挥金如土,志摩只好东奔西跑到处兼课,他们的定居地是上海,小曼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当志摩要去北大上课时还是力请妻子与他生活在北京的,然而小曼不愿意,不愿意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林在北京。
但即便如此,志摩所赚的钱还是入不敷出,每月支出得要千元以上,包括养着私家车及一大批佣人。仅1931年,即他出事的那一年,之前他就往返京沪八趟,可以说到处兼课赚钱,甚至也涉足商业上的事情,但他不像他的前妻张幼仪是经商之人。而且到了后期,陆小曼染上了抽大烟的习惯,起初是为治头痛病,后来说有了依赖征了,而且有了一个烟友兼票友翁瑞午,此人是翁同龢之孙,典型的玩主。据说此人还有一手好推拿之术,大约也属于保健医生一类的吧,每次都能让陆小曼飘飘欲仙,这一半得靠大烟,一半靠他的手艺。这时的志摩也步了王赓的后尘,他也是非常信任翁瑞午,他得去到处讲课啊,所以这机会便留给了翁瑞午。直至志摩出事之后,翁瑞午也一直陪着小曼的,只是小曼没有正式嫁给他,一方面实现了梁先生当年对他们的结婚证词上的话,另一方面也是对志摩最好的怀念,所以从中国传统的观念来看,小曼是替志摩守了寡的,她后来是跟翁先生同居过,但跟他有过约法三章的,让他不要抛弃发妻的。在一些人眼里,翁先生似乎是个反面人物,常常让我不自觉地会想到电影《霸王别姬》中葛优演的那个角色。其实不然,翁瑞午何尚不是另一个徐志摩呢?而且他对陆小曼还做不到明媒正娶呢。
小曼逝于1965年,终年63岁,生前是上海文史馆馆员。据说这个职位还是******为她谋得的。一次毛在上海提及陆小曼,向人问她的近况,后来说她可以做点事情,于是陆才有了一个闲职,可以拿国家的工资。
据说,志摩走后,她每天在志摩灵前献一束花。长达三十年。同时,她还竭尽所能,张罗出版志摩的全集。那个年代,志摩又非红色诗人,他当年的朋友,有权有势的也不多了,所以惟陆小曼一个人,还在为亡夫做着事情。
1965年,那已经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年代了,她去得干净。而林徽因则比她早走了十年。
一代才女都是黛玉之身啊!用情太深,伤及身心。
[张幼仪]
她跟林徽因一样,完全接受了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教育,只是相比于林徽因和陆小曼,她的名气没有她们大。但是她的家世却非常显赫,所以当年的这一桩婚事,可以说是郎才女“财”的结合,徐家看中的是张家的家世,张家看中的是志摩的才气。志摩的才气早在他到杭州读中学时就显露出来了,当时他才十四岁,跟达夫是同班同学。当时似乎没有高考的指挥棒,所以从志摩当年留下的日记看,在杭州的读书读得十分轻松和愉快。如果没有妻兄张君劢的引荐,志摩也不可能认识梁启超。张家的人很早就调看了他在杭州读书时的成绩,算是全面考察吧。后来张幼仪是先看到了徐志摩的照片,见过面之后印象也是一般,只觉得比照片上的人还要瘦弱。这也是一桩奉旨完婚的事情,遵循的还是门当户对的原则。
有一段记载,当年志摩在英国留学,因为寂寞,便让张幼仪去伴读,后来便遇到了林徽因,当张幼仪看到林是小脚女人时,她简直有点怀疑夫君的审美了,因为连她这样的女子都已经不裹脚了,丈夫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小脚女人呢,所以一开始她并不把林看在眼里。后来离婚后她继续在国外攻读,终于成了有专长之人。
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是,什么是无爱之婚姻?这方面拿徐张的奉旨完婚的事来说似乎是不妥的,如果志摩没有碰到林,那么这一段婚姻至少是非常安全的,你想想,异国他乡的,你一个诗人纵然最有本事,也没有多少女子可追求啊!
