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传戒正范
24402100000002

第2章

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 讀體 撰

初壇授沙彌戒前請戒懺悔儀

淨堂集眾第一

凡欲作法。須先結界。若三重界相如法。無諸妨礙。乃能成辦一切。所謂律制僧居。必依結界。僧弘律制。豈越於斯。初發心者。來入伽藍從僧乞戒。應先集僧唱方結界畢。次預請和尚允示日期。即白引禮師。便於淨堂集眾。次則通啟二阿闍黎師。方可入室禮請。結界時。新求戒者。須驅出至眼見耳不聞處。若久行律處所。戒場久定。不須逐期唱方。

(於授沙彌戒前幾日。引禮師命淨人灑掃法堂。中敷一座。供以香燭。至時令淨人鳴楗稚。若無淨人。沙彌亦可。其鳴椎額數。依律中僧法。各有常準。今惟集小眾。止許三下。餘者如律。不復廣明。諸求戒者。聞聲集已。先以四人住引禮師所。一觸禮。至法堂。眾求戒者。一齊三拜起立。為首者台掌白云)。

我(某甲)等。今者發心。志求淨戒。但塵情久蔽。趨向無繇。惟願諸引禮師。不倦為人。曲垂導引。

引禮云。

善哉可爾。既汝眾等初入律門。儀則未諳。今為汝等通啟二師。恭詣方丈禮請和尚。預為開導。伺候臨期陞座。授汝等沙彌十戒。其眾中為首者。出班四人。隨我分請二師。餘者立定。

(眾復齊向引禮師一拜起。分左右而立)。

通啟二師第二

若準律制。授沙彌十戒。惟請和尚。與夫羯磨阿闍黎。無有請教授阿闍黎之說。然律制度沙彌授十戒。約有三種。一者年七歲以至十三歲。乃攝驅烏之輩。二者年十四歲以至十九歲。正當應法之儔。三者若年滿二十已上。俱屬名字。今諸求戒者。年既同於名字。本意受具為僧。故藉沙彌之名位。便增進比丘大戒。苟非教授。威儀莫諳。故須並請。倘有上二種受沙彌戒者。仍遵正制。其請二師下堂去來。彼此勿相混值。以便誡諭初學。

(一引禮將二人徃羯磨師寮。到已。引禮先向師一觸禮。起立於左。呼彼二人作禮三拜。師受請已。隨至法堂。其請教授師亦爾)。

引禮云。

諸善男子一齊作禮三拜。長跪合掌(引禮代為白云)。

彼(某甲)等欲於來朝。求授沙彌十戒。今請羯磨師少頃同至方丈。啟白和尚。大慈曲濟。惟願羯磨師俯垂方便。允鑒愚忱。

羯磨師云。

善男子等。信戒之心難發。而守持之志倍難。汝等既已發心受戒。願欲清淨行持。皆是夙植善因。故今遇此勝會。吾當為汝眾等往詣方丈。通啟和尚。述誠懇請。授汝沙彌十戒。

引禮云。

一齊起立。聞磬聲作禮三拜。分班。

(迎請者送羯磨師歸寮。復請教授師。其儀範如上。但白詞中。惟改教授二字)。

教授師云。

善男子。信為入道之源。戒乃成善之本。汝等既能厭俗捨家。求受淨戒。則源本有據。出世功德。自然發生。必須精勤策勵。慎始慎終。斯實難遇之良緣。皆繇多生之善種。吾當為汝等恭詣方丈。通啟和尚。述誠懇請。授汝沙彌十戒(作禮亦如是)。

請戒開導第三

按薩婆多毗婆沙論云。凡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意在策發心志。欲人識戒。旨歸。今者但以衣鉢之相。而全作戒體授受。誠謂執事迷理。殊不知要堅持衣鉢之相。正顯止作之用。果能內嚴戒體。染業自然斷除。外託衣盂。威儀始得安靜。然後性相雙具。表裏一如。庶定慧可期。梵行可備。故大論云。釋子。受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衣是其相。正此謂也。故今於未受沙彌戒前。禮請和尚。預為開示。其正請法儀。復在授受之際。茲不預述也。

