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向来风花雪月:江南爱情笔记
24340800000026

第26章 色戒:老男人不可靠

张爱玲的《色·戒》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叫王佳芝的女子费尽工夫,获得了易先生的信任,他们在麻将桌上眉来眼去的,终于将男人引入了一家珠宝店,预备在那里由同伴来执行暗杀的任务。在王小姐佯挑戒指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爱上眼前的这个男人了,于是她动了救他之心,一声“快走!”使易先生脱离了险境,最后王小姐和她的同伴皆因这次任务的失败而丢了性命,因为易先生并不因为王小姐救了他的命而动任何恻隐之心。

然而王小姐却并不后悔,她觉得易先生这样的男人才是值得爱的。

这是一个女间谍行刺的故事。

有人说,小说中的易先生有着胡兰成的影子。

因为李安拍了这个电影,也有所谓情色的镜头,一时又成为话题,张爱玲热似乎又重新升温。

张爱玲一生嫁了两个男人,第一次嫁给大她13岁的胡兰成,时年她24岁;第二次嫁给一个美国人叫赖雅的,大她29岁,时年她36岁。两次婚姻皆经营得不甚成功。第一次是嫁了个不该嫁的人,第二次呢,老天又偏偏不长眼睛。

胡兰成是有名的汉奸文人,这已经早有定论。这个定论意味着他在政治上是不行的,虽然他在文字上是有才华的,但在中国,政治要高于一切,或者说民族是高于一切的。在中国你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不能做汉奸,汉奸就是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在中国,在日伪时期,凡那些有名的文化汉奸,在文才上倒都是一流乃至超一流的,但在骨气上,在对时局的判断和抉择上为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这倒是个研究的课题,而这个胡兰成,不仅是个汉奸,而且还是个花花公子,与张爱玲恋爱时,他属于婚外恋,后来他与妻子离婚,妻子明智地把位子让给了张爱玲。当时他们的结婚仅一张婚纸而已,张爱玲写下了“签订终身,结为夫妇”八个字,胡兰成添上了“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事实上,岁月无静好,现世不安稳,汉奸文人很快就东躲西闪的,两人分手之后,张爱玲还在等待还在寻找,但是她终于发现胡兰成处处留情,情人不止一个,于是这段婚姻便在战乱中就结束了。后来,张爱玲不愿再提胡这个名字,这是一块伤疤,伤到最深处。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在17岁时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但是她要等到十年之后,才看清楚虱子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1949年之后的上海,张爱玲大概属于静观其变,但她还是明智地选择了离开,因为那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时代,张爱玲无疑是属于旧上海的。

1952年,张爱玲去香港,1955年她选择美国去讨生活了,在那里她没有看到虱子,却遇到了一个后来改变了她生活轨迹的美国老人,地点是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张爱玲刚去美国不久,生活无着落,当时美国没有张的粉丝,人家老外一点也不知或不认张的名气,就就像后来陈冲们刚开始洋插队时的心理落差是一样的,张虽然没有去洗盘子,但一开始,包括后面结婚之后的生活,都是居无定所,连公寓房子都租不起。好在那里还有文艺营,这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创作之家”或“创作基地”,我们虽然有作家协会,也挂了不少的牌子,但是否真能资助需要资助的作家,这话似乎还很难说。经过朋友的帮助,张爱玲在1956年2月13日向该文艺营递交了申请表,她的申请书是这样写的——除了写作所得之外,我别无其他收入来源。目前的经济压力逼使我向文艺营请免栖身,俾能让我完成已经动手在写的小说。我不揣冒昧,要求从3月13日到6月30日期间允许我居住在文艺营,希望在冬季结束的5月15日之前继续留在贵营。

一个月之后,张爱玲如愿地住进了该文艺营,这个文艺营已经创办半个世纪了,相当于一个文艺沙龙,免费为作家提供食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和私人空间,文艺营每天都有酒会,也为作家们的交流提供机会。对于张爱玲这样高傲的人来说,这虽然无疑于寄人篱下,但在当时,却是她最好的选择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在这里遇到了改变她后半生命运的美国人赖雅——这张脸好像写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张爱玲后来如此说。

一个是小说家,一个是剧作家,他们都很清楚那样一种相遇会是什么结果,当两个陌生人的两只酒杯相碰之时,两个人也许都已经预知将会发生一些什么,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叫赖雅的美国人。从今天以及当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二流的剧作家,虽然是布莱希特等超一流作家的朋友,但他更多的是替一流作家们写初稿。他在认识张爱玲之前,享尽荣华富贵,有钱就挥霍,可以说是典型的美国人,他还有过一次婚史,有一个女儿,妻子曾经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他在和张爱玲相遇时,年纪已经65岁了,穷得连自己的家都没有,有钱时就住公寓房,没钱时就到处漂泊住文艺营等免费的居所,只是他当时看上去还比较健康,几个月后张爱玲怀孕的事实也可以证明他很健康,然而他可能向张爱玲隐瞒了一个事实,即他曾经小中风过,不过很快就好了——这样一种“隐瞒”,是后来张迷们,包括张的研究者们所不能容忍的。是的,我们在感情上似乎不愿接受一个中国的超一流作家,且在她风华正好的年龄里嫁给了一个大她29岁的美国人,关键是这个美国人还没有钱,比张爱玲还要没有钱,他在当时曾经信仰过共产主义的理论,要知道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为主旋律的国家,所以赖雅在美国,可以说是一个另类。