张在与徐离婚之时,已经怀上了徐的第二个孩子,当时她在德国留学,她还是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并且也跟徐离了婚,这完全是一个现代女子的做派。后来这个儿子不幸夭折。
1926年她从德国回来之后,先在东吴大学教德文,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成为董事并出任副总裁,后又经营云裳服装公司,成为此公司的总经理。
如要比起成就来,张幼仪则完全超越了林和陆,我指的当然不是什么艺术和建筑啊什么的,她后来成了云裳服装公司的老板,这个公司据说也还有志摩的股份。志摩临死前的一天,他们还见过面,当时是志摩去她那的那个公司里定做衣服。第二天的深夜,张幼仪就接到了志摩出事的电报。此电报先是送给陆小曼的,但陆不肯接,认为这是假的,无论如何不肯接,陆小曼不能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于是送电报的只好把电报送到了张幼仪这里,当听说志摩赶飞机是为了听林徽因的讲座之后,张幼仪的心情是异常复杂的,但她还是安排了十三岁的儿子徐积锴去济南认其父亲的遗体。
比起林徽因和陆小曼,张幼仪是高寿的,她于1988年逝世。晚年每当人们提到“爱不爱徐志摩”这个问题时,张幼仪总是说:“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话堪称经典。这话出自《小脚与西服》一书,其作者为张邦梅,是很有一点女权主义思想的。志摩的父母是一直承认张幼仪而不承认陆小曼的,志摩的父亲后来干脆直接收她为干女儿。志摩长子徐积锴后学的是土木工程,在他三十岁时,母亲跟一医生成婚。婚前张幼仪致信给儿子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儿子回信说:“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请孙长成,全出母训。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有人说读到此信,可以相信徐积锴乃志摩之子也。而笔者读到这些言语,感到了中国古典的一种美德,至少在语句中传达了出来。
张幼仪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她也承受了作为名人原配所能承受的痛苦。一般名人的原配,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张后来能走出阴影,我以为一方面和她的家族,特别是其哥哥的帮助有关,另一方面那就是其自身素养的原因,这也避免了朱安张华琼这一类的悲剧。
志摩和她所生的儿子徐积锴一直生活在美国,前几年徐家四代有一次聚会,旅美学者王海龙曾去参加,他说志摩的孙子曾孙辈是从书上看到祖父和曾祖父的事迹的,他们非常钦佩,但是他们中没有一个学文科的,第三代第四代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说了。其中一孙倒是萌生了给爷爷写传的想法,但是苦于掌握材料甚少,所以打算用英文写小说。
如果志摩在天之灵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王赓·翁端午]
陆小曼的丈夫是跳不过去的。在徐志摩的这些名人圈中,气场相近的人太多了,胡适之、邵洵美、刘海粟等,说起来都是同一类的人,惟王赓是个军人。
王赓并非简单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哲学,后投笔从戎,又到西点军校攻读军事,他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而且他跟志摩同是梁启超的学生,所以志摩跟小曼结婚时让梁启超证婚,这是一件令梁公十分尴尬的事情,朋友妻不可欺,而志摩正是利用朋友对他的信任而得到了陆小曼,当时王赓公务繁忙,于是便让志摩陪娇妻游山玩水——这显然是军人作派,而且他们的结合本身就是媒灼之言。
他和陆,曾是被被双方父母都看好的婚姻。最后因志摩这个第三者的插足而破裂。
说起来,他和志摩同是梁启超的门生,后留学美国,先学哲学后学军事,是标准的新式军人,央视十套所作的《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一片中说他是个工作狂,每周有六天必在办公室的,其性情跟陆小曼大有差异。