(請和尚則用九人。一為首者執香前行。引禮鳴引磬統八人隨後。二師又在其末。至方丈已。引禮並請者兩立。二師向和尚作禮竟。分立左右。請者作禮三拜。迎和尚至法堂陞座。二師先禮和尚三拜。就位)。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頂禮三拜 長跪 合掌。

羯磨師云。

諸善男子。汝等既發信心。求受淨戒。所有乞戒言辭。為首者至誠作白(其為首者白云)。

仰白和尚。慈悲攝受。我弟子(某甲)等。形雖久已出家。愧未沾其戒法。虗名釋子。濫廁僧倫。故今匍匐座前。願垂哀愍。賜我弟子(某甲)等。清淨戒品。如法精修。奉教行持。回向三有。下情無任懇禱之至。(引禮云)頂禮一拜。

和尚撫尺云。

原夫在家出家。就裏本無二致。得念失念。箇中未動纖毫。見聞知覺。無非清淨之法身。明暗色空。總是圓融之妙土。斯則人人具足。各各皆然。既非染淨之殊。寧有取舍之相。云何於無縛著中更求解脫。叵柰眾生迷障。識性昏蒙。將一真之妙體。謬分為物我之軀。以不二之覺場。妄計為自他之宅。緣此綢繆貪愛。恣縱瞋癡。汩沒塵勞。輪迴莫絕。從迷積迷。不思返照。以苦入苦。永不厭離。故一切諸佛出現世間。悲愍沈淪。拯濟斯類。知眾生貪欲。多因有家。故示之以遠離道而令出家。知眾生纏縛皆繇恩愛。故示之以解脫道而令捨愛。故華嚴經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寶積經云。無有在家。修集無上正覺之道。何以故。在家貪聚。出家捨離。在家人我。出家平等。在家塵垢。出家寂靜。在家惡攝。出家善攝。在家沒於愛欲淤泥。出家拔於愛欲淤泥。以此則知欲求聖道。先須出家。故我釋迦世尊。中天應迹。半夜逾城。策素馬以淩空。詣青山而斷髮。雷音既震。善來初度於五人。法雨纔沾。羯磨繁興於四海。人到於今。咸受其賜。善男子。汝等良因宿植。今遇聖恩。離欲出家。得成僧相。而以好心登壇受戒者。若不知戒中之義為何。是徒有登壇之名。而無受戒之實。一生虗喪。體是白衣。故我於未受戒前。指示汝等沙彌之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種之義。使汝等心得明了。受授如法。行持有方。不乖律制。所言戒法者。即佛勅舍利弗初度羅睺羅出家。所制十支淨戒。二十四門儀則。及十二年中為無事比丘廣制學處。兼制沙彌一切隨律威儀等是也。言戒體者。即汝等正受戒時。以現前第六意識心。運想三寶歸竟之時。徧緣一切情非情境。於此所緣境上。發起誓欲防惡。誓欲修善之功能是也。汝等莫不喜逸而憚勞。厭繁而思簡。今既入道初階。始則修事師之節。次則執僧伽之勞。以至晨昏動定。微細行業。皆依戒而行。故謂之曰戒行。汝等莫不生長於俗諦。形質等同於凡夫。今幸得登戒品。內則具慈和之德。外則著緇縵之衣。又復居止同乎大眾。行來皆尚雍容。出世道業。因戒方成。少有所違。即名干犯。故謂之曰戒相。汝等若能信聞而思。思而受持。欽遵律制。護培德本。庶上可契如來以戒攝生之旨。下不愧息染慈濟之名。汝等果能至誠領受。如法奉行否。(一齊答云)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我今差諸引禮。為汝等先請教授阿闍黎。查驗衣鉢。次請羯磨阿闍黎。為汝等懺洗身心。若衣鉢應法。身無障遮。來日登壇授汝等沙彌十戒。而作比丘戒之階級也。