而从另一角度讲,胡兰成在中国,也是一个另类,或者说是政治上的败类。

然而一个另类,不代表他没有人缘和很高的情商,张爱玲很快就堕入情网,并且跟他开始了同居生活。在一种肌肤相亲中,更有着一种文化的、智慧的的碰撞,这是张爱玲最为看重的吧,包括他的前一次婚姻,他是明知胡兰成是汉奸却还要跟他结婚,这只能说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十分盲目的,不管她是女佣还是作家。而且应该承认,对于初来乍到美国的张爱玲来说,这个美国男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导游,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兴趣。至少她是相信这是个自由的世界,但为自由,她得付出她的不自由。我们现在想想当年的那些美女才女们,还是会发出一种感慨的。比如在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去了香港,而此前周璇们则回到了上海,想想这一些人的命运,最妙的小说最好的电影,也很难表现啊!

两个月之后,这个美国人离开了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他得去其他的文艺营生活了。分别之时,我注意到传记作家笔下的一个细节,张爱玲给了赖雅钱——这个细节为什么打动我,因为我觉得当时可能没有比钱更能表现出张爱玲对赖雅的情意了,在两个作家之间,有的时候钱反而是最好的语言了,而且后来,也就是他们结婚和老头生病之时,也基本是张爱玲在赚钱养着这个曾经信奉共产主义的美国作家,包括张爱玲在香港写电影剧本等,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而赖雅的固定收入,只是每个月50美元的救济金,这个钱在当时还不够一个月的公寓房的租费,其他还有一点版税,但也极为可怜,因为我前面说过,他不是一流作家,而且当时也已经是过了气的二流作家了,他又没有存钱的习惯,所以至老还没有一个家。

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是如此之大,张得去适应啊。分手后两个人就开始通信,这是作家的强项,在信中,张爱玲告诉这个美国人,自己已经怀孕了。

我不算一个张迷,所以不知道张和爱玲在胡兰成的三年婚姻中是否有过怀孕?

美国人当时的反应是两点,第一是娶她,第二是要她打掉孩子,好在张爱玲也不喜欢孩子,所以后来事情的发展就完全是按着赖雅的方向发展,张爱玲没有孩子,两个人结婚,然后还是东奔西走的,只是两人现在是要一起申请各种文艺营了,张爱玲在美国的出版也不是很顺,可以说是一直不顺,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和香港的出版社才陆续出版张爱玲的不少旧作,而当时在美国,张爱玲依然在为生计而奔波。这个任性的女子,一直在为任性而支付着生命的代价。

当然,容我以小人之小度君子之腹。我们承认两个人结婚完全是冲着爱情而去的,但是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啊。张爱玲的结婚难道就没有一点理智的成份?我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说他们两人都不要孩子,这一点就显得很现实。张爱玲在几年后获得了定居权,且成为了美国公民——而这也必须有婚姻才可能带来的。这也是好多今天在海外的中国女子,选择老公结婚的一个原因吧,即为了绿卡,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少了。

从3月的相遇到8月的结婚,这一速度在中国也堪称闪电。一个36岁,一个65岁,如果后者健康后生,那倒也还没有什么,只是在结婚的两个月之后,老公就小中风了,虽然很快就好了,但就此埋下的隐疾,在以后的日子里已经日渐显露出来了,且生活的重担逐渐开始压在张爱玲的肩上,这位当年的贵族小姐,不得不为生计为治老公的病而开始卖文为生了,实际上她到美国之后一直没有打开作品的市场,所以后来就在好友的帮助之下,为香港写剧本。赚香港的钱到美国来用,这显然也是够呛的。何况那个时候在香港,经济还没有起飞,所以稿酬也不高,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个名作家在四十年代之后的写作状态,比如像老舍,解放后也是笔耕不缀,算是中国作家中的一个异数,虽然有平庸之作,但仍有精品问世,而张爱玲呢在另一个国度,却成了商业写作机器上的一环,没有迎来她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当时她的梦想是打入好莱坞,成为那里的金牌编剧,可惜,就是凭她这样的才华,她也还是没有达到。今天我们在碟市上能够看到她为香港写的《南北一家亲》等电影,也是不错,但是我以为还是不能够跟在上海时期为桑弧所写的《太太万岁》相提并论。张爱玲走上文学之路,也是从写影评开始的,且她的小说也是极容易被改成电影的,李安的《色·戒》即是最新的一例。

