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婬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出家五眾。全斷婬欲。在家二眾。惟斷邪婬。於己妻妾。復制非時非處。非時者。或在日中。或六齋八王。年三月齋。或自妻娠姙產後等。非處者除大小便道及口中。若見機許開。唯是在家菩薩。出家決無聽允。凡七眾受戒者。作此不淨行。俱名破根本。若無樂心。作不成者。準律治之。不名破根本。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別玄義中說)。
第四妄語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若自稱言我得上人法。得禪。得定。得果。天龍鬼神俱來供養等。向前人說時。語言了了。名破根本。若說而不了了。容有開除。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別玄義中說)。
善男子。上來所問戒障十惡。及四種根本既無犯者。名為淨器。起立而退。
引禮云。
一齊起立。聞磬聲作禮三拜(若眾多一拜亦可)。出堂上殿禮佛。候鳴楗椎。同眾入堂懺悔回向(彼等作禮去已。復呼云)。
第二班出眾發露懺悔。
(如是班數若干。次第審畢。鳴楗椎三下。諸求戒者。徐徐入堂。如前分列)。
引禮云。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
師撫尺云。
善男子。汝等時間。已於我所各各陳說往愆。當思懺悔堂中。伽藍地上三寶光臨。萬神鎮護。五眼圓見。六通共知。倘有餘愆未瀉。不妨披心露膽向我更說。如浣故衣。雖去垢跡。必須洗而再洗。方堪易受染色。是故我今再問。汝等再答。果無則是真淨法器。有則戒品難登(鳴尺一下)汝等各各說罪已竟否(有無實答)。
(於中或有先忘後憶者。答云未說竟 師鳴尺問云 汝有何事未曾說竟。今當向我直言 準前五逆六逆七逆三科中。應機詳審。以定輕重可知 書記所錄人名罪事之冊。離位至師座前。一問訊呈上。若輕者即座稱量開除。若重者呈上和尚。或者應機巧濟。遵依大乘方等作法未知)。
善男子。汝等發露雖竟。但是現生所作所為者。然從無始以來。未識佛時。未聞法時。未遇僧時。受無量之身形。造無量之罪業。識情昏惑不覺不知。唯有諸佛菩薩。徹知徹見。罪惡多少。若輕若重。今向十方三寶。渴仰翹勤。至心作觀。隨我音聲。重伸懺悔。各稱法名(眾稱名已)。
師舉偈云(眾和禮)。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繇無始貪瞋癡一切罪障皆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一切罪根皆
(諸受戒法中。通用此四句偈。懺悔無始罪愆。非是草草舉和而已。為師者。當起大悲拔苦之心。求懺者。必具深信慚愧之念。舉此一聲。音徹恒沙佛剎。運此一念。形徧諸佛座前。然我身不往。諸佛不來。感應道交。能所俱寂。更願以此懺悔功德。普與法界一切眾生。同消業障。共脫苦淪。如是舉和。名普賢願行真懺悔也)。
懺悔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上來發露懺悔已竟。各宜靜其心慮。辦其衣鉢。並律中當學經書一一覓請。恭候和尚明晨陞座。乞受沙彌十戒。汝等各各能依教奉行否。(答)依教奉行。
(其間審問。若無重遮者。如常下座。若有干犯重遮者。師當對眾語之云)。
今眾中(某某)有犯重遮。此之極重罪障。律中佛制森嚴。吾所不敢擅專。明晨呈白和尚。會同師僧上座。若堪提拔者。準教應機。和尚自有方便。若不堪提拔者。縱諸佛出世。亦難救濟。須發深大慚愧。不可忽為泛常。汝且隨眾蹔退。
引禮云。
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分班。
迎請者送師歸寮。
(送師歸寮已。還至羯磨堂中。其新求戒者。普謝諸引禮書記師三拜。以酧佐助作法。成就懺悔之功。引禮統眾上殿。教彼通宵禮佛。各稟虔誠。勿生懈惓)。