引禮云。

諸善男子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分班 先迎請者。出班送和尚歸方丈。

(二師轉下三拜已。同引禮率眾送和尚歸方丈。復回法堂。再拜二師。拜已。仍將二人送師歸寮。次禮謝諸引禮畢。循循而散。以候驗衣羯磨)。

驗衣鉢第四

若論沙彌衣式。按薩婆多毗婆沙論云。沙彌得畜上下二衣。一當安陀會。一當鬱多羅僧。令清淨入眾。及行來時著。又根本部云。沙彌受縵條衣。若年滿二十。可授近圓。師為求三衣鉢具。所言當者。非同比丘五條衣。一長一短。七條衣。二長一短。割截縫成。如田畦畔。但受持借五七之名。縫成。不用五七之相。其云縵者。謂無文也。至近圓時師所求衣。方是割截條相者。義會律論之制。大抵如斯。然今無論三種沙彌。輒披田相三衣。亦不審起自何時。沿習既遠。未能頓革。余從丙戌傳戒。漸演毗尼。至甲午冬方始反今崇古。雖然勉行正制。其間猶有方便。若年自七歲以至十九。欲受沙彌戒者。定著縵衣。若年滿二十已上。決志登三壇戒者。則非局於單持沙彌行法。莫過漸次昇進不躐其階級也。所以於本界中。權許受持田相二衣。惟不聽著僧伽黎耳。是以今授沙彌戒時。三衣少一不得。俟具儀請戒之後。和尚則先令請教授師驗明衣鉢。次令請羯磨師嚴淨身器。按律中受比丘戒時。差教授師屏處問云。此三衣一鉢。是汝自己有否。名之為驗衣鉢。今於沙彌戒而即驗之。似乎太早。但緣時非湻古。人心矯詐者逾多。本為假來衣鉢。問之則荅言已有。及其受後。仍迴各還原主。紊先聖之遺規。欺堂上之清眾。苟非預為勘驗。則師資之咎。二俱難逭。故今設斯儀。尤為急務。

(和尚開導已。歇息少頃。復鳴楗椎。新求戒者。各持衣鉢詣作法所。引禮令眾次第而立。將衣鉢安置案上。認取本衣位次而立。勿致錯亂失儀。二引禮統五人請師。一人執香。四人隨後。臨堂就座已)。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一齊向上。聞磬聲作禮三拜。長跪 合掌(二引禮向上一問訊。復位义手白云)。

善男子。汝等形雖同乎沙彌。心未沾於戒法。既求息慈之律章。宜著出世之法服。故今遵奉和尚差命。為汝等請師查驗衣鉢。所有言詞。各須諦聽。

師撫尺云。

夫出家至要。戒行為先。受戒正緣。衣鉢為本。良以釋子形儀。逈異塵俗。釋子心量。不類凡情。三衣若具。乃可表性相以相資。一鉢不離。始足寡營求而辦道。汝等今者欲求戒品。若無衣鉢。從他假借。縱受戒已。亦不得戒。若師知而故與授戒者。則墮非法之中。是以我於未受戒前。一一查驗。若汝等正緣備具。出家相成。可謂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令汝眾等皆獲清淨戒。為真釋子(鳴尺一下)。今者現前所有衣鉢。是汝眾等自己辦否。(眾答云)是。(師云)既有甚善。但恐其中參襍故破三衣。及紬綾五大上色。今雖祗許沙彌受持二衣。而汝等年歲既皆已滿。不久將陞寶壇。期圓具足。故須預為查驗。莫致臨時倉卒。復於所辦鉢盂。必使合式方持。若初離塵稟戒。便披故破袈裟者。則知求戒之因心不勝。若始厭俗捨家。即覓貴重紬綾者。必是愛好之習氣未除。即如大迦葉三衣百補。憍陳如布服五錢。至於衡嶽終身艾絮。南山永絕絲羅。而西天東土諸祖。清儉如斯。吾輩庸流。可不倣傚。今我出位逐一查明。以便復白和尚。