所以当志摩渐渐接近小曼时,他一点也不防备。不仅不防备,而且内心可能还有点窃喜的,以为总算有人可陪陪妻子了,谁知志摩是如此认真之人,而小曼见到志摩,一团火也燃烧了起来。
于是志摩只好去刘海粟。找刘之前是去先找了胡适,让胡适去陆母那里游说,结果胡适遭到冷眼。海粟的出面效果要好一些,一方面海粟也是小曼画画方面的老师,一方面陆母大概也看到了女儿和志摩的认真。
海粟请当事人及陆母和王赓等去上海功德林饭店吃饭,这等于是摆下了鸿门宴。
海粟虽然还没有完全挑明,只对王赓说了一些类似婚姻不应该给人带来痛苦之类的宏论,但王赓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立即明白了这顿饭的意思,于是立即举杯说了祝有情人幸福之类的话。
毕竟是喝过洋墨水的人,或者说内心其实也是爱着陆小曼的,但王赓的表现却是绅士风度的。两个月之后,他们办妥了一切手续。后来,王没有再婚。后来他作为中国的外交官,1942年4月死于埃及开罗,时年47岁。其墓是跟英军战士在一起的。据说王赓死于肝病,不知跟郁积了太多的痛苦有无关系。
王赓的后期,仕途也不是太顺,在十九路军与日本军在上海交战时,在他在执行任务时,曾误入一禁区,被日本兵所抓,后来竟被诬为日本间谍,被南京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后坐了一年的牢才被释放并重新启用。
据普林斯顿大学关于他的讣闻是这样写的——王的一生是诚实正直和爱国的。他给西点带来荣誉。
王赓这样的人实在也是少见的,但另一个男人翁端午这样的也极为少见。他和陆小曼同睡一个烟榻,后来志摩死后跟陆同居三十年,但据称他和小曼是没有肉体关系的。小曼也曾对他说,两人要在一起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同妻子离婚。
所以,翁和陆,是一种没有名份的关系,尤如长期的情人关系。
志摩生前也知道了他们的关系,但是他倒显得大度,志摩以为男女同睡一个烟榻的,倒反而不会发生性关系了。这一点志摩比别人看得更清楚。
后来读刘海栗的文章,才知道那一天他在功得林饭店请了好多人吃饭的,除了有志摩小曼和王赓等人外,还有唐瑛和杨杏佛等人,因为当时杨杏佛也遇到大问题了,他爱上唐瑛了。小曼和唐瑛,有北陆南唐之称的,她们两个分别是京沪的大玩家。
杨杏佛后来死于非命。
那一顿饭有错综复杂之关系,比鸿门宴更为复杂。
在一幕复杂的戏中,总要有一个性格和形象都迥然不同的配角,此人非王赓莫属。
如果李安能来拍这一顿鸿门宴,我相信是不会逊色于《色,戒》的。
[梁启超·梁思成·林洙]
梁启超的婚恋,也适合于辜老先生的茶壶茶杯之说,只是当他成为一代大师之后,他还得做出为人师表的样子来的,当徐陆之恋已经既成事实之后,大师感到为难了。一个是他的学生,一个是他的学生之妻,现在这俩人要情感重组,这不可能不涉及到第三者的,而且他也不会不知道,这个叫徐志摩的学生还是他儿子的情敌。
老先生也是纳过妾的人,不是说看不惯这种婚姻,只是他必须要找到他的逻辑,那也是先抑后扬,先骂后贺。有人也说了,他让志摩结婚了,且认定这必须是他们的最后一次婚姻,这分明也是对儿子儿媳的一种保护。
请老先生担任证婚人,这是徐志摩父亲的决定,也是徐父答应儿子跟小曼结婚的一个条件,徐家似乎从来就不承认陆小曼,也不看好这一段婚姻的,但是儿子要铤而走险,没有办法,只有让最高的精神领袖来证婚,才能平息人们的议论,也可给家人家乡人一个交待。所以本来是走过场的证婚人,事实上倒成了一主角。因为这是一场不被祝福和看好的婚姻,像胡适之是志摩最好的朋友,他在他们的爱情纪念册上有题诗,但他本人并没有出席这场婚礼。
这是胡适之的聪明狡猾之处。
所以下面这一段话也可看作是经典证婚词了——
徐志摩!陆小曼!你们的生命,从前很经过些波澜,当中你们自己感受不少的痛苦!社会上对你们还惹下不少的误解。这些痛苦和误解,当然有多半是别人给你们的;也许有小半由你们自招的吧?别人给你们的,当然你们管不照;事过境迁之后,也可以无容再管。但是倘使有一部分是由你们自招吗?那,你们从今以后,真要由谨严深切的反省和勇猛精神的悔悟……
……