呈罪稱量第六
(若審問中有犯重者。次早諸引禮會同書記。先於各堂查明人數若干。呼至一處。彼等向諸引禮。及書記師一觸禮。起立一旁)。
引禮云。
昨夜羯磨堂中審問。已將汝等所發露者。登記於冊。但此事極重。我今先引汝等往羯磨師寮。乞求垂憫。同詣方丈。呈白和尚。汝等可隨我去。
(發露者。隨引禮書記至羯磨寮如常作禮。口自伸請。懇求作法救拔)。
羯磨師云。
汝等自陳過。罪可謂知慚愧者。然則善惡繇心。罪福自受。幸汝覺察其非。或可方便救濟。又況汝哀求至誠。我今何忍坐視。汝且隨我同詣方丈。其諸可否。聽憑和尚教命。
(聞已一拜而起。即隨師等同徃方丈。引禮安彼有事者立候門外。先通知侍者傳白和尚。和尚出方丈陞座。羯磨師向上一觸禮。次引禮書記同作禮三拜。呈上罪冊。和尚展看。即差侍者請諸闍黎。及各堂首領至方丈已。同禮和尚三拜。分列兩序。引禮喚外有事者進。至座前如常頂禮。合掌長跪)。
和尚撫尺云。
汝等雖發好心。乞求戒法。柰何造作重罪。污穢道器。律制森嚴。人情難允。若果能具大慚愧。發大道心者。吾今會同知律師僧。遵依大乘方等懺法。格外拔濟。按三千諸佛名經中。佛言。若有眾生。欲除滅四種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勤禮敬五十三佛名號。及三千諸佛萬德洪名。良以諸佛。稱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無苦不救。無樂不與。眾生但有一毫之善。佛即垂手拯拔。其禮懺時。必要洗浣身衣。虔備香燭。或一七乃至七七。求見好相。若覩好相。光華瑞現。則知罪滅無疑。仍是清淨道器。設若禮懺時中。或心不耑一。或儀不虔恭。不信罪福。不怖地獄者。佛慈雖普。應感難交。如月朗中天。濁水不現。莫如之何(鳴尺一下)。汝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能依教奉行。(和尚向兩序議云)諸大德。今準方等教法。與彼懺悔可否。(眾齊答云 )可爾。(和尚云)既諸大德。同心稱量。皆云可爾者。本堂引禮為彼擇處安之。便於至誠攝心禮懺。禮懺若竟。再來復白。
(引禮如常教彼作禮。仍於門旁立定。諸闍黎師向上禮拜已。俟和尚入室。然後各散。引禮將彼各處禮謝。即安頓於某佛像前禮懺。若懺禮竟。先白本堂引禮師。或見好相。或言不見。次引禮方導至羯磨師寮。亦如是白。遂引徃各堂禮請大眾。俱集方丈。集已將禮懺者。立於門外。候和尚出室陞座已。大眾作禮三拜。引禮呼彼進。如常頂禮三拜。合掌。長跪。和尚憑眾詳問。彼禮懺中。曾見好相未。若答曾見者。仍準經中。見相之由。察其可否。若諦實者。即許受戒。若語言相似者。及云不見好相者。和尚盥手焚香。親書三鬮。一云許受。一云再懺。一云不許。和尚統眾上殿。將三鬮供之佛前。和尚拈香。頂禮默禱云)。
仰白十方法界。大覺世尊。一切菩薩。今有(某)省(某)郡(某甲)發心。於我比丘(某甲)所。乞受淨戒。彼於現身作極惡業(干犯某重遮毀破某禁戒)。我比丘(某甲)不敢故違律制。擅許受戒。曾遵大乘方等。令彼頂禮諸佛洪名。稱揚萬德聖號。求見好相。彼禮已竟。相好未覩。或恐障深信浮。三業不虔。今向諸佛菩薩前。代為懇禱。惟願不捨眾生。慈悲攝受。令彼道器清淨。罪業消除。得稟戒法。如律修行。併具一切毀破禁戒。作諸惡業有情。同入如來毗尼海中。具足斷德。圓滿法身。今以三鬮為準。聖鑒無私。重懇哀憐。乞垂慈攝。
(和尚如是運想默禱。作禮三拜。次大眾亦如是發大悲拔苦心。默禮三拜。此乃普賢行門法儀。勿作隨眾之想。大眾禮畢兩立。引禮呼求懺者進。教令至誠發願。作觀運心。普禮法界常住三寶。三拜。跪下。於佛前隨手拈一鬮。舒開眾見。若拈得許受者。即令同眾受戒。若拈得再懺者。仍去如法禮懺。懺竟即與受戒。不須再拈鬮矣。若拈得不許者。仍須禮懺。重增苦到。不限期數。必以拈得許受為定。如是一次。二次。乃至數十次。一一如上集眾作法。而佛制斷不循情。若最初審懺泛常。受後豈能堅守。故今儀中重沓作法。勿厭其繁瑣。無非令其師資清淨。自他獲益。以樹末運之光明戒幢。而澄清毗尼法海也)。