引禮云。

善男子等一拜而起。各詣自己衣鉢之處。候師親臨詳驗。

(師出位。諸引禮隨行。一一詳查。設有故破。與夫借貸。及紬綾上色者。師當善言教誨。令生歡喜。如律再辦。若循情悔律。則非師模。知法之流。可不慎歟。查訖。師並引禮咸歸其位)。

師撫尺云。

我為汝等查驗衣鉢已。且幸爾等衣鉢備具。應法緣成。庶乎淨戒可受。今夜當須至誠懺悔。以便來日臨壇納戒。

引禮云。

善男子等一齊排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起立分班 迎請者。送師歸寮。餘者立定。

(如常送已。還回衣所。齊謝眾引禮師一拜。各各認取自己衣鉢。次第持歸本堂。引禮末後而去)。

其所驗衣鉢。為防非法資具。不因亡僧衣鉢而成遮也。邇來訛傳。謂亡僧衣鉢。存者不宜持著。斯皆未習毗尼。不知所以。按律中分亡僧衣物羯磨法云。凡諸比丘。雖依三寶出家。財物必緣僧得。佛法非分。故入二僧。應羯磨分之。若未羯磨前私取。從十方僧得罪。若正羯磨時私取。從現前僧得罪。若是僧集和合。如法白二羯磨與者。誰云不用。既亡衣不用。則塚間死人棄衣。佛令行頭陀行者。洗淨補衲。作糞掃衣。此意復何消會。良繇亡僧之物。罕見罕聞。遵律羯磨。清淨著用。今時每見為弟子者。凡師長命過。所遺衣物。如子承父業。不共眾分。殊不知是盜僧物。將為己財。毒藥餌人。反謂甘露。誠可悲夫。因舉世訛傳。故此附辯。

露罪懺悔第五

新戒露罪。事途差殊。稱量人法。義準有四。一初始出家。即求受戒。二剃髮已久。今方求戒。三出家有年。唯稟五戒。今思進修。更求具戒。四或於在家曾受五戒。及受菩薩優婆塞戒。今復出家乞求大戒。就四種中。臨時作法。須分三門。勿得一概雷同。而令藥病相乖。人法事三。俱成非也。

審第一種求戒者。若準南山羯磨受十戒法。應問遮難。此則惟問五逆。名為戒障。有即遮擯。律制不容。其四棄根本弑和尚闍黎等。不必通問。何以故。彼初始出家。即求受戒。而三師既未請識。四棄亦未受持。是則無師可弑。無戒可破。唯審五逆。不問七逆也。

審第二種求戒者。所問戒障。雖則不滿七逆。而義有六逆。蓋以離俗已久。侍師多年。準律當加弑闍黎一問。且律中五種阿闍黎。則剃髮師居首。若有干犯。法所不容。理合遮擯。

審第三四兩種求戒者。準諸經律。七逆重罪。四棄根本。理應嚴詰。以彼出家在家曾登戒品。則和尚闍黎人人皆有。四棄根本事事稟持。既不類於前二種人。應當別作一彙審之。

前來四種問法。惟遵律制。但今時非佛世。五濁交爭。或間干於國禁。借脫空門。苟非細審嚴徵。何謂法門內護。故今總述其科。別加十惡詳問。凡司重任者。尤宜慎之。

其懺悔作法。或當日。或隔宿。若律堂幽靜。遠於市塵。求戒者少。又無餘緣。即在當日。先令審懺。次受戒法。若律堂雖居隱僻。而求戒者多。或集千指。乃至更倍。並有三寶因緣等事。可於隔宿懺悔。來朝受戒。若律堂相隣村城。無論求戒者多寡。但須稱量機宜。當日隔宿。隨便作法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