你们基于爱情,结为伴侣,这是再好不过的了。爱情神圣,我很承认;但是须知天下神圣之事,不止一端,爱情以外,还多着哩。一个人来这世界上一趟,住几十年,最少要对于全世界人类和文化,再万仞岸头添上一撮土。这便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最神圣的意义和价值。徐志摩!你是有相当天才的人,父兄师友,对于你有无穷的期许,我要问你,两性爱情以外,还有你应该作的事情没有?从前因为你生命不得安定,父兄师友对于你,虽一面很忧虑;却一面常常推情原谅,苦心调护,我要问你,你现在,算得安定没有?我们从今日起,都要张开眼睛,看你重新把坚强意志树立起,堂堂的作个人哩!你知道吗?陆小曼?你既已和志摩作伴侣,如何的积极的鼓舞他,作他应作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你知道吗?就专以爱他而论,爱情的本体是神圣,谁也不能否认;但是如何才能令神圣的本体实现,这确实在乎其人了。徐志摩!陆小曼!你们懂得爱情吗?你们真懂得爱情,我要等这你们继续不断的,把它体现出来。你们今日在此地,还请着许多亲友来,这番举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我告诉你们对于爱情,负有极严重的责任,你们至少对于我证婚人梁启超,负有极严重的责任,对于满堂观礼的亲友们,负有更严重的责任。你们请永远的郑重的记着吧!徐志摩!陆小曼!你们听明白我这一番话没有?你们愿意领受我这一番话吗?你们能够时时刻刻记得起我这一番话吗?那么,很好!我替你们祝福!我盼望你们今生今世勿忘今日,我盼望你们从今以后的快乐和幸福常如今日。
梁公把婚姻的责任和人生的责任都说了出来,这在今天也堪称经典的言论了,只是大师的话还是严肃了一些,他是把婚事当成了政治大事。我倒是喜欢看欧美电影中结婚的场面,牧师或教父的话言简意赅,大家听了也觉得很快乐。
梁公的话如果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也是不祥之兆。这是后话了,不再赘述。
却说国学大师的儿子梁思成出国留学学的是建筑,而则林徽因曲线救国,当时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只好学美术系,但主修的还是建筑,时年为1924年,如果从这一年算起,梁林共同生活了31年。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眼光看,一个诗人实在是不敌建筑才子的,何况梁思世的家世背景又是如何了得。现在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梁思成与林恋爱时,梁曾经在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书“恋人不愿打扰”——此牌自然是给志摩们看的。志摩碰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而且问题是志摩认识林的时候他已经初为人父,这一点让他后悔结婚太早。其实可能每个男人和女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波折,问题是志摩碰到的思成,竟然是他老师的公子。
所以我们很能理解,林为什么选择梁而放弃了徐,这跟施绛年不选择戴望舒而选择一个冰箱推销员是同样的道理。当然梁公子也是有疾之人,比如一腿因车祸微微有点跛,他的背上也有固定的钢架子,但是无论怎么看,梁林之恋都是天作之合,因此那个叫金岳霖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一生未娶,却成了他们一生的好朋友。金先生在当年志摩与小曼的婚事中也是出过不少力的,是朋友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梁思成肩上的压力有多大。可以想像,不知有多少朋友明恋暗恋着林徽因的。不过现在传出来的版本是,梁林夫妇是坦诚相见的,所以有一天林对梁说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该如何取舍时,梁对林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挑选金岳霖,我将祝你们永远幸福。后来林把此话告诉了金,金选择退出,他的理由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我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版本,这个版本中,林、梁和金都是好人,都是真君子。
