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传戒正范
24402100000013

第13章

第一 內衣不整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第二 五衣不整戒(如前)。第三 反抄衣行戒(如前)。第四 抄衣舍坐戒(如前)。第五 衣纏頸行戒(如前)。第六 纏頸舍坐戒(如前)。第七 覆頭入舍戒(如前)。第八 覆頭舍坐戒(如前)。第九 跳行入舍戒(如前)。第十 跳行舍坐戒(如前)。十一 舍內蹲坐戒(如前)。十二 叉腰入舍戒(如前)。十三 叉腰舍坐戒(如前)。十四 搖身入舍戒(如前)。十五 搖身舍坐戒(如前)。十六 掉臂入舍戒(如前)。十七 掉臂舍坐戒(如前)。十八 好覆身行戒(如前)。十九 好覆舍坐戒(如前)。二十 左右視行戒(如前)。二十一 顧視舍坐戒(如前)。二十二 靜默入舍戒(如前)。二十三 靜默舍坐戒(如前)。二十四 戲笑入舍戒(如前)。二十五 戲笑舍坐戒(如前)。二十六 正意受食戒(如前)。二十七 平鉢受食戒(如前)。二十八 平鉢受羹戒(如前)。二十九 羹飯等食戒(如前)。三 十 以次受食戒(如前)。三十一 挑鉢中央戒(如前)。三十二 無病索羹戒(如前)。三十三 以飯覆羹戒(如前)。三十四 視比坐嫌戒(如前)。三十五 擊鉢想食戒(如前)。三十六 大摶狼籍戒(如前)。三十七 張口待食戒(如前)。三十八 含食語言戒(如前)。三十九 摶食擲口戒(如前)。四 十 遺落飯食戒(如前)。四十一 頰含食食戒(如前)。四十二 嚼食作聲戒(如前)。四十三 大吸飯食戒(如前)。四十四 舌舐食食戒(如前)。四十五 振手受食戒(如前)。四十六 把散飯食戒(如前)。四十七 污手捉鉢戒(如前)。四十八 鉢水棄舍戒(如前)。四十九 生草唾便戒(如前)。五 十 水中唾便戒(如前)。五十一 立大小便戒(如前)。五十二 反衣為說戒(如前)。五十三 衣纏為說戒(如前)。五十四 覆頭為說戒(如前)。五十五 裹頭為說戒(如前)。五十六 叉腰為說戒(如前)。五十七 著屣為說戒(如前)。五十八 著屐為說戒(如前)。五十九 騎乘為說戒(如前)。六 十 佛塔止宿戒(如前)。六十一 塔中藏物戒(如前)。六十二 著屣入塔戒(如前)。六十三 捉屣入塔戒(如前)。六十四 著屣遶塔戒(如前)。六十五 富羅入塔戒(如前)。六十六 捉富入塔戒(如前)。六十七 塔下坐食戒(如前)。六十八 擔屍觸塔戒(如前)。六十九 塔下埋屍戒(如前)。七 十 塔下燒屍戒(如前)。七十一 向塔燒屍戒(如前)。七十二 繞塔燒屍戒(如前)。七十三 亡衣過塔戒(如前)。七十四 塔下便利戒(如前)。七十五 向塔便利戒(如前)。七十六 繞塔便利戒(如前)。七十七 褻穢尊像戒(如前)。七十八 塔下梳齒戒(如前)。七十九 向塔梳齒戒(如前)。八 十 遶塔梳齒戒(如前)。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八十三 遶塔涕唾戒(如前)。八十四 向塔舒脚戒(如前)。八十五 己房佛上戒(如前)。八十六 立說坐聽戒(如前)。八十七 坐說臥聽戒(如前)。八十八 非座說聽戒(如前)。八十九 下座說聽戒(如前)。九 十 後行說聽戒(如前)。九十一 下行說聽戒(如前)。九十二 非道說聽戒(如前)。九十三 攜手道行戒(如前)。九十四 上樹過人戒(如前)。九十五 杖鉢擔行戒(如前)。九十六 持杖為說戒(如前)。九十七 持劍為說戒(如前)。九十八 持矛為說戒(如前)。九十九 持刀為說戒(如前)。一 百 持葢為說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羅。謂云惡作。若不依律懺悔。準經。當墮等活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七滅諍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第一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

有無實答準前比丘戒。相中可知。第二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戒(如前)。第三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戒(如前)。第四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戒(如前)。第五 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戒(如前)。第六 應與多人覓罪。當與多人覓罪戒(如前)。第七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尼。若有四種諍事起。即便稱量此七法中。應當與者滅之。若應與者不與。不應與者與。諍亦不滅。是名為犯。

此三百四十八戒相。一一問竟。其大乘七逆。如比丘儀中。審之不異。

附審式叉摩那戒。相綱目。若有式叉眾者。即於前文稱十方常住三寶已。一一問之。

師撫尺云。

式叉摩那。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六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第一 不得犯不淨行。若犯非釋種女。若與染污心男子身相觸。缺戒。應更學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第二 不得偷盜。若犯非釋種女。若取減五錢。缺戒應更學戒(同前)。第三 不得故斷人命。若犯非釋種女。若斷畜生等不能變形者命。缺戒。應更學戒(同前)。第四 不得大妄語。若犯非釋種女。若與眾中故作小妄語。缺戒應更學戒(同前)。第五 不得非時食。若非時食。缺戒。應更學戒(同前)。第六 不得飲酒。若飲酒。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其大乘七遮準前。若有沙彌沙彌尼。及居家二眾。戒相如常故不列。然審此餘眾。唯換各人本所受持戒相。而前後文詞皆同。不再重言)。