说起张爱玲的电影电影剧本创作,这可是她的拿手好戏,她在17岁那年走上文坛,就是以一篇影评的方式,影评的题目是《试论卡通片的未来》。后来,电影剧本成了她的饭碗,现在市面上能看到《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南北一家亲》的影碟,这都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其中《不了情》是她的电影剧本的成名作,之后又写出了具有喜剧风格的《太太万岁》,这两部片子都是跟导演桑弧合作的。后来张爱玲又写出了第三部剧本《金锁记》,但最后不知为何没有拍摄。我看到有文章说,桑弧曾经伤过张爱玲的心,但是又语焉不详,不知是因剧本之事还是其他,这便不好作猜测了。解放之后,主管上海文化工作的夏衍希望张爱玲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当时只是说同志们的意见还不统一,还要等等,不过夏衍还是邀她参加了上海的第一届文代会。后来张还是去了香港,现在看来,张爱玲的这个选择,还算是比较明智的。

张爱玲在美国写电影剧本,那是由香港电懋公司的宋淇先生牵的线,宋先生及妻子,是张离开大陆后惟一跟她有较深交往的华人作家。宋淇本人就是编剧和电影制作人,他写过不少剧本,其中《南北和》就是他的代表作,而他请张爱玲写作《南北一家亲》,就是《南北和》的续集,到时剧本拍摄之后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张爱玲陆续为电懋公司写作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数个电影剧本,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电懋老板陆运涛因飞机失事之后,公司重组,张爱玲写作的剧本没有再投入拍摄,于是这一段触电的生活也告了一个段落。

张爱玲的剧本和她的小说一样,非常平民化,且有着一种商业运作的模式在,如果说她的小说更多的是她的才气,那么她的剧本更多的是商业的元素,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模式,这一点张受玲自己很清楚。其实就她的小说来说,她也还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就其血脉和根底来说,仍然是大众的通俗的,只是在她的大众的外壳下,包含着贵族的内核。

我们要注意,作为一个职业写作者,张爱玲的确是除了写作就没有其他的收入了。而老公的身体也在每况愈下,老公曾经希望她写一个以张学良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后来这个事情也不了了之。张爱玲后来的写作,除了电影剧本之外,主要以改编自己以前的作品为主,影响不是太大。

从张爱玲的经历来看,当她跟某一个男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时,她的生活就会七颠八倒了,但是那一段生活,也许是除了钱不够之外,其他的仍然是丰富的,因为在赖雅身上,至少有着那种老男人的儒雅和洋派,而张爱玲也仍然按照自己的兴趣过着日子,低调而任性,比如说,她就喜欢看美国的电影,和老公一起看电影并谈论电影,这是他们幸福的话题之一。张还喜欢逛街购物,甚至她还有个人的癖好,喜欢看女人的脱衣舞表演,她在那里看到了跟东方女人完全不一的那样一种情境。作家都有好奇心,也都有怪癖。

1967年,老作家赖雅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这一年,张爱玲开始用英文翻译《海上花列传》。这一朵海上花,从此又孤独地在大洋彼岸静静地开放着,直到一九九五年,她生命的终结。

很想把这一页翻过去,因为张爱玲和她的文字,也都是另一个时代的,只是“色,戒”这两个字,却是穿越时空的,所以我们怎么翻,也还是翻不过去。正如另一个姓张的小说家张恨水,我们对他又了解多少呢?

曾有评论说,在汉奸悖时的当口,张爱玲嫁给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在资本主义的国度,她嫁给了一个曾经的共产主义信徒。实际上,她的两次婚姻,都只是嫁给了两个文人,至于说信仰之类的,于人家老外可能并不是终身制的。所以我的结论是:文人不可靠,一个女文人嫁一个男文人,尤为不可靠;而老男人则更不可靠,虽然老男人很可爱,但是你得准备好,他会随时抽身而去。

老男人不可靠,老文人则更不可靠,因为他们还会翻云覆雨言而无信,特别是在政治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从这一点上来说,张爱玲则还是幸运的,她走出了胡兰成的阴影,跟赖雅的结合虽然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但所幸的事,这个老男人还算是一个单纯的人。

有人总说张爱玲的晚年是孤寂的,那只是生命呈现出来的形态而已,而就一个作家的心态来说,即使儿孙满堂,她的内心难道就不是孤寂的吗?

像一阵纸,像一缕风,像燃尽的沉香屑。

在这里让我用张爱玲关于西湖的一段文字来结束本文吧——西湖在过去的一千年来,一直是名士美人流连之所,重重叠叠的回忆太多了。游湖的女人即使穿的是最新式的服装,映在那湖光山色上,也有一种时空不谐调的突兀之感,仿佛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

那么张爱玲就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