林徽因去世后七年,梁思成又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叫林洙,比林徽因小24岁,而且她与林徽因是远房亲戚,也是本家。1948年,林洙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当时她父亲开了一份介绍信,叫她去找林徽因。两位林家姐妹就是这样认识的。之后,林徽因给了林洙很多生活上的帮助。林洙回忆初见林徽因,第一眼是从照片上。“啊!我终于见到了这位美人。我不想用细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高鼻梁,含笑的嘴,瓜子脸……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她。不能,在我可怜的词汇中找不出可以形容她的字眼,她给人的是一种完整的美感:是她的神,而不全是貌,是她那双凝神的眼睛里深深蕴藏着的美。当我正在注视这张照片时,只听卧室的门‘嗒’地一声开了。我回转身来,见到林先生略带咳嗽、微笑着走进来,她边和我握手边说:‘对不起,早上总是要咳这么一大阵子,等到喘息稍定才能见人,否则是见不得人的。’”
林洙说当时她见到林徽因时,她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但是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在14年之后会步这个瘦美人的后尘,也成为梁先生的妻子。林洙有过一次婚姻,前夫跟梁思成也是同行,后来离婚。在经历了林徽因去世、林洙离婚后,梁思成和林洙有了更多的机会相处,当时梁思成对林洙开玩笑说,他再择偶的标准是“三要三不要:“那就是:老的我不要;丑的我不要;身体不好的我不要。但是反过来年轻的、漂亮的、健康的人就不要我这个‘老、弱、病、残’了。”
梁思成因为北京城的保护等,近几年来浮出水面。
晚年的林洙整理出版了梁思成及林徽因的著作等。
林洙是一个被挡在名人后面的人。她自然不是志摩朋友圈中人,她是朋友圈外的涟漪,命运波及到了她,所以晚年的她也发出了一点声音。这个声音是低调的,是不得不低调的。
即使低调,也还有人对林洙颇有非议的,因为她是跟丈夫离婚之后才与梁思成结婚的,且当时丈夫正在遭批判之时。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怕经啊!
[金岳霖]
现在我们要来说说这个怪老头了。这也是一个配角,而且比较多的是喜剧色彩,这跟王赓的悲剧有所不同。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有人说他是中国哲学第一人。解放后做北大哲学系主任,当时要求他在办公室办公坐班,他说他从早晨起来就去办公,但等了一个上午,“公”却不来……
当年留德时,她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的证人之一,因为他是志摩的好朋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事,让他终身未娶,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是追林徽因不成而终生不婚的。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据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第一桩公开的离婚案,或言之,那是一次文明的离婚。
金老86岁时,《林徽因传》的作者请他给林写一段话,金老思索良久却并没有下笔,他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这说明金老是低调的,但还有一传说,说在林徽因死后的有一年,他请朋友们到北京饭店吃饭,但又不说明是为什么而请,去了之后金老才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所以请大家来吃饭,这是和大家一起来纪念。其实喜欢林徽因的不止他一个人,只是有的人不再愿意出来承认罢了,何况还有金先生这一块大牌子挡着。
这可见金老又是一深情之人。这样的人在林徽因去世后仍未婚,可见非同一般。深情而又能想通想透,这是很不容易的。金老活了90岁,于1984年去世。我看一本书上的那些国学大师的生卒之年,发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大师们都是高寿的,我想大师们想得开想得通大概是一原因吧。
今天的人,总会感慨于郁当年的赤子情怀,一般说来,小说家要比诗人要理智,而做学问的又要比小说家来得理智,郁的骨子里是个诗人,天真放浪有时又非常率性,他在南洋的最后一次婚姻,他甚至会为妻子的处女而大呼小叫,这恐怕是今天芙蓉们也不会做的事情,可是郁却敢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