開示苦行第四

先夜審問戒遮竟。次晨羯磨師同諸引禮書記。往方丈頂禮和尚。呈復所審染淨罪單。俟和尚閱已。若無犯者。禮辭而退。若有犯於重戒七遮者。即呼令至方丈。和尚須遵兩乘經律。開導於彼。或令死心參究。實悟無生。或令結壇禮懺。求見好相。或令專修淨土。帶業往生。此非毗尼羯磨作法可懺。亦非淺浮之信。數期微勞而可滅也。如上三種懺法。謂之準教驗心。是名真實懺悔。若於暫時起世俗念。不知有苦。不求解脫者。縱使千佛出世。亦難懺除。如是與法已。眾禮而退。即於午後。引禮令眾求戒清淨無犯者。淨堂敷座。鳴椎集眾。仍將九人迎請和尚。禮儀如常。至堂陞座已。二引禮展具向座三拜。長跪合掌。白云。

(某甲)等昨奉慈命差委。將諸比丘(餘眾隨加)詣羯磨師所。審戒問遮。其諸言詞。晨朝已簡復上。茲者恭啟大和尚擇期設壇。臨座施戒。令彼等捨門外之草庵。獲宅中之寶藏。為真佛子。紹隆法化。今於未受戒前。復有何行當行。何法當作。乞垂指示。以便奉行。下情無任懇禱之至。

(白已三拜分立呼云)。

上香 復位 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和尚撫尺云。

諸比丘(有餘加之)夜來差眾引禮。將汝等於闍黎師所。審問戒遮。遴選道器。幸爾等根本完全。遮逆不犯。庶可明晨堪與授受。然菩薩大戒。受之固是不易。而行之逾更為難。故我今日先令汝等廣其心志。堅其誓願。所以梵網經云。若佛子應以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此明為法焚身以供諸佛。則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上求佛道之心願致極矣。又云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此明濟苦捨身以紿鬼畜。則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化眾生之心願致極矣。若欲令人燒身供佛者。諸佛如來具百千相好。萬德莊嚴。自然可敬可歸。兼以求法心真。此則人所能行肯為者也。若欲令人捨身濟諸鬼獸者。鬼獸有無量醜惡。形怪異常。既非可親可近。亦兼怯怖心生。此則人所難行不為者也。若有新學菩薩至誠遠來求受大乘戒法。其為大乘律師者。應當先為語斯苦行。然後與之授戒者。何也。蓋如來深鑒物機。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以我愛為本。最難斷除。凡欲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必以檀度為首。餘度方成。故於初求菩薩戒者。先令行斯苦行。以驗大乘根機。令發決定大乘真志故。良以心地法門。十無盡戒。如理而證。稱性而修。若計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滅受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惟無我空人深慈大悲。具廣大誓願忍智現前者。乃可受持修證。然此苦行亦名法行。以性淨之理。目之為法。而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貪愛。離貪愛垢故。法無捨施。離捨施垢故。若執法有我人貪愛。則不能內捨外捨竭盡捨。繇其知法無我人貪愛。則能財施法施平等施。所以三賢冠捨心於首。十地修檀度為先。故我釋迦世尊。於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時。投身飼虎。割肉餧鷹。形剜千孔以然燈。目摘雙睛而濟病。至若支節肝膽頭舌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等。皆以忍力捨施。成就無我之檀波羅蜜。而用求無上玅道。救度法界有情。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有芥子許。非是如來因地中捨身命處。一佛如是。佛佛皆然。汝等雖云初心入道。而忍力未具。人法未空。既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者。於斯大願慎必當堅。於斯苦行慎必當行。汝等人人勿懷怯怖。果能以此不住相清淨捨心。或然一香。或然一燈。供養十方諸佛。於中所求者。不為人天福報。權乘小果。願得無上菩提。拯拔法界有情。於當來世。如藥王之焚身。二祖之斷臂。乃至無量無邊求法利生難行苦行。悉從今日受菩薩戒。然一香一燈之微小因。始終究竟圓滿檀波羅蜜也。汝等今聞我語。若意涉躊躇。心生疑退。即非真正師子兒。亦非大乘根性者。如我不遵佛制。先行開導。便為汝等授大乘戒。即非大乘律師。而犯倒說經律戒矣。我已遵制為說。汝等今已諦聽(鳴尺一下)。再問汝等。汝人人能信解奉行否。(眾答)能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待汝等然燈然香。供佛發願已。來曰臨壇。領受菩薩戒法。

引禮云。

諸比丘等一齊起立 聞磬聲頂謝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為首者送和尚歸方丈。

送和尚已。回堂禮謝眾引禮師。各歸本堂少息片時。引禮復將求菩薩戒者。同詣大殿。然香燈已畢。如常普禮諸佛菩薩。發十大願而退。至初夜前。仍令一齊上殿。通宵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德號。以祈加護